問答
名伶劉喜奎:歡喜嫁英俊軍官,新婚夜掀開蓋頭,卻嚇得連連後退
2024/08/29

民國11年,4月中旬,春意盎然,宜嫁娶,采納。

彼時武清縣的崔家宅院,已是張燈結彩,高朋滿座。

來往賓客連連贊嘆:昌洲兄真是好福氣,能娶梨園傳奇女子劉喜奎為妻,是多少達官貴人夢寐以求的事情!

聽到眾賓客的贊嘆,身為新郎的崔昌洲并沒有表現出多大的喜悅,反而在那似蹙非蹙的眉宇間,讓人看到了一種擔憂。

對崔昌洲來說:今生娶得劉喜奎為妻,定是前世修來的福分;可偏偏這場令人羨慕的姻緣,卻摻雜了他不知如何面對的欺騙。

宴盡客散后,崔昌洲來到布置喜慶的洞房。

猶豫許久后,他才拿起八仙上的喜秤,小心翼翼挑開新娘的蓋頭。

面若桃花、膚如凝脂…紅妝襯托下,本就姿色絕佳的新娘劉喜奎,更是貌若天仙,讓人生出恍然隔世之感。

可當低眉含羞的劉喜奎,緩緩淺笑抬頭,正對上她心目中的英俊新郎后,這位柔中帶剛、性格堅毅的梨園女子,卻瞬間面如死灰,她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次抬頭確認新郎的容貌后,直接連連后退,驚聲大喊:怎麼是你?

早有思想準備的崔昌洲,只能無奈苦笑:就是我呀,我就是崔昌洲呀!

聽到這句話,劉喜奎只覺得渾身發冷,數不清的謎團,讓她幾乎失聲。

大婚之前,她歡喜待嫁,只因自己要嫁的,是那大義凜然、剛正不阿的英俊軍官崔昌洲;可誰能想到,新婚洞房,揭下蓋頭的新郎崔昌洲,居然是個瘦骨嶙峋、皮膚黝黑、且年長自己13歲的老男人。

劉喜奎不敢相信,崩潰質問:我舅舅之前見過崔昌洲,并不是你」。

聽到這句話,身穿喜慶新郎服的崔昌洲,有些局促地回道:

「那日見到的是我的貼身勤務」。

一句話,撥云見日,消抹了漫天謎團。

聽到這句話,劉喜奎才知道,從一開始,自己就被騙了。

登台唱戲多年,歷經江湖風雨無數,可笑的是:那些戲文中的「掉包」橋段,竟然發生在自己身上。

果真是人生如戲啊,想到這里,劉喜奎只覺得萬般絕望。

而她本就浮沉難安的人生,也因這場騙婚的鬧劇,愈加讓人心疼。

劉喜奎:遭數位軍閥統領爭搶,為大義拒絕梅蘭芳追求

作為民國時期,梨園永遠傳頌的傳奇女子,劉喜奎身上,始終有著連男子都折服的堅毅和大氣。

清末民初,傳統的戲曲文化雖然備受歡迎;可舞台上生旦凈末丑的角色,幾乎都被男子包攬。

登台獻藝的女伶鮮少,出眾者更是寥寥無幾。

可自幼學習戲曲的劉喜奎,一掛牌卻迅速走紅。

老生、武生、刀馬旦…這些性格大氣而堅韌的角色,總是被劉喜奎演繹得栩栩如生。

同樣的,上天也給了劉喜奎一副好容顏,她身材窈窕,姿色絕佳,氣質清雅,眉宇間自帶一股英氣。

不同于後來的「冬皇」孟小冬沉溺于兒女情長般,她的人生可千嬌百媚,亦可豪氣沖天。

因為才藝突出,年輕的劉喜奎曾與譚鑫培、楊小樓等名角一起演出;後來隨著聲譽日隆,她更是與鮮靈芝、金玉蘭并稱為「女伶三杰」,成為民國時期紅得發紫的杰出名伶。

「男有梅蘭芳,女有劉喜奎」!這番贊譽之詞,便是世人給予她的由衷評價。

早年期間,劉喜奎曾與梅蘭芳相愛。

這一對璧人猶如戲曲界的雙子星座,熠熠發光;他們的愛情,也被無數人稱贊!

但是到最后,劉喜奎還是提出了分手。

劉喜奎在回憶中披露:「當時我20多歲,正所謂花容月貌、青春年少時,在藝術上也有一些成就,那些軍閥闊少們,紛紛打我的主意。……看來不肯犧牲身體,就得犧牲藝術。」

劉喜奎認識到中國京劇藝術的發展,不能沒有梅蘭芳,犧牲個人的愛情事小,葬送中國京劇的前程事大,所以她只有割斷和梅蘭芳的情緣,這樣才能消除某些權貴借機陷害梅蘭芳的借口,讓他繼續留在京劇舞台上。

與梅蘭芳這段短暫的愛情中,不難看出:劉喜奎一直是個深明大義、原則堅定的女子。

愛情也好、事業也好、財富也罷,她所向往的選擇中,無非是秉承本心而已。

不傷人、不困己,始終是她一生奉行的處事準則。

盛名在外的劉喜奎,也始終被無數人惦記:達官貴人、士紳名流、甚至販夫走卒,無不渴望得到這位貌美絕倫的傳奇女子。

這樣層出不窮的惦念,也注定劉喜奎在那個動蕩亂世中,只能獨身闖過一關關的刁難。

民國軍閥割據,政府更是先后經歷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等總統。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人均垂涎于這位傳奇名伶的美色與歌喉。

面對這些強權,劉喜奎有兩條準則: 一不去內宅,二自己要有專門的化妝間,且不得陌生男子入內。

有一次,袁世凱以總統的名義,請劉喜奎唱堂會。

在下人的帶領下,她來到一間空蕩蕩的華麗房間;立刻察覺到不對勁的劉喜奎,直接當場問道:是誰找我,有什麼事?

此時,袁世凱才笑呵呵走出來,對劉喜奎說道:沒有什麼事,只是找你隨便聊聊。

劉喜奎不卑不亢道: 既然沒事,那我就先回去化妝了。

說罷,便掩門而去,只留下滿臉驚訝的袁世凱原地愣神。

也是因此,袁世凱後來評價劉喜奎,說:這個女戲子可不好惹。

更為荒唐的是,就連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也拿出三千兩黃金,希望抱得美人歸;但這番輕浮的愛慕,被劉喜奎當場拒絕。

後來,辮帥張勛也有意娶到劉喜奎;但軟硬兼施,終未成功。

沒有多久,張勛率軍入京,和康有為一道擁立溥儀復辟。

在這次復辟丑劇中,張勛被封為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地位顯赫的他,依舊不忘娶到劉喜奎;幸好段祺瑞在天津哲師組織「討逆軍」直撲京師,白顧不暇的張勛,匆忙逃去,劉喜奎才得以度過危機。

動蕩亂世,無數人為劉喜奎瘋狂。

難得的是,縱然自己家喻戶曉、名揚京城,但劉喜奎始終清醒著,她知道,在眾多權貴軍閥的眼中,自己不過是個戲子,他們的愛慕,也不過是一時新鮮。

因為這份清醒,她公開自己的處事原則:

不給任何大官拜客;不照戲裝像;不做商業廣告…

即便盛名在外,但劉喜奎始終不驕不矜,以獨特的清醒,守護著自己的人生。

從藝這些年,她不是沒有遇到過危險。

1921年,第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曹錕,舉辦六十大壽,特地請邀請北京名伶在家里唱堂會。

在北洋政府陸軍部次長陸綿的一再保證和慫恿下,劉喜奎才勉為其難參加了演出。

可不曾想,演出完畢,蠻橫的曹錕直接把劉喜奎留下,企圖逼她為妾。

幸好一個叫崔昌洲的軍官及時喊來了曹錕的大太太,劉喜奎才逃出虎口。

劉喜奎不曾與這位軍官相見,但對方給予的救命恩情,也讓劉喜奎生出些關于愛情的期待。

一次偶然,劉喜奎在報紙上看到,崔昌洲揭露上級陸綿貪污軍餉的消息,對他更是刮目相看。

達官貴人她看不上,名流紳士她不屑,可她卻敬佩極了這亂世中敢于指責權貴、剛正不阿的男子。

也是因為這番仰慕,她認定崔昌洲是個英雄,便托人為她去說親。

暗許情愫卻被騙婚,丈夫死后,她守寡39年

可以說,與崔昌洲的婚姻,始于劉喜奎的主動。

但劉喜奎卻不知道:真實的崔昌洲并非她幻想般,年輕英勇、一表人才。

他是陸錦手下的一個局長,年逾四十,且常年患有肺癆。

得知被權貴軍閥爭相追逐的著名名伶要嫁給自己,崔昌洲是受寵若驚的。

因為兩人不曾見面,劉喜奎特地委托舅舅前來,與劉喜奎見一面。

或許是劉喜奎本身太耀眼,讓崔昌洲產生了濃厚的自卑感。

他怕對方的舅舅瞧不上自己,便特地找來一個年輕的下屬,來做自己的替身。

很顯然,對于崔昌洲的這場掉包,舅舅根本沒有識破。

他回家滿是贊嘆:崔昌洲儀表堂堂,瀟灑倜儻。

聽到舅舅的這番話,劉喜奎也放心下來,就此將婚事定下。

大婚這天,她充滿期待地,盼望著英俊的丈夫走向自己,揭開喜慶的蓋頭。

可等那喜秤將蓋頭挑起,眼前的男子卻給予了劉喜奎致命的打擊。

自己的丈夫,沒有她想象中的英俊與年輕,相反,骨瘦如柴的這個男子,看起來蒼老無比。

意識到自己被騙后,劉喜奎當場崩潰痛哭。

其實,她也是可以抽身離去的。

以她的才氣和名聲,日后照樣風生水起、名揚梨園。

但偏偏,內心的善意讓她選擇了留下,她不忍讓眼前的男子太過難堪;畢竟,曾經主動要嫁的,一直都是自己。

可劉喜奎沒有想到:這場婚姻,恰是她人生災難的開始。

當她結婚的消息傳到曹錕、陸錦的耳中,惱羞成怒的曹錕,直接把所有的報復手段,都給了無辜的崔昌洲。

他發布命令:任何地方不得對崔昌洲進行錄用。

而上司陸錦更是故意使壞,明知崔昌洲身體不好,還特意讓他江西、福建、河南等地來回奔波。

3年的故意刁難,讓積勞成疾的崔昌洲匆匆病逝。

這突然結束的3年婚姻,讓劉喜奎悲痛欲絕。

但婆家人為了防止她改嫁,直接找了一個侄子過繼給她;只可惜這個繼子生性頑劣,敗光了劉喜奎大部分家產,后期更是將劉喜奎趕出家中,早已年老的劉喜奎,只能擺攤賣糖人火柴度日。

當然,這是后期的事情了。

自從丈夫死后,劉喜奎便發誓再也不改嫁。

民國24年,為了表彰劉喜奎的氣節,軍閥趙俊卿聯合陳調元、吳光新等20多個軍閥,共同為她送了一塊「志潔行芳」的匾額。

為了躲避達官貴人的打擾,她閉門謝客,退出演藝舞台,以為夫守寡39年的代價,才換來了人生難得的平靜。

拒絕為日軍登台演唱,逝后葬在八寶山

抗日戰爭爆發后,日軍占領了北京城。

得知劉喜奎的住所后,日軍曾屢次攜帶重金,請她登台唱戲;但這些邀請,統統被劉喜奎嚴詞拒絕。

得知昔日愛人梅蘭芳亦是蓄須明志時,這個飽經風霜的女子,不禁眼眶含淚。

也許對于劉喜奎來說:在滄桑世事間,唯有梅蘭芳這個名字,是她心底最為溫柔的存在。

只可惜,這段令人稱贊的金玉良緣,她不得不親手斬斷。

在隱居的這段漫長歲月,劉喜奎始終關心國家命運。

當得知安徽發生洪水,她特地拿出2000銀元用來賑濟災民;而這些,幾乎是她畢生的積蓄了。

此后的劉喜奎繼續隱姓埋名;漫長的歲月變遷中,她以沉默的方式,守著金戈鐵馬的梨園回憶,念著造化弄人的兒女情長,藏著備受追捧的繁華浮名…

誰也不知道,這個整日閉門不出,內斂沉默的老婦人,會是當年紅遍全國的著名名伶。

直到1960年,文藝活動家田漢受周恩來托付,幾番苦尋劉喜奎的下落。

當隱居數十年的劉喜奎得知:自己被邀請前往新成立的戲曲學校,發揚戲曲文化時,她欣然接受。

而后的劉喜奎,便一直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那些因動蕩世事塵封了幾十年的才藝,終于得到了重見天日的機會。

四年后,70歲的劉喜奎,在平靜中安然去世。

臨終唯一遺言是:將房產和錢物等悉數捐予國家,作為對戲曲人才的培養。

至此,這位曾被無數權貴青睞的伶界女王,一生繁華和蒼涼就此落幕。

得知她去世的消息,周總理等人傷心不已;後來在中央領導的商議下,決定將劉喜奎葬于八寶山革命公墓。

「劉先生不貪富貴,不圖享受,所以她在舊社會能夠這麼堅強,劉先生是中國戲曲界的明珠。」

這句話是周總理對這個傳奇女子的由衷評價!

的確,在那個生不逢時的年代,身為女子的她,卻如清雅白梅般,活出了自己的清醒和氣節。

不屈權貴,不媚財富,所行所言,舉手投足皆有凜然的英氣和堅韌。

她的世界,除了戲,除了愛情,還有不卑不亢的道義;縱然零落成泥,卻也暗香如故。

這樣的女子,怎能不讓世人欽佩和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