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所謂的九子奪嫡指的是哪九個: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禎。
其中,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只是支持胤禩,并非有意奪儲;胤禎雖有爭儲之心,也屬于「八爺黨」。十三阿哥胤祥是胤禛的支持者。
不想看后面長文的,可以直接看摘要:
大阿哥胤褆:輕舉妄動,欲殺手足。
二阿哥胤礽:太子結黨,威脅皇位。
三阿哥胤祉:學者風范,能力不及。
四阿哥胤禛:精明老成,韜光養晦。
八阿哥胤禩:黨羽甚重,威脅皇權。
十四阿哥胤禎:「八爺黨」的B計劃。
======================================================================
總的來說,康熙立儲的選擇里,有兩條高壓線:其一,威脅皇權;其二,不顧孝悌。作為皇帝,他不允許任何人對他造成威脅,即便是自己的兒子;作為父親,他也不愿意看到親生兒子們手足相殘,束甲相攻的局面。
基本上參與奪嫡的幾位皇子,都得到了康熙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培養。胤礽從小是作為接班人培養的;胤祉、胤禛、胤禩都接受過政事方面的磨練,而胤褆、胤禎更多地是照著帶兵打仗的方向。
本來是不應該存在「九子奪嫡」的事情的,因為胤礽天生就是太子。不過,因為康熙活得實在太長,太子身邊形成了自己的勢力,結果繼承人反而形成了對康熙皇權的威脅。康熙四十二年,康熙殺太子陣營的索額圖;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廢胤礽。自此眾阿哥看到了奪儲的希望。
爭儲第一階段:太子初廢至太子復立
在二阿哥被廢之后,一石激起千層浪:
大阿哥胤褆,蠢蠢欲動,被康熙直接斥責「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然后向康熙表示「今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并推薦八阿哥胤禩為儲。
三阿哥胤祉,向康熙舉報胤褆請人施法,魘鎮胤礽。
四阿哥胤禛曾為胤礽求情。除此之外,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在這階段做的事情成謎。對照後來胤祥在史料上銷聲匿跡十幾年,胤禛成為雍正后對胤祥極盡優待,直接從無封爵的宗室擢為親王重臣, 胤祥在爭儲之路給了極其堅定的支持。
十一月十四日,康熙搞了一次民意調查,要求群臣「從諸阿哥中舉奏一人為皇太子」,結果群臣共舉八阿哥胤禩,見第二年的上諭:
「去年冬,朕躬違和,命爾等于諸阿哥中保奏可為儲貳者。
爾等何以獨保胤禩?胤禩獲罪于朕。身攖縲紲,且其母家微賤,豈可使為皇太子。況胤禩乃胤禔之黨。胤禔曾奏言請立胤禩為皇太子,伊當輔之。可見伊等結黨潛謀,早定于平日矣。其日先舉胤禩者誰?爾等各據實陳奏。」
康熙對于諸子奪嫡的反應是震怒。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皇長子、皇十三子圈禁。」「十一月,上違和,皇三子同世宗皇帝、皇五子、皇八子、皇太子開釋。」(《皇清通志綱要》)
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八、老十三,一度被老爹全部圈禁,估計是有爭儲的嫌疑活資格的,全部被老爹警告了。後來基本全放了出來,唯有大阿哥胤褆和十三阿哥胤祥例外;但根據請安折等史料,胤祥應該沒關太久。此外,八阿哥胤禩的爵位被削奪。
四十八年三月,胤礽復立太子。
第一輪交鋒,幾位當下或後來的皇位爭奪者結果如下:
大阿哥胤褆,第一個倒下,終康熙一朝圈禁,至死。原因:欲殺手足。
二阿哥胤礽,復立太子。
三阿哥胤祉,被圈禁又放出。
四阿哥胤禛,被圈禁又放出。支持者十三阿哥胤祥,終康熙一朝未得封爵。
八阿哥胤禩,被圈禁又放出,削爵,被父皇斥責:「八阿哥到處妄博虛名。凡朕所寬宥及所施恩澤處,俱歸功于己,人皆稱之。朕何為者,是又一出皇太子矣。」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朕素所深知。其黨羽早相要結,謀害胤礽,今其事旨已敗露。」失敗原因:勢力過大,威脅皇權。
十四阿哥胤禎,死保八阿哥胤禩,差點被老爹手刃,挨了幾十大板。
爭儲第二階段:太子再廢,八爺被斥。
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被告發與刑部尚書齊世武、步軍統領托合齊、兵部尚書耿額結黨營私,再度被廢;并表示誰再提復立太子,就是死罪。
上次會推胤禩的馬齊復出。八阿哥胤禩跑到康熙那里說:「我今如何行走?情愿臥病不起。」康熙回復:「爾不過一貝勒,何得奏此越分之語!以此試朕乎?伊以貝勒之身存此越分之想,探視朕躬,妄行陳奏,豈非大奸大邪乎?」之后,再次遭到康熙公開斥責,重點語句:
「黨羽甚惡,陰險已極,即朕亦畏之。」「朕深知其不孝不義行為,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義絕矣!」
至此,二阿哥胤礽和八阿哥胤禩,也退出了爭儲的舞台。「八爺黨」遭受重大打擊,自此明面上改為擁戴十四阿哥胤禎;胤禩再想當皇帝,只能通過非正常手段。九子奪嫡,至此只剩下胤祉、胤禛和胤禎可能得到垂青。
爭儲第三階段:胤禛 VS 胤禎
十四阿哥胤禎擁有八爺黨的支持,固山貝子爵,封撫遠大將軍,用正黃旗纛,行文稱大將軍王,領軍先后去了西藏、西北。
四阿哥胤禛封爵雍親王,自成一派,一直留在京城。
胤祉多以學者面目出現,勢力和能力不可以與其他兩人相比。在他的門人孟光祖出事之后,康熙斬了孟光祖,對和胤祉一起修書的魏廷珍表示:「每日與三阿哥一處修書,若有此事,即當以身命保之」。在力保胤祉不受牽連的同時,也等于把胤祉劃出了皇位爭奪者的圈子。所以,事實上九子奪嫡的舞台,只剩下這兩個同母親兄弟需要比較了。
相比之下,胤禛擁有以下優勢:
1. 勢力并不明顯,沒有威脅皇權的嫌疑。最重要的一點,胤禎從一開始就是「八爺黨」,現在康熙疑忌的「八爺黨」換了個候選人來推,胤禎和八爺集團過從甚密,反而是扣分項。
2. 胤禛在內有忠孝的印象,在外有「冷面王」的外號,從為君的角度綜合素質高。
而胤禎為了胤禩沖動地頂撞過康熙,更像個愣頭青。引用易中天的一句話:
在康熙眼里,卻是個危險的信號:允禵如此維護他那個「八哥」,允禩如果要搞政變,帶兵前來逼宮的一定是允禵。
3. 封爵更高。「大將軍王」聽起來威風,但并不是一個正式的王爵;胤禛的「和碩雍親王」,是實打實的。
4. 真實實力更高。最重要的兩大人物:九門提督、步軍統領隆科多,在緊急時刻可以控制京城;四川總督年羹堯,正好掐著胤禎大軍的后路和后勤。這兩點在胤禛即位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然,不排除康熙有意安排)
有理由相信,康熙最終選擇的接班人就是胤禛。康熙六十年,胤禛赴盛京大祭祖陵,回來之后代祭太廟;康熙六十一年,胤禛代行冬至祭天大禮。臨終那天,丑刻急召胤禛,寅刻召其他皇子。
後來「九子奪嫡」成為議論紛紛的謎,是因為胤禛在對手的虎視眈眈中繼位,必須采取非常措施,平添疑云;而「八爺黨」以人面廣把控輿論,攪亂了渾水。
此外,十四阿哥胤禎先是于康熙五十七年出征西藏,康熙六十年回京,同年再次被派往西北。如果胤禎是選定的儲君,康熙沒有理由在自己垂老的時候,將自己選定的繼承人遠置千里之外。對于國家而言,儲君為國本,邊疆只是疥蘚。而在清朝,立誰為繼承人并無成例,不需要讓儲君建功立業攢政治資本,況且贏了好說,輸了怎麼辦?
至于「圣孫」弘歷,作用其實值得懷疑,康熙初見弘歷的時候,小弘歷十一二歲,要說這會兒就看出「圣君氣象」決定久懸不決的傳位,有點草率;而且也已經是康熙六十一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