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崛起不是因為制度,亨廷頓早就指出近代西方真正優勢是有組織的暴力,而不是其他的。中國清朝面臨的不是制度的問題,而是工業化的問題。沒有工業化,什麼制度都不能救中國。工業革命需要激烈的國際競爭與外部資源大量輸入,缺一不可。
晚清政府沒有拒絕工業化,而是自己不懂怎麼搞工業化,又沒有老師教。只能自己摸索的搞工業。而日本的工業化是英美扶持的,幾乎手把手教,還給錢,給技術,給培訓。用以對付中俄。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向英國學習,稅率高達50%,總收入與當時清朝持平,考慮到日本那個時候什麼社會福利沒有,基本上是拼命壓榨民力湊點工業革命本錢。日本對社會的控制力度遠遠超過中國,如果清朝這個實施這個稅率,民眾早反了
中國的崛起與工業化被英美及其扶持的日本打斷了,甲午戰爭之前,中國由于洋務運動,開始出現中興的局面,同時沙皇俄國臨近中國,在調兵遣將、運送物質等等各方面都優越于其它列強,所以沙俄在中國的勢力是很大的。
而英美兩國,尤其是美國在中國的勢力很弱。也就是說,美國在諸列強的對華利益爭奪中處于最劣勢,基本沒有什麼發言權。當時的美國正在奉行所謂的「門羅主義」政策,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蕩平美洲之上,根本就無力分兵其它地區。所以,美國的在華利益也只能是跟在「親娘舅」英國后面吃點殘湯剩飯。而英國,由于在世界各地殖民地眾多,也無力在華駐軍過多。這在當時的在華利益爭奪中,就處于了沙皇俄國的下風。
英美兩國由于想擺脫弱勢地位,以遏制沙皇俄國一家獨大和中國中興的的局面,于是選中了日本大加扶植和培養,以作為其在東方的勢力代理。英美的做法就是:兩國出錢、出武器、出顧問培植日本,日本則是出人力。
日本維新能夠成功,國際金融資本所起的作用是無比巨大的,日本明治維新時,一窮二白,國家發展基本依靠舉債,但西方財團憑什麼借錢給一個沒有資源、沒有工業、沒有償債安全保障的農業國家呢?背后的目的是什麼?真正合理的解釋只有是把它當作槍使,借助它來掠奪中國這樣有資源有歷史財富積累的國家,這樣的間接漁利比自己直接動武要高明得多。
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就是列強掠奪中國的一顆棋子,而日本侍奉大國的本事也很高,如當年派出遣唐使一樣,馬上與英國打得火熱,大量的「遣英使」被派到英國學習,國民馬上都穿英服(西服)剃英發(短髮)了。
明治政府成立之初,伊藤博文任大藏省少輔,第一件事就是力排眾議,向英商借款100萬鎊(時值白銀約400~500萬兩),修筑東京至橫濱間的鐵路。到甲午時期日本借款約5000萬兩白銀,而整個北洋艦隊的軍艦造價才2000萬兩。對于借入的巨額資本,維新之初的小國窮國日本,是沒有償還擔保的,而且日本的借債主要投入在軍事建設上,非常顯然的,投入的這些巨額資本只有通過戰爭才有收回的可能。而日本要發動戰爭,戰場會選在哪兒?相信傻瓜都可以看得明白!正因為有了列強和金融資本的扶持,才可能有甲午戰爭國的日本海軍!
很多人問為什麼萬歷時期我們能打敗日本甲午就不行,因為萬歷年間,豐臣秀吉是妄圖借助戰國雄兵孤注一擲,日本內部都不完全支持他,而且日本海軍弱于朝鮮海軍,甲午時期,伊藤博文和山縣有朋卻是完全有信心的,因為他們有強大的外援,以當時清朝殘破的國力,如果贏了那才有鬼嘞。。。
如果我問日本的軍費是從哪里來的?很多人肯定又要跟我說,天皇每天少吃一頓飯,可實際上你聽說過那個超級大國是靠這個發家的?日本的軍費,捐款不是主要來源……
整個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共耗費約8千萬兩白銀,軍費預算高達2億5千萬日元,折銀1億6千萬兩左右,雖然當時日本引進了現代財政金融制度,政府收入已經和30倍的清政府一樣多,但赤字仍然很大,只能向西方貸款和兜售國家債券。
(據統計,1893年日本預算收入為8804萬日元,實際財政收入是11377萬日元,相當于7585萬兩白銀。(1兩白銀約1.5日元)
同樣是1893年,清朝財政收入為8867萬兩白銀!也就是說,日本實際財政收入只比大清少了1282萬兩。)
此時,誰有錢誰就能贏得戰爭……
整個戰爭期間,日本政府主要是以發行國債來籌措軍費。1894年8月,發行第一批國債3000萬日元。1894年11月,再次發行5000萬。但向民間推銷效果很差,最高時每月759萬日元,最少時每月只有17.5萬日元。而戰場上每月軍費開支都在1000萬日元以上。
也就是說,戰爭期間,日本政府每月都在虧損,投入產出比是負的。對此,日本政府只能一方面動用國庫財政資金,一方面積極動用日本銀行向國外推銷債券。
當這些本沒有任何擔保的債券進入歐洲后,本以為會無人問津,結果卻出人意料,債券受到歐洲銀行團的踴躍申購。
這8000萬日本國債中,光是英國銀行就認購了一半左右,不光如此英國還準備向日本提供2億日元的低息貸款,雖然後來因戰爭已成定局被日本拒絕,但大英帝國準備為日本募集大概一億日元的軍費確是不爭事實。
可同時,清政府通過赫德向英格蘭銀行借款600萬英鎊都不可得,這是為什麼?
因為在戰爭開始前幾十年,崛起中的沙皇俄國,就已經和歐洲列強矛盾重重。1853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英、法聯合奧斯曼,共同向沙俄宣戰。戰爭雖然打贏了,但英法本身卻是慘勝,西歐各國一直心懷怨恨。
因此英法列強迫切希望能在亞洲懲罰俄國,他們相中了中國和日本,但列強十分清楚作為東亞最大的原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地,一旦中國崛起,那簡直比俄國還恐怖,于是沒有任何危害的「蒼蠅肉」日本就成了首選……
對此日本也是心領神會,當《日英航海通商條約》即將到期之際,為取得英國支持,日本不顧國內要求修改不平等條約的要求,在新約簽訂時繼續對英國做出巨大讓步,保留了大量不平等內容。
甲午戰爭本質就是「第三次鴉片戰爭」,日本背后是英國。
早在甲午戰爭爆發前夕,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明確表示要依靠英國,英國也借了日本一堆外債和簽訂條約
。
所以李鴻章對清廷高層要求積極抗戰的要求置若罔聞,他了解的內幕只多不少,故而歷史定性他就是「消極抗戰」,「積極寄托列強調停」。
日本的妥協自然換取了英國的好感,1894年7月16日,新的《日英新通商航海條約》在倫敦簽訂時,英國外相金伯理勛爵對日本駐英公使青木周藏說:
「這個條約的性質,對日本來說比打敗清國的大軍還遠為有利」。于是條約簽訂9天后日本海軍偷襲清軍運兵船,甲午戰爭爆發。
對此,英國立即宣布中立,但是維多利亞女王卻在《倫敦公報》上顛倒是非,將日本的不宣而戰稱為「中日乃緣事失和」。
可笑李鴻章還雇傭英國船希望日本有所收斂
不僅如此,英國政府還扣押了清政府剛剛購買的「飛霆號」魚雷船,不讓其回國參戰。但另一方面卻公然允許英國商船為日本運輸軍火,發生在甲午戰爭期間的「巴山輪」事件,就是南洋水師查獲的替日本走私軍火的英國輪船。
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歐格訥卻阻撓中國對這艘貨船的調查,最后居然還強迫清政府賠償」巴山輪」4000英鎊,因為清政府的調查和扣留延誤了該船的運輸期限。
為日本運輸軍火的同時,英國還允許日本訂造了兩艘12,000噸鐵甲艦,這種赤裸裸的拉偏架連海關司的赫德都看不下去了,他立即致電倫敦,指出英國為日本建造這兩艘巨艦,「是為與中國爭奪遠東海上霸權」。雖然,這幾艘戰艦同樣無法參加正在進行的甲午戰爭,但是英國人在宣布中立之后對中日兩國的差別對待可見一斑。
甲午戰爭后,英國的狼子野心,自然引起了其他列強的警覺,特別是極為關心遠東局勢的沙皇俄國,深知英國在歐洲扶植德國以后又要外東邊扶植日本,為此沙俄聯合法、德兩國強迫日本放棄遼東半島。
俄國甚至調動遠東艦隊進行威脅才迫使日本放棄。
這個恥辱也堅定了日本投向英國的決心,因此戰后,日本將大部分清朝賠款重新投入英國購買軍艦準備與沙皇俄國交手,到戰前,日本聯合艦隊的主力艦包括 6艘戰列艦和8艘裝甲巡洋艦,其中6艘戰列艦均為英國建造;而8艘裝甲巡洋艦中有4艘是英國建造。此外德造八云號,法造吾妻號,意造春日號、日進號裝甲巡洋艦配備的也都是英國火炮。可即便如此,打敗俄國也有困難,俄國不比大清,預計軍費開支高達15億日元,這是甲午戰爭的七倍。而當時日本年預算才四千萬日元,相當于動用未來四十年的收入。即便算上甲午戰爭中國給的賠償,但單憑它自己也仍然無法負擔戰爭開銷。這時,資本的力量又出手了……日俄戰爭期間,英國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美國的希夫家族、德國的沃伯格家族,連續4次向日本貸款超過10億日元。
而與此同時,資本流向俄國的渠道反而被切斷。這明擺著就是:資本已決定讓俄國戰敗。
當然,除了剛才說的西歐和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前后的矛盾。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俄國長期以來奉行的排猶政策,這引起了個猶太世界的不滿。比如剛才說的羅斯柴爾德、希夫和沃伯格家族,他們都是猶太人。
為徹底給日本安心,1902年1月30日,英國日本正式在倫敦簽訂《英日同盟》。其主要內容為:
1.共同應對俄國擴張,倘使雙方在中國和朝鮮的利益受到別國侵略或因內部騷亂造成損失時,任何一方均可采取必要的措施;
2.締結國的一方如與他國發生戰爭時,另一方嚴守中立;如締約國一方與兩個以上國家作戰時,另一方應給與軍事援助,媾和時也須與同盟國協商;
3.日本承認英國的中國利益,英國也承認日本在中國和朝鮮的利益;
接下來就沒懸念了,日俄戰爭期間,英國不僅拒絕開放蘇伊士運河,還拒絕俄波羅的海艦隊在沿途港口加煤,導致其大敗;
說白了,甲午戰爭也好,日俄戰爭也罷,從原則上講只不過是日本打得兩場代理戰爭而已,其背后的真正操縱者即是美英兩國。當然,這兩場戰爭也是符合日本利益的,正符合了日本植根大陸、擺脫島國地域局限的戰略設想。
眾多歷史學家在研究甲午戰爭時,不知出于何種原因對北洋水師和甲午戰爭的失敗扯東道西,卻避而不談最關鍵的美英幫兇。
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在回顧這段歷史時說道:「山姆大叔和不列顛尼亞是新日本的教父教母。在不到兩代的時間內,除掉悠久的過去外就沒有什麼背景的日本人民,從武士的雙手劍進步到鐵甲艦、來福線大炮、魚雷和馬克沁式機關槍;并且在工業方面發生了類似的革命。
日本在英國和美國的指導下從中古到現代的過渡,是迅速而激烈的。中國被超過,而且被擊敗了。世人在1905年看到帝俄不但在海上敗北,而且被運到大陸上去的在滿洲打了幾次大勝仗的卓越的日本軍隊所擊敗,都感到驚愕。日本這時就置身于大強國之列了。日本人看到人們對他們尊敬,自己也覺得驚異。當我們拿我們的古代藝術與文化的美麗產品送給你們的時候,你們輕視我們,嘲笑我們;但是自從我們建立了有精良武器的頭等的海軍和陸軍以來,我們就被當作是一個高度文明的國家了。」
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美英兩國不但給日本提供了大量的軍事貸款,武器、軍艦和戰略物資,同時還派出了大量的軍事顧問和戰地觀察團。
甲午戰爭期間,美英兩國不但向日本派出了大批的軍事顧問,還利用各種渠道收集大清艦隊及中國軍事情報以供日本作戰使用,甚至英國派出7艘戰艦組成所謂的「戰地觀摩團」在兩軍艦隊旁邊「觀戰」,其意圖,一方面給日軍提供中方艦隊情報,一方面萬一日本艦隊失利好即刻實施援手。
眾所周知,甲午戰爭戰敗后,中國向日本賠償白銀兩億三千萬兩。
但大家所不知道的是,這兩億兩三千萬白銀中的一大半由日本償還了美英兩國的戰爭貸款。依據簡體中文版的《簡明日本通史》248頁,甲午戰爭賠款的84.7%被用作軍費,5.5%被用作皇室費用,2.8%作為教育基金,2.8%作為災害準備金。
當時整個日本的30萬軍隊及海軍艦隊,基本就是美英兩國貸款武裝起來的。可見在這次戰爭中美英在日本身上是下了大賭注滴,也是得了大便宜滴,所以日本想打敗這次戰爭都不可能,美英不干啊!
1895年,清政府和日本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向日本賠款白銀兩億兩以及割讓台灣、澎湖列島,這些巨額賠款通過向英德法俄等國銀行團借款償付,最后總計本息高達六億兩。
更大的利益來自于隨后威逼中國白銀貶值的陰謀。列強與日本共謀,對于1895年4月從中國得到了2.3億兩的「甲午戰爭」賠款,強迫要求中國以英鎊交付,從而使得中國必須拋售白銀來換取英鎊。中國與列強協定稅則在1843年初制定的時候和在1858年修改的時候,用以計算稅率和據以繳納關稅的那種特殊銀兩——海關兩,實際上對英鎊保持每兩兌換6先令8便士或是3兩兌換1鎊的確定價值,這實際上是中國白銀(庫銀)與英鎊的一個固定匯率制,要知道中國外債的還款和擔保都是海關關稅。
在對日本戰爭賠款的擠兌下,這樣的固定匯率制被打破了。1896年,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曾向各國提出一個備忘錄,其中指出「白銀對英鎊的兌價一直不斷地貶低,以致目前,必須6~7兩才能購得英鎊1鎊」。
此文獻讓我們看到,中國的白銀貶值了一半,從3兩白銀兌換1英鎊變成了六七兩白銀兌換1英鎊。這種貶值是帶有資源性質的貴金屬貨幣對于依靠債券的紙幣的貶值,與當今美元的貶值,效用是相反的,反映了中國白銀外流、資源外流的加劇,中國的白銀外流造成更大的貨幣通縮,中國的經濟發展被完全扼殺了。
如此巨大的貶值必然造成中國更大的損失,立即發生的損失就是我們在《馬關條約》以后向列強和金融資本的借款歸還,會有巨額匯兌損失,史稱為磅損,而國際金融資本對操縱黃金和白銀的比價,以及用英鎊紙幣兌換中國的實銀,收益極其巨大。且不說這些間接金融利益,單是貶值后中國海關的稅收和貿易損失就極大,中國海關在赫德治下總稅收不斷增加,從1865年的830萬兩增加到1875年的1200萬兩,再到1885年增加至1450萬兩。
1887年洋貨進口突破1億海關兩,7年后的1894年上升到1.62億海關兩。
白銀貶值造成的稅收和貿易損失加起來,絕對不止《馬關條約》賠償的2.3億兩白銀,也不止賠款本總額6億兩白銀,而是十幾億到幾十億兩白銀的損失。列強和國際金融資本是賺得缽滿而歸,因此我們看中國的近代史,不要總緊盯中國各次戰敗的賠款,所有賠款加起來也沒有貪官和珅一個人的家產多,中國的損失在于金融和資源的流失,那個時候白銀就是資源!
而資源流失才是中國逐步淪落為生存艱難的貧窮國家的關鍵,資源外流最主要的途徑不是直接的戰爭掠奪,而是貿易、金融、貨幣等經濟手段。西方列強先進的經濟理論對中國的侵略,勝過西方先進的軍事武器,這一點直到現在還沒有喚起足夠的深刻認識。
白銀的貶值迫使中國進口貿易花費激增,造成中國的嚴重入超。據統計,甲午戰前的10年內,中國每年平均進出口總額不過2.26億海關兩,其中進口額僅為1.26億海關兩,出口額也只有9960萬海關兩。甲午戰后,據1898~1913年的統計,中國每年平均進出口總額增加到6億多海關兩,出口額為2.51億海關兩。中國進口量隨著匯率的變化不會很大,超過2億海關兩的進口貿易額增長,基本全部是白銀貶值的效果,中國每年平白無故地多支出了2億多兩的白銀,而國外采購我們的產品,同樣的錢可以多買一倍的東西。
一正一反,每年損失4億兩白銀,相對于每年兩個《馬關條約》的賠款,或者是每年一個《辛丑條約》的賠款,折合為每個中國人每年1兩白銀。
中國當時人均收入3兩左右,等于是向每個中國人征收了33%的「貶值稅」。年年如此的損失,很快就把中國的歷史財富消耗殆盡,這樣的損失比戰爭可怕得多,把中國從世界第一的富國寶座上打了下來。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到西方列強和金融資本扶持日本侵略中國,借助軍事戰爭發起金融戰爭,從中國掠奪漁利的兇殘程度。中國領先世界千年所積累的財富是怎樣外流到西方,怎樣被列強所掠奪就可以想見了——要知道中國所有的戰爭賠款加起來還抵不上貪官和珅的9億兩白銀的家當,單是戰爭賠款是賠不掉中國的家底的,金融和貨幣的資源掠奪才是問題的關鍵。
甲午戰爭后不足10年即發生的日俄戰爭,從表面看是沙皇俄國與日本帝國在中國東北利益的爭奪,而實質上是美英兩國戰略構想的實施。
也就是說,是美英兩國試圖削弱沙皇俄國勢力的戰略成功。
日俄戰爭中,日本不但得到了英美的大量軍火裝備和貸款,還得到了美英的戰略戰術的援助,其軍事顧問都配置到了日軍的大隊(相當于營級單位)。并且,美英兩國還組成了數個「戰地觀察團」或者「觀摩團」。可見,日俄戰爭也是美英日三國共同上陣對付沙俄,沙俄焉有不敗之理?
所以,北洋水師也好,沙俄陸海軍也好,實質上是在與美英日三國作戰,更確切的說日本只不過是美英兩國的代理者而已。
各位諸君可能會想,美英兩國驅趕了北極熊,卻養肥了日本狼,是不是得不償呢?一個強大的日本是不是也會成為美英兩國在華利益的威脅呢?
事實上,老奸巨猾的美英兩國已經看透了日本的致命弱點,彈丸小國,資源匱乏,即便武裝到牙齒,只要離開了他們的支持就會一敗涂地。
所以,這是他們不足為慮的。日本也只有綁架在美英的戰車上才能有所發展和崛起,否則也只有死路一條。這個規律已經被二戰、《廣場協議》所證實,無論從政治、軍事,亦或是經濟上,日本永遠都不可能成為一個獨立國家。
美英為何要扶植日本而不扶植中國呢?美英扶植大清趕走列強豈不獨享在華利益?
如果美英要扶植中國,其他列強能同意嗎?俄德法西奧必然會聯合起來予以干涉。著名的三國干涉還遼,就是俄德法三國聯合起來,逼迫日本還回遼東的一個實例。再說,一個偌大中國一旦扶植起來,能否駕馭得住都是問題,西方以前還一直欺負中國,他們不擔心中國強大后對他們報復?以中國的潛力,是可以成為超級大國的,中國當時雖然為弱國,但是上千年來遠遠領先世界的物質積累,中國還是世界第一的富國和國土前三、人口第一的大國,隨時具備崛起的實力和物質基礎。
對于西方而言,中國不僅是一份太大的蛋糕,還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世界第一的財富(財力),數量充裕的人口(人力),如果再加上工業革命的技術(軍力),最關鍵的是,中國的價值觀與西方太不一樣,一旦中國崛起,結果將是什麼?想想就知道,一個強大的中國,不符合英美的利益,更不符合整個西方的利益,如果你是列強,你會怎麼想?所以說,他們之所以不扶植中國,而扶植日本是由當時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