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個問題就是上層的貴族制度
如果你是打天下,則永遠不需要考慮,因為原有的貴族制度被戰爭所蕩滌,新貴族還沒有形成,規則可以你自己定。
但是一旦你選擇了和平過渡的話,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舊有的勢力會掣肘你去塑造一個新國新氣象。因為不太符合他們的既得利益。
古代封建社會一共有四個貴族制度時期,其中秦朝需要把兩周拉上。
兩周到西漢是第一階段諸侯貴族體系,貴族們全部都是兩周的諸侯國高層,秦國雖然是完成了一統,但是因為沒有對原有貴族進行最后的清算,所以屬于那種壓制舊有貴族的性質,而秦國出現亂局之后馬上就出現了復辟。
而西漢明顯就吸取了這個教訓,楚漢爭霸不僅僅是劉邦和項羽的較量,也是對兩周的殘余貴族進行了消滅,最后西漢建立,自西周建立后用805年形成的貴族體系被徹底撕碎。
從王莽的篡位就是一個反面,因為他依靠的就是舊有的貴族體系,所以一旦有了事情,很容易就會被拋棄,新政改革得罪了貴族,于是他就被滅了。
而劉秀建立的的東漢其實也算是一種重新制定新規則,但是劉秀本身也是沒落的西漢貴族后代,所以對于一些西漢貴族,念著同族親情并沒有徹底清算。這也就是第二個貴族體系:氏族門閥和軍事家族貴族體系
如果說曹操看到亂世,狠下心來一股腦的把東漢掃了,那麼他就能夠自己制定新規則,打破400多年的兩漢貴族體系,但是曹操面對輿論壓力,還是不敢,于是曹魏貴族漸漸形成,而且曹操也沒有去制定屬于自己的一套體系,曹丕建立之后也是處處防著自己族人,因此貴族體系掣肘因素依舊存在。
到了司馬家族,就是貴族體系的一個[高·潮]了,司馬家族屬于東漢、曹魏兩朝不倒的百年大族,司馬懿祖孫四人其實就相當于一個大家長,能夠把控著家族體系。
當司馬炎去世之后,貴族看到大家長不行了,紛紛想要取而代之,于是八王之亂發生,而西晉貴族為了晉朝的建立和穩定,紛紛滲透到了各個要害部門,貴族內亂帶來的就是實力斷崖下跌,于是西晉就被滅了,西晉的滅亡之速度就是內耗帶來的后果,如果不內耗的話西晉也許會在畸形下生存的時間長些。
而后繼者東晉也沒能解決這個問題,司馬睿是貴族直接推上位的,因此也必須依靠貴族,最后形成了王馬共制的怪現象,而且堵死了寒門入廟堂的道路,而南朝也沒啥改觀。
北朝則是另一種形式,由于北朝屬于少數民族建立的,因此少數民族自然而然的變成天然貴族。後來北魏分裂后東西魏紛紛有了自己的貴族體系,其中西魏發展而來的關隴貴族笑到了最后,隋朝終結了東漢以來綿延400多年的士族門閥體系,但是關隴貴族這種軍事貴族體系站到了舞台之上。
但是軍事貴族體系也在不久之后被消滅,唐高宗李治借著武則天的力量直接清除了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貴族體系,由此實際意義上的舊式貴族體系不復存在。
而后面的五代十國、北宋則屬于第三種階段寒門藩鎮貴族體系:由于科舉制度的誕生,寒門子弟得以向上攀登,形成新的寒門貴族體系,而唐末的亂世也誕生了一群由小兵往上的寒門子弟,這些人前者相比于舊貴族來說綿延性稍微差點,除非是一代幾門都是文武進士,而后者真的屬于機遇了。
朱溫就是寒門代表,黃巢起義時跟著亂軍,後來投降后一步步的變成了唐朝的藩鎮代表,最后有了后梁。后面到了后周之后北宋建立,趙匡胤為了避免被貴族們要挾,于是采取了各種辦法,主要是限制藩鎮的出現,而南宋因為在危機時還鬧出苗劉兵變,所以對武將的限制就延續了。
后面元朝的出現,顛覆了秦到宋1000多年古代社會的基本結構,因此整個貴族就變成第四種貴族體系皇親國戚貴族體系了:元朝是蒙古色目人為主,明朝是諸位藩王貴族,清朝是滿蒙貴族。其中元朝和清朝的貴族直接影響朝政,元朝甚至能影響皇位。明朝雖然藩王不參與朝政,但是幾乎都是屬于地方大爺,誰也撼動不了,而且只要不造反,幾乎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