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最愛的女人到底是長孫皇后還是楊妃呢?
查看全部 50 個回答
回答1
2023/09/27

ADVERTISEMENT

先說說長孫皇后。

隋仁壽元年二月六日,長安永興坊,高氏為丈夫長孫晟誕下了他們的第二個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兒,小字觀音婢。

高氏出身北齊皇族宗室,她的丈夫長孫晟亦是北魏拓跋氏宗室長之后,不過此時此刻新添幼女的長孫夫婦并沒有想到,他們懷中的這個小女兒日后將會有著比他們更為顯赫的身份,乃至成為母儀天下名垂青史的一代賢后。

大業五年,右驍衛將軍長孫晟逝世,年僅八歲的長孫氏與母親及哥哥長孫無忌一并被異母兄長長孫安業趕出家門,高氏無奈之下只得帶著一雙年幼的兒女投奔哥哥高士廉。

高士廉「少有器局,頗涉文史」,與薛道衡、崔祖浚并稱先達,結為忘年之交,如此具有名師風度的人自然不會嫌棄自己的妹妹,他將高氏與長孫兄妹接回家,對他們十分照顧。

ADVERTISEMENT

後來高士廉被貶為硃鳶主簿要遠赴嶺南上任,為了安頓好妹妹一家,特意將自己的大宅賣了另買了座小一些的宅子安置好他們。高士廉又見唐國公的次子李世民表現得非同一般,便做主將外甥女許配給李世民為妻。

大業九年,年僅十二歲的長孫氏嫁給了李世民,婚后長孫氏回永興坊省親,舅舅高士廉的小妾張氏在長孫氏居住的地方看見了一匹高頭大馬,而且鞍勒等物準備得一應俱全,就把這件事告訴了丈夫,于是高士廉令人占卜了一番,占卜的人說:「此女貴不可言。」果然不出所料,不久之后李淵在長安稱帝,改元武德,封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冊封其妻長孫氏為秦王妃。

武德二年,秦王妃長孫氏與李世民的長子誕生于承乾殿,故以此殿為名,取名李承乾。不過承乾有著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所以此二字雖為宮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時卻有著無比深意,是以「承乾」一名當為唐高祖為這個孫子親賜。

ADVERTISEMENT

武德三年,長孫氏為李世民誕下第二子,取名李泰。同年六月,李承乾與李泰分別被冊封為恒山郡王與宜都郡王。

武德四年,長孫氏為李世民生下了一個女兒,取名麗質——天生麗質難自棄,單從這名字中就可想見李世民對這個寶貝女兒的喜愛之情。同年,唐高祖又將宜都郡王李泰進封為衛王,加授上柱國,以繼李元霸之后。原本作為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后的爵位原本最高不過是從一品的郡王,然而李淵卻將其封為了正一品的衛王(而不是從一品的嗣衛王)并授予上柱國的勛官,這對李世民一家來說是莫大的恩寵。

這一年的七月十日,唐高祖廢五銖錢,發行開元通寶。唐高祖特別準許李世民可以自己鑄三爐的錢,據唐玄宗時的大臣鄭虔所說,歐陽詢奉上蠟樣時,王妃長孫氏曾不小心在蠟樣上留下了一點指甲的痕跡,于是開元通寶鑄造完成后上面便有了一縷「掏文」。

武德五年,李世民將長孫氏的侄子、長孫熾之孫長孫家慶任命為長子李承乾的侍讀。

武德七年,唐高祖將恒山郡王李承乾徙封為中山郡王。而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將陸德明與孔穎達這兩位儒學大師雙雙任命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令他們教導李承乾儒學經典,同年,李世民又將長孫氏的另一個侄子,也就是長孫家慶的胞弟長孫祥任命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

又因為妻子長孫氏的身體不太好,李世民在經過太原的時候想到妻子曾經在玄中寺聆聽鐘聲并修葺寺廟一事,便特意到玄中寺拜會寺中的高僧道綽大士,供奉了大量珠寶,以此為妻子祈福。

隨著大唐江山的統一,李世民大部分時間都留在了京城,又因為功高震主,秦王府與太子李建成的摩擦積怨也日漸加深。長孫氏便充分發揮了自己身為女眷的優勢,時常進宮侍奉高祖與他的后宮嬪妃,盡力彌補彼此之間的嫌隙。

ADVERTISEMENT

武德九年,秦王府與東宮的局勢越來越緊張,長孫氏與房玄齡「同心影助」,共同輔佐李世民。最后,李世民為了自保不得不率先帶領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等人在玄武門埋伏,長孫親自為將士們分發盔甲,勉勵眾人,將士們都感激萬分。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成功誅殺了李建成與李元吉后,被唐高祖立為皇太子,而長孫氏也被冊拜為皇太子妃。

八月二十一日,唐太宗登基后的第13天就將自己的妻子長孫氏冊立為皇后,絲毫不顧此時突厥壓境的巨大威脅,并追贈自己的岳父長孫晟為司空、齊國公,謚曰獻。十月癸亥,又立嫡長子中山郡王李承乾為皇太子。

貞觀元年,唐太宗將玄武門之變中功勛第一的長孫無忌襲爵齊國公,實封一千三百戶。又因為長孫無忌與自己年少時就是好朋友,如今又是外戚與功臣的雙重身份,唐太宗對他格外重視,經常讓他出入自己的居室之中,又授予了尚書右仆射的要職。

三月癸巳,長孫皇后舉行了親蠶禮。

同年,長孫皇后的叔父長孫敞因為受賄被免官,唐太宗卻因為長孫敞是妻子叔父的緣故,經常命人送絹給他,供他開銷,不久又讓他以宗政卿的官銜退休,又加授了金紫光祿大夫的散官,以及正二品平原郡公的爵位。

十二月,長孫皇后的異母哥哥薛國公長孫安業與李孝常、劉德裕、元弘善等人謀反事泄,按罪當死,但長孫皇后卻流著淚向丈夫求情:「安業之罪,萬死無赦。但他早年將我和母親趕出家門,此事天下皆知,如果殺了長孫安業,世人必然會認為我是仗著陛下的寵愛報復兄長。」于是別的主犯全部被誅,甚至李孝常的幾個兒子也因連坐全部被殺,惟獨長孫安業得以免于一死。

貞觀二年,長孫皇后反對哥哥長孫無忌擔任要職,常常對丈夫說:「我身為一朝皇后,尊貴已極,實在不愿兄弟子侄都在朝廷之上。

漢朝的呂家和霍家外戚正是前車之鑒,希望陛下千萬不要任命我的哥哥為宰相。」唐太宗一開始并沒有聽從妻子的意見,堅持給了長孫無忌高官厚祿,于是長孫皇后私下讓哥哥主動辭去這些職位,直到唐太宗最終不得不答應,只加封長孫無忌為開府儀同三司的虛銜,長孫皇后這才喜笑顏開。

五月,衛王李泰改封越王。李泰因為是長孫皇后所生的緣故而寵冠諸王,唐太宗令其遙領揚州大都督與越州都督,封地竟然有22州之多!比同時受封的親王封地多了近兩倍。

六月庚寅,長孫皇后在麗正殿生下了第三個兒子李治,唐太宗欣喜異常,不僅大宴五品以上的官員,賜帛有差,還下令只要是在這一天出生的人都可以領取糧食。據說就在李治出生三天后的「洗三朝」時,長孫皇后將當年丈夫從晉陽宮中得來的玉龍子與綴滿珍珠的朱紅襁褓一并賜給了這個小兒子。

從此,這枚「廣不數寸,而溫潤精巧,非人間所有」的玉龍子就成為了唐朝的吉祥物,由皇帝們代代相傳。

同年,長孫皇后的長女,年僅八歲的李麗質被冊封為長樂公主,食邑三千戶。

貞觀五年正月庚戌,唐太宗封長孫皇后之子李治為晉王。同年,唐太宗召法師元琬于苑內德業寺為長孫皇后寫藏經。

貞觀六年,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特所鐘愛的長樂公主將要出嫁,唐太宗特別下令讓有司準備比長公主多一倍的嫁妝,然而不久之前御史大夫韋挺剛剛上表批評過時風:「今貴族豪富,婚姻之始,或奏管弦,以極歡宴;唯競奢侈,不顧禮經。……若不訓以義方,將恐此風愈扇。」結果唐太宗竟然「頂風作案」,要為自己的愛女準備的嫁妝甚至比長公主還要多許多,此舉自然而然招徠了魏征的嚴厲制止。

魏征認為嫁妝比長公主多一倍不合禮法,極力諫止,唐太宗下朝后將這件事告訴了長孫皇后,長孫皇后感嘆道:「我知道陛下器重魏征但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今天才知曉原來魏征果然是于社稷有益的肱骨之臣,而魏征作為臣下卻能夠秉直上諫,這份品行實在是難能可貴。」于是下旨賞賜了二十萬錢與四百匹絹給魏征,并特意囑咐道:「我希望鄭公能夠一直將這份敢于直諫之心保持下去,認為不對的就直說,不要因為君臣之禮而有所諱言。」

三月,唐太宗與長孫皇后到九成宮避暑。四月癸卯,夫妻二人在散步時,發現丹霄殿西面有片土地略感濕潤,于是用手杖通導,即刻便有泉水涌出,隨即用石檻圍住,將之引伸為一個水渠。又因泉水出自丹霄殿之西,唐太宗便在丹霄殿置酒宴請諸位大臣,并賜帛各有差。

而由魏征撰稿、歐陽詢正書的《九成宮醴泉銘》,記敘的正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散步時發現醴泉的這件趣事。

幾個月后,長孫皇后所生的小公主滿月,唐太宗十分欣喜,大宴群臣于丹霄殿。九月丙申,太子李承乾來九成宮朝見,唐太宗高興之余大宴東宮官屬,又賜帛各有差。

十月乙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自九成宮回到長安,唐太宗親自侍奉太上皇李淵,與長孫皇后一起獻上飲食服飾等,直到夜深了才離開。唐太宗想要親自送太上皇回去,太上皇不肯答應,讓太子李承乾代為相送。

貞觀七年,在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后,長孫皇后與唐太宗的愛女長樂公主出嫁,而駙馬不是別人,正是長孫無忌的嫡長子,未來的趙國公,現在的宗政少卿長孫沖。同年,長孫皇后的幼子晉王李治遙領并州大都督一職,那麼并州又是什麼地方呢?

根據史書的記載,并州即太原府,也就是說李治得到的是太原這塊封地。但凡對唐朝有所了解的人就會知道,有唐一代,太原貴為北都,在政治、軍事、經濟上可謂是地位全面超然。因為太原不僅是中原王朝的北方重鎮,更是李唐的龍興之地!而唐太宗卻輕描淡寫地將晉王這個封號給了李治,又將地位如此獨特的太原封給了他,唐太宗對妻子所生的這個小兒子的寵愛之心也由此可見一斑。

同年,越王李泰也在遙領鄜州大都督及夏勝北撫北寧北開五都督的同時,又被授予了左武侯大將軍、雍州牧等職位,而在別的同齡皇子已經遠赴封地上任的時候,李泰不僅仍舊留在父母的身邊沒去封地上任,唐太宗甚至還下令讓他搬進武德殿居住。

貞觀八年三月甲戌,太上皇李淵在兩儀殿大宴西突厥使者,唐太宗與長孫皇后親自奉上膳食以及衣物等,全部都是奇珍異寶,長孫皇后又親自為唐高祖梳頭,為他戴上冠冕,并感慨道:「至尊年事已高,頭髮都全白了。

」眾人無不傷感流涕,一家人如同尋常百姓一樣。

庚辰,長孫皇后與唐太宗一起駕幸九成宮,一天夜里柴紹匆忙前來上報說有急變,唐太宗不得不穿上盔甲離去,而同床共眠的長孫皇后雖然正抱病在身,但也堅持要一同前往,宮人紛紛勸止,長孫皇后卻說:「陛下如此震驚,我又如何能夠安心養病?」

貞觀九年三月,長孫皇后舉行了親蠶禮。同年長孫皇后身體不適,唐太宗擔憂之下接連請了曇藏法師、法常法師等諸位得道高僧進宮為妻子受戒祈福。後來曇藏法師逝世于會昌寺,長孫皇后與太子李承乾皆派人前往為其吊喪,唐太宗又下詔安葬了曇藏法師。法常法師也因為為皇后受戒的緣故,得到唐太宗的旨意有幸成為了空觀寺上座。

貞觀十年,隨著長孫皇后病重,李承乾為母親的病情十分憂心,想要大赦天下以此為母親祈福,但長孫皇后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并說道:「死生有命,非人力所能改變的。

何況赦免囚犯是國家大事,崇尚佛教又是陛下所不為之事,怎麼可以因為我一介婦人而亂了天下的法度呢?」承乾于是把這件事告訴了房玄齡,唐太宗與朝中大臣十分感慨,大臣們紛紛請求大赦天下,但是長孫皇后堅決拒絕了大赦一事。

唐太宗雖然不忍違逆妻子的意思,沒有大赦天下,但是卻另辟蹊徑,想到了用別的方法來為愛妻祈福。

四月,唐太宗下詔說:「皇后虛風日久,未善痊除,修復廢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并好山水形勝有七塔者,并依舊名置立。」唐太宗下令大修天下392所廢棄寺廟,希望佛祖能夠保佑妻子早日康復。相州的修定寺,益州的善寂寺,皆是因此得到修復的寺廟,大名鼎鼎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為此親自撰寫了《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一文并流傳至今。

而明明崇尚佛教本是自己所不為之事,但是為了從死神手里搶回妻子的生命,唐太宗還是為了。

然而,盡管唐太宗想方設法想要從死神手里將愛妻的生命奪回來,卻天不遂人愿,這一年的六月己卯,長孫皇后拋下了少年時代相伴至今的丈夫,拋下了剛剛弱冠的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拋下了出降不久的愛女長樂公主以及更為年幼的4個兒女,崩于長安太極宮立政殿,年僅三十六歲。

長孫皇后盛年而逝,留給丈夫、兒女的是無盡深重的哀痛。唐太宗面對妻子的離世悲慟萬分,諸位皇子公主也悲傷異常,尤其是晉王李治,哀慕感動了周圍的人,唐太宗亦十分心疼,于是做出了令世人矚目的舉動:親自撫養了長孫皇后的一雙兒女晉王李治與晉陽公主,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親自撫養皇子的皇帝,也是唯一一位親自撫養公主的皇帝!

試想中國上下五千年有過多少位皇子,有過多少位公主,又有幾個能有這份殊榮被皇帝父親親自撫養?而長孫皇后的兒女并沒有因為母親人走茶涼,反而享受到了這等殊榮,這實在是唐太宗這個性情中人情之所至下的驚世舉動!

九月丁酉,長孫皇后將要安葬昭陵,虞世南為此撰寫了一篇《文德皇后哀冊文》,而提到長孫皇后的謚號「文德」二字,又是說來話長。

皇后有謚號是從東漢開始的,但直到隋朝,所有的皇后都只有單謚而不是復謚,只不過史官為了便于區分,才將她們的謚號和皇帝的謚號合在一起。如唐高祖即位的時候,追謚竇皇后為「穆皇后」,唐高祖死后合上他的謚號即為「太穆皇后」。而長孫皇后卻在逝世后直接被唐太宗上了復謚「文德」。

根據春秋禮法,單謚為正,雙謚非正,在古人看來,只有當單謚不足以道盡逝者的美好品德時,才會用上復謚。

所以復謚極為罕見,縱觀貞觀十年長孫皇后逝世之前,也就只有劉感這位忠君死節的烈士被唐高祖李淵賜了復謚「忠壯」,除此之外再沒有人有過復謚。

而長孫皇后的「文德」這兩個謚號皆為美謚,尤其是「文」這個字。唐人認為「文」是最好的謚號,「為美無以尚也」,就算是在美謚里,也沒有哪個謚號能比文還要美好。可見在唐太宗的心目中,只有「德」這個單謚并不足以表現出妻子的美好,只有再加上唐人最為尊崇的「文」這個謚號,才能表現出長孫皇后的盛德。

十一月庚寅,長孫皇后安葬昭陵,唐太宗親自為妻子撰寫碑文,特別提及了長孫皇后臨終前曾百般囑咐過要「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的心愿,所以唐太宗親自選定了九嵕山為帝陵墓址,因山為陵,「鑿石之工才百馀人,數十日而畢,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以完成妻子的愿望。

長孫皇后下葬時,唐太宗又特意挑選了名聲嘉美、英俊可愛、博通諸藝、富于才情的于尚范、袁公瑜、齊世武、獨孤士餮、宋思真、陸紹、崔玄籍、郭敬宗等少年為挽郎。

就在這段百官為皇后服喪的期間,又發生了一件事。中書舍人許敬宗看到歐陽詢的相貌丑陋怪異,大笑出聲,唐太宗知道后十分生氣,立馬將許敬宗貶為了洪州司馬。許敬宗不僅一下子官職連降3級,而且還從京官被貶為了地方官員,罰得極重。

而唐太宗對妻子的追念遠遠不止于此。長孫皇后逝世后,唐太宗度人在宗圣觀出家,為皇后追福。

又根據史書的記載,長孫皇后安葬進昭陵的玄宮后,唐太宗下令讓人在五重石門外修建棧道,令宮人起居供養一如皇后生前。而這條棧道直到唐太宗駕崩后合葬昭陵玄宮,這才拆除。

唐太宗又因為十分思念妻子,在上苑中建了層觀以登高眺望昭陵。一次,唐太宗和魏征一起登上層觀,唐太宗指著昭陵讓魏征看,魏征則回答說:「臣老眼昏花,看不清,臣以為陛下是在讓臣看獻陵(唐高祖帝陵),如果是在看昭陵,那麼臣看到了。」唐太宗聞言潸然淚下,不得不流著淚毀掉了層觀。

事實上在這個百善孝為先、夫不祭妻的時代里,唐太宗如此張揚地思念妻子被魏征嘲弄譏諷也是理所當然的,但唐太宗對愛妻的思念卻并沒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發洶涌難以自控,以至于他在一次給魏征的回詔中,公然向大臣傾訴說起了自己喪偶之后的悲苦心情——「頃年以來禍釁既極,又缺嘉偶,荼毒未幾,悲傷繼及。凡在生靈,孰勝哀痛,歲序屢遷,觸目摧感。自爾以來,心慮恍惚,當食忘味,中宵廢寢」。

如此一字一血淚,當真令人唏噓不已。

貞觀十四年,唐太宗將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光大之舞》定為祭祀長孫皇后時用的廟樂。

按照慣例,只有當皇帝駕崩后,皇后才能跟隨丈夫一同配享太廟,但唐太宗卻早早將長孫皇后配享太廟,并且連指定的廟樂也是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光大之舞》——這需要唐太宗何等的深情與重視,才會讓妻子與自己的祖先們一起享受同等級別的祭祀?

貞觀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唐太宗令律宗南山宗初祖釋道宣為妻子寫了《大般涅盤經卷》作為供養經,以此為長孫氏追福,這部經書後來由清末民初的收藏家李盛鐸所收藏。

同年十一月辛卯,魏王李泰發愿為母親長孫皇后所造的龍門山三龕落成,唐太宗駕幸伊闕,親自檢閱佛龕。而伊闕佛龕之碑上的《三龕記》則是由岑文本撰稿、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書寫,是龍門形制最大的摩崖碑刻。

字畫奇偉,名垂千古,其工程之浩大,裝飾之宏偉壯麗,乃至「有金銀之語」,足可見李泰對母親長孫皇后的一片孺慕之心,更可見唐太宗對此佛龕之重視。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在太平觀內為長孫皇后建造了一尊元始天尊像,為已逝世的愛妻追福。

同年八月二十日,唐太宗將年僅8歲的小女兒封為衡山公主,食邑三千戶。衡山郡即是衡山所在之地,衡山自古以來便是五岳之一,位在名山之列,而《唐六典》中則有言:「凡名山、大川及畿內縣皆不得以封。」唐太宗卻大方地將衡山作為封邑,封給了這個嫡出的小女兒。

貞觀十七年四月,太子李承乾意欲謀反的事情敗露,而通觀歷史上那些走上謀反之路并失敗的皇子,下場往往只有身首異處這一種結局,以對于同樣犯下謀反大罪的皇子李佑,唐太宗是毫不猶豫地直接賜死了這個兒子。

但是輪到李承乾時,唐太宗卻沉默了。

承乾的所作所為固然讓他感到失望,為了將愛子栽培成為合格的儲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與精力!只是李承乾逼宮謀反固然是大錯特錯,但唐太宗終究還是愛著這個兒子,更不想讓逝去的妻子傷心,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帶頭違反法律規定,這該如何是好呢?于是唐太宗將這個棘手的問題拿到了朝上,扔給了諸位大臣——你們說說,該怎麼處置承乾?結果沒有一個大臣敢回答。

因為關于皇子謀反一事該如何處理根本就無需商討,按律當誅,可現在唐太宗卻當著眾大臣的面公開詢問要怎麼處理李承乾之事,很明顯就是在表示他根本不想殺了李承乾。最后還是通事舍人來濟站了出來,說:「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于是唐太宗下令將李承乾廢為庶人,流放黔州,總算是保住了兒子的一條性命。

而來濟也因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職不斷得到升遷,不久就考功員外郎,次年便升遷中書舍人,與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寫《晉書》。

縱然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因為奪嫡而雙雙被貶,唐太宗也因此傷透了心,但為了同時保全這三個心愛的兒子,唐太宗果斷立了年幼但性格溫和的幼子李治為太子。

而意欲奪嫡的魏王李泰所得到的最大處罰,也不過是降了一級爵位,只被貶為了東萊郡王,后又改封順陽郡王。反觀三國東吳時期,魯王孫霸因為圖謀太子孫和的儲君之位,就被父親孫權賜死了——同樣都是爭儲,結局卻完全不一樣,由此可知李泰僅僅從正一品的親王被降級為從一品的郡王,這樣的懲罰是多輕了。

李承乾作為謀反案的主謀保全了性命,只被廢為庶人,但身為從犯的城陽公主的駙馬杜荷卻依舊難逃一死。

杜荷死后,唐太宗心疼女兒,于是親自為她挑選了薛瓘作駙馬,而為了讓城陽這一次的婚事再無缺憾,唐太宗特意令人占卜了一番,卜文則顯示:「兩火俱食,始則同榮,末亦雙悴。若晝日行合之禮,則終吉。」

按照當時的慣例,婚禮應于傍晚時分舉行,不過根據占卜的結果,婚禮需要白天舉行才會吉利。于是唐太宗決定破例將城陽的婚禮改在白天舉行,但此舉卻遭到了馬周的強烈反對,唐太宗不得不作罷。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城陽與薛瓘的婚事并沒有因此受到影響,夫妻二人婚后感情十分和睦,他們的兒子薛紹正是日后唐高宗愛女太平公主的駙馬。

八月,正值青春少艾的長樂公主病逝,唐太宗對愛女的早逝悲痛異常,下令讓長樂公主的墓使用了三道石門的規格——這不僅是在昭陵現已發掘的陪葬墓中獨屬一份,即便是在整個已發掘的唐代墓葬中,也就只有「號墓為陵」、按天子等級安葬的懿德太子墓同屬這一情況。

然而皇家的不幸并沒有就此戛然而止。唐太宗一直親自撫養在膝下的晉陽公主也因病逝世,年僅十二歲。唐太宗悲傷不能自己,甚至一個多月都不能正常飲食,每天要哀傷數十次,身體也因此變得羸弱不堪。大臣們紛紛進諫勸慰,唐太宗則答道:「我又怎麼會不知道人死不能復生,如此悲傷根本無濟于事呢?只是情不能自禁啊,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無法控制自己的悲慟。」

最終唐太宗只得強忍悲傷,下詔給有關官員,將晉陽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錢于她的墓旁修建佛祠,以此為不幸夭折的愛女的往生祈禱,同時也希望能夠借此給予自己一絲絲的安慰。

貞觀十八年十二月,李承乾逝世于黔州,唐太宗為此輟朝,并以國公禮安葬了他。

貞觀二十年,高士廉生病,唐太宗親自到他的府邸看望他,提及往事時不禁潸然淚下。

貞觀二十一年正月壬辰,高士廉薨于長安崇仁里,唐太宗帶著病體執意要親臨宅邸吊喪,并對前來阻攔的房玄齡說:「我這次前往,不只是為了君臣之義,更是為了當年允婚的情誼,士廉也是我的舅舅,姻戚義重,你不用再勸我了。」于是唐太宗帶著數百騎士兵從興安門出發,一直到了延喜門,長孫無忌上前說道:「陛下圣體抱恙,此時前去吊喪是大忌,陛下念及亡舅的舊情,臣很感激,但亡舅臨終前曾說過:‘陛下對我恩情甚重,我死了以后也許會親自前來吊喪,而我只不過是朝堂上很普通的一員,活著時對陛下沒什麼幫助,怎麼可以死后還要讓陛下如此勞煩,如果我泉下有知,一定會十分愧疚的。’」長孫無忌跪在唐太宗的馬前流著淚極力勸止,唐太宗這才答應回宮。

同年十一月,唐太宗將順陽郡王李泰重新進封為濮王,食邑一萬戶。

貞觀二十二年六月,太子李治為了紀念母親長孫皇后,修建了一座被唐玄奘評價為「壯麗輪奐,今古莫儔」的大慈恩寺。如此宏偉富麗的大慈恩寺,面積之大甚至占據了整個晉昌坊的半坊之地,共修建了10多座院落,1897間房屋,云閣禪院,重樓復殿,十分奢華,用今天的話來說,這是一項勞民傷財的工程,如果沒有皇帝的支持和允許,即使是太子,也沒有這個能力與膽量這麼做,而《詔建大慈恩寺》這封詔書也證明了這座規模宏偉的寺廟得以修建,正是出自唐太宗本人的旨意。

十二月大慈恩寺落成,唐太宗下詔令太常卿李道宗帶領九部樂,萬年令宋行質、長安令裴方彥等人各率縣內音聲及諸寺幢帳,務必要讓大慈恩寺顯得莊嚴肅穆,并下旨度了三百名僧人,請了五十名得道高僧。

隨后,唐太宗又帶領太子李治與百官在安福門樓執香爐,目送高僧與各種佛像、經卷、舍利等依次奉進大慈恩寺,各種奇珍異寶「眩日浮空,震耀都邑」,甚至一眼都望不到盡頭。

貞觀二十三年二月六日,就在長孫皇后的生辰這一天,唐太宗將妻子所生的小女兒衡山公主下嫁長孫詮,唐太宗還因此特意將長孫詮的父親長孫操升為岐州刺史——岐州即扶風,與京兆尹、馮翊并列為三輔,地位非同一般。唐朝將州縣分為八個等級,岐州位列第二,僅次于雍州、洛州、并州,中晚唐時更是一度被定為了西京,所以長孫操身為一介臣子,只因兒子尚主便被提拔為了岐州刺史,唐太宗對衡山有多重視可想而知。但是公主出降的儀式極為繁瑣,所以遺憾的是直到唐太宗駕崩,婚禮仍未完成。

五月己巳,唐太宗崩于九成宮含風殿。八月庚寅,唐太宗下葬昭陵玄宮,與長孫皇后同穴而葬。

隨著唐太宗的逝世,一代貞觀帝后的故事似乎就此落幕。其實不然,從古至今各種關于貞觀帝后的傳說一直屢出不窮,而且大多和「病」跟「吃」有關,往往都是長孫皇后鳳體抱恙,唐太宗急著發動全國找秘方,然后吃了民間的各種美食名藥就好了。

事實上在交通和信息都不發達的古代,天子腳下都未必能知道皇宮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民間的老百姓就更加不可能清楚了。所以很可能是因為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那些大事:長孫皇后一生病,唐太宗又是急得延請高僧祈福又是下令全國廣修廟宇為妻子積福;長孫皇后誕皇子李治,唐太宗高興得普天同慶,每個有幸與李治同天出生的人還能得到額外的糧食賞賜。

隨著這樣一次次的昭告天下,百姓們心里就留下了這樣一個固有印象:修廟了,是因為皇后身體不好,有米拿,是因為皇后生寶寶了,所以長孫皇后懷孕患病由孫思邈引線診脈傳頌千古;唐太宗為產后體虛的愛妻訪求一種名為蜜碗的美食;唐太宗親自釀了葡萄酒與長孫皇后共飲等等,這些傳說經久不衰,至今未歇。

而關于長孫皇后的種種事跡,也歷來為世人所喜聞樂見,如長孫皇后所作《春游曲》,唐太宗對妻子的這首詩是「見而誦之,嘖嘖稱美」,但偏要有老學究認為長孫皇后作為一代賢后卻「作情艷,恐傷盛德」;又如長孫皇后一雙保存至宋時的岐頭履,「以丹羽織成,前后金葉裁云為飾,長尺,底向上三寸許,中有兩系,首綴二珠」——這雙岐頭履由鮮艷光燦的羽毛織成,黃金珍珠點綴其中,後來傳到宋代秘庫中。

此履制作精細絕倫,宋朝畫家米芾奉命為文德皇后履作畫題字,后又流傳到明代,亦被時人當做國粹來保存,有人欲出數萬錢只為看一眼,主人仍不許。

而這只遺履的出現,也使長孫皇后「布衣補丁」求賢德的說法不攻自破。一雙鞋子尚且如此華麗,那麼衣飾的華麗程度更是可想而知,事實上史書記載的也是長孫皇后對這些衣飾物品的態度是數量夠用即可,既不是衣服洗過后還要再穿第二次,也不是將裙子的褶子數量大大減少,更不會給衣服打補丁了。

畢竟堂堂帝王之家,再怎麼節省也只是相對于一貫奢華的皇室生活水準而言,并不意味著就要降低到跟普通老百姓一樣的標準。事實上在那個連貴族都不穿洗過的衣服的年代里,哪怕只是提倡在整體數量上不要「過度」,也是值得為人所稱道的。

而這雙飾金綴珠、丹羽織成的遺履也恰如一面鏡子,則清晰地映照出長孫皇后燦若丹羽,金裹珠耀的華麗一生:  

確實是驚世華麗,在一個男尊女卑,丈夫是天的社會里,即使嫁的是一個普通男人也不能輕易說「不」,對皇帝就更不用說了。但長孫皇后卻常常氣定神閑對皇帝丈夫說「不」——不想發表意見時,無論皇帝如何問,就是不說;不想讓兄長為官時,即使皇帝反對,兄長也一定要辭官;想要赦免兄長時,就算兄長犯了謀反罪,也一定要皇帝下旨赦免;認為某人無罪時,即使皇帝大怒,她也依舊頂風而上,從容辯白;更有甚者,就連死后的墓葬形式都要親自選定……長孫皇后的強勢令人佩服,不過更令人佩服的是愿意縱容長孫皇后強勢的那個男人——唐太宗李世民。

在一個男權的世界里,一個女人無論多麼強勢多麼出眾,若沒有男人的垂青,她幾乎不可能名垂青史,所以長孫皇后能成就一場驚世華麗,成為千古傳頌的一代賢后,唐太宗居功至偉。  

很多人奇怪,為什麼唐太宗的后宮那麼風平浪靜,是長孫皇后的寬容慈悲感動了這些嬪妃嗎?不,當然不是!寬容慈悲并不能阻擋爭寵出頭之心,史書中不乏善良的皇后被得寵的妃子踩下去的例子,能讓后宮風平浪靜真正平息了爭寵之心的只有皇帝本人。也正因為唐太宗只愛長孫皇后一人,后宮中這些除了生育皇子外再無記載的無寵嬪妃們并不會蠢笨到以卵擊石自尋死路,只能安分守己,后宮中自然也就沒有任何爭風吃醋的事情發生。

很多人奇怪,長孫皇后為什麼不妒忌后宮,為什麼會善待后宮?原因很簡單,后宮是自古以來的制度,并非唐太宗才有,何況歷數唐太宗后宮的嬪妃,基本上除了因為生育皇子而被記載了一筆外再無更多的記錄——對于早已三千寵愛在一身的長孫皇后而言,這些無寵后宮又有什麼值得她妒忌呢?這個世上錦上添花者也許不多,但更多人也還不屑于落井下石,面對已無力還擊的這些弱者,長孫皇后照顧她們,善待她們一些又何妨呢?

很多人奇怪,魏征明明阻撓皇帝給長樂公主加嫁妝,長孫皇后卻重賞魏征,這是在假裝賢德嗎?她難道就不想親生女兒嫁得風光些?答案很簡單,因為她的女兒一直很風光,「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愛之,敕有司資送倍于永嘉公主」,這句話已經勝過了世界上的任何奇珍異寶,這句話就是長樂公主最為珍貴的嫁妝。

很多人奇怪,長孫皇后臨終前為什麼要說「妾之本宗,慎勿處之權要,但以外戚奉朝請,則為幸矣」。難道她不想家族榮耀嗎?理由很簡單,當一個皇后不用去擔憂人走茶涼,反而擔心皇帝莫要賞賜太多時,必然是因為皇帝已經對自己的家族實在太好了。其實千百年來唐太宗和長孫皇后一直是官方和民間雙重認可的恩愛夫妻,不僅正史上的記載數不勝數,就連各種野史和民間傳說也是層出不窮。

直到最近幾年,不知出于什麼緣故,或許是因為長孫皇后沒有仗著唐太宗對自己的寵愛殘害妃嬪、禍國殃民,又或許是一些無聊八卦人士的獵奇以及嘩眾取寵心理,導致一些人硬是把一對鶼鰈情深的恩愛夫妻說成了怨偶。  

也許有人會說一千年前的事誰能知道呢,唐太宗愛誰只有他自己清楚。可這些人不信任千百年前歷史見證者們留下的錚錚記載,卻偏偏相信千百年后現代人用「深邃」到穿越的目光「親眼見證」唐太宗錯綜復雜、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史,并美其名曰「大唐氣勢」。如果非要這樣才是所謂的「大唐氣勢」,那麼很遺憾,唐太宗并沒有這份氣勢,他很「庸俗」、很「落伍」地只鐘情于自己的妻子、只對自己的妻子深情一生。

再說說楊妃。

唐太宗后宮中的這位楊妃雖然是隋唐之類的電視劇的常客,但史書中對她的記載實際上只有7個字:「恪母,隋煬帝女也。」可見楊妃雖然名義上為隋煬帝女,然而連生母為誰、排行第幾、封號為何都不知曉。

楊妃沒有公主封號,說明沒有受過正式冊封——隋煬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陽,即使是冊立太子也不過是下詔遣使回長安,更不用說還會特意記得要去冊封一個留在長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楊妃的生母身份較低,且并不得寵,只是一名普通后宮。

而史官在史書中極為同情李恪,盡管完全列舉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政績和才華,但仍舊對李恪是各種溢美之詞,所以在其傳記里特別提到「恪母,隋煬帝女也」這一句,就是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與眾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煬帝女這個頭銜,而無更具體的封號,可見楊妃無論是在隋宮還是唐宮地位都不高。

同時根據岑仲勉先生的統計,楊廣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計下來在長安待的時間只有186天,絕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準備巡幸,所以想來楊公主若是受寵的話,理應同其長姐南陽公主一樣,陪伴在隋煬帝身側遠離長安才是。可事實卻恰恰相反,依據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況來看,楊公主應當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宮。換言之,李淵在長安甫一登基,楊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員,很顯然這位楊公主雖然說起來也是隋煬帝的女兒,卻根本得不到父親的重視和寵愛,所以才會被遺忘在長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順手接收。

何況李淵與楊廣的母親都是獨孤氏,還是親姐妹,獨孤皇后曾對李淵頗為照拂;李淵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義上是從隋恭帝手上禪讓過來的,結果李淵就這樣將他表弟遺忘在長安的女兒丟給了自己的兒子做妾。

李淵若還算看重這位與自己多少有點血緣關系的前朝公主的話,怎麼說也要將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無論是嫁給皇子還是大臣。

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該塞給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給秦王李世民。畢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還是太子的身份,若無意外的話,這位楊公主作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麼說也能混個五品以上的嬪妃當當,而給親王做妾,最多只是個五品的孺人。

更何況根據楊廣死于義寧二年三月(618年),李淵于同年五月登基為帝,李恪卻在第二年就出生了的情況來看,楊公主很明顯是在重孝期間懷的孕——別說是為親生父親守滿27個月的孝了,竟然連一年的重孝都沒守滿,由此可見這位所謂的「隋煬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存在了,更別說還能得到怎樣的禮遇。

若楊公主的身份還算尊貴,又怎會如此被人隨意地打發,甚至連為父親守個孝的機會都沒有。

而楊妃會被如此對待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自古成王敗寇,亡國之君的地位都擺在那兒了,更別說亡國公主了。想想秦滅六國后,六國「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的凄慘模樣;想想陳朝滅亡后陳后主的幾個親妹妹分別被賞給楊素、賀若弼等人做妾,宣華夫人、弘政夫人被沒入了隋掖庭,還有幾個被賞給了朝中大臣和皇子;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兒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過的卻是什麼日子,便可知這些亡國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過是戰利品一樣的存在。

再看她在后宮中的封號,盡管史書上稱恪母為楊妃,但這并不能證明恪母生前就位列四妃之位,因為像唐高祖李淵的小妾莫麗芳,生前就沒有得到任何妃嬪封號,死后才被追封為嬪,史書上卻直接記載其為莫嬪。

唐朝貞觀年間的四夫人封號以貴淑德賢為序,韋貴妃的封號是非常明確的,楊淑妃即楊玄獎之女,陰德妃因為兒子李佑謀反被殺后也遭到了連坐,德妃之位空了出來由燕賢妃晉封。還有一位鄭賢妃,也是在燕賢妃升為德妃后隨之晉位的。可見恪母生前并非正一品的四妃,最多只是個二品的九嬪,死后才被追封為妃,提升了品級。

再者,還可以根據李恪與李愔在諸皇子中的地位來反推其生母在后宮的等級。貞觀十一年唐太宗想要給諸位親王與功臣們世襲都督或刺史的權利,在這次論封建的過程中,除了皇太子李承乾外,長孫皇后的另外兩子李泰在相州,李治在并州,而韋貴妃之子李慎在秦州 ,陰德妃之子李佑在齊州,燕賢妃之子李貞在揚州,楊淑妃之子李福尚未封王所以當時并沒有封地,后宮王氏之子李惲在襄州。

雖然李慎三人的封地比不上嫡出的皇子李泰與李治,但至少身為四妃之子,李慎三人的封地所在之地是同一個等級的。而李恪在安州,李愔在益州,考慮到李恪還是唐太宗的庶長子,比其他同樣庶出的皇子占了名分的先機,但是李恪兄弟倆的封地論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連李惲的襄州都比不上——安州與襄州同在湖北地區,歷史上這個地區素來以襄州為重,唐朝也不例外,李孝恭平江南蕭銑時擔任的就是襄州總管(襄州道行台左仆射)的官職。

益州就更不用說了,蜀地自古地勢天險,古時候交通又不發達,所謂「揚一益二」的說法還得等到中晚唐安史之亂以后。而且當年唐高祖李淵私下許諾唐太宗要改立他為太子時就曾說過,要將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

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唐朝的京城長安對蜀地占據了居高臨下的優勢,而蜀地的地勢即使再險峻,這天險卻是和關中共享的,由此足可見蜀地在唐初時候人們的心中是怎樣一種存在了。

李恪李愔的封地連李惲都比不上,更不能與李慎三人相提并論了。所以很明顯恪母不僅與四妃之位無緣,而且顯然恪母在貞觀十一年唐太宗論封建時還活著,所以連追封的妃位也沒有,否則至少看在追封的四妃之位上,恪母的兩個兒子不會連一個后宮位份不明,最多也只是個二品九嬪的王氏的兒子都比不上。

楊妃于武德二年生吳王李恪,武德八年之后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間的皇子皇孫都是按例一歲時冊封,而武德八年時,李世民的兒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九年之后才出生。

楊妃沒有女兒,因為唐太宗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較高的,史書或墓志銘都有記載,其余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見載。

而楊妃的兩子吳王李恪與蜀王李愔,雖然一直以來由于電視劇的宣傳,很多人誤以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歡的兒子,但就史實而言,論起唐太宗所有兒子中誰的待遇最差,李恪稱第二,沒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們不妨一起來看一看史書是如何記載的。

首先根據史書的記載,李恪最遲貞觀7年便去了封地,而與李恪同齡的李泰不僅不「之國」,唐太宗甚至還想過讓其「入居武德殿」,最后還是被魏征力諫勸止。李治更是自長孫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親自撫養,甚至在被封為太子后,仍讓唐太宗不惜公然違反禮制也要繼續留在身邊,這便導致了褚遂良劉洎等人分別在貞觀18年、20年相繼上疏懇請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邊一味溺愛,放其回東宮。

其次貞觀7年李恪赴任齊州都督時,唐太宗對李恪說:「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可見讓諸王之藩是因為「家國事殊」,更是為了絕諸皇子的「覬覦之心」。但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實際上更適合身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畢竟作為太子同母弟,李泰對儲位的威脅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國事殊」面前卻出于私心,不僅不讓李泰之藩,甚至還想讓他搬進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說了,唐太宗一直將這個兒子親自帶在身邊撫養,絕口不提之藩的事,貞觀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讓他上朝參政了,卻偏偏將沒什麼威脅的李恪打發到封地上去。

再者貞觀12年唐太宗給李恪寫的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這麼一句,自然會覺得其間是飽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題目卻是《誡吳王恪書》。

誡者,告誡、警告之意,齊王李祐在封地上屢屢犯錯時,唐太宗也曾寫信「誥誡之」。所以這封信也不是什麼訴說離別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寫信來警告李恪要老老實實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為了。

而且就在唐太對李恪說「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以避免李恪變得驕奢為由而不肯多給他財物,結果在面對李承乾與李泰時,唐太宗卻又是截然相反的態度。唐太宗賞賜李泰時不僅「賜泰物萬段」,每個月給李泰的東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對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庫物的限制。

至于唐太宗會如何在書信中表達自己的愛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麗時給李治寫的一封信,簡直堪稱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對李恪的諄諄告誡之意,或許唐太宗給李治的這封信才更似尋常間的父子之情吧。

《兩度帖》原文: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譯文:兩次收到大內送來的文書,卻還不見稚奴你的書信。爸爸我擔心的要死。剛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親筆手書,說娘子生病了,我的擔心害怕頓時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復生一樣。從今以后,只要你的頭風病發作,就立刻寫信告訴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會一一寫信告訴你。今天得到遼東(戰場)消息,抄錄一份給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去,要說的就這些。爸爸,敕。

最后,便是為很多人所津津樂道的唐太宗欲立吳王李恪為太子這件事了,甚至有人聲稱,如果唐太宗不喜歡李恪的話又怎麼會要立他為太子?那麼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唐太宗為什麼會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為太子。

貞觀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后過了大半年的時間,又覺得這個小兒子只有十五歲,一直養在自己的身邊沒有經過什麼歷練,作為帝國未來的繼承人還不夠強大有力,擔憂他無法很好地駕馭朝政,畢竟「國賴長君」。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換儲一事,而當時的李恪可以說是唯一適合的人選,因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幾位皇子:

第二子李寬,早夭第四子李泰,奪嫡被貶第五子李佑,貞觀十七年謀反被誅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罵為禽獸不如第七子李惲,好斂財,被有司彈劾第八子李貞,僅比李治大一歲第十子李慎,年紀比李治還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囂、李簡、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紀太小。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歲的李恪,唐太宗還有別的選擇嗎?

唐太宗欲立李恪歸根究底就是因為除了李恪外,別的年長一些的皇子不是因為奪嫡被貶、被殺,就是實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盡管也曾因為踩莊稼和賭博這些小事被連續貶官和削戶過多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經別無選擇。

不過很顯然,唐太宗欲立李恪這個想法并沒有經過深思熟慮,而是一時沖動下的心血來潮之念。因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慮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換儲了,那麼長孫無忌是絕對沒有「密爭之」的機會的,更不可能只憑他一家之言便一錘定音。畢竟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長孫的。貞觀十七年時的長孫無忌雖然位極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統而言,司徒位高卻只是個虛職。在根本沒有實權的情況下,長孫無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時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齡李靖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壯年手握兵權,怎麼可能任由一個既無實權又無兵權的長孫無忌操縱朝政?

何況廢立太子是國家大事不是兒戲,唐太宗若是下定了決心要換太子,肯定會把這件事拿到朝上廷議,再不濟也要找幾個心腹大臣一起來商量商量,就像當初要立李治一樣,「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績等計議」,而不會只跟最不可能贊同的長孫無忌一個人商量,甚至被長孫無忌反駁后就此立刻作罷。

而從正史中對改立李恪這件事一筆帶過的記敘來看,很明顯唐太宗只是一時心血來潮,突然間有了這麼一個想法,然后對長孫無忌露了個口風,長孫無忌反對,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徹底打消這個念頭了。更不要說什麼長孫無忌反對立李恪是因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實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長孫無忌,而是唐太宗本人。畢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嫡子的未來就很難有所保證了,這一點唐太宗顯然比長孫無忌更為擔心,因為當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為了可以保全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舊唐書·太宗諸子列傳》)

唐太宗改立太子時,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與李治之間搖擺不定,決定立李治也是因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會對自己的兩個親兄弟不利。

而在這期間,唐太宗自始至終都沒有想到過還有庶出但年長的李恪可以考慮,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見一斑了。因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還算是有些分量的話,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時候絕對會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塵埃落定后又過了大半年的時間,才發現原來還有這麼一個庶長子可以考慮,而且還只是曇花一現的想法。

至于說什麼李恪遠離京城和朝中大臣沒有交情,自然不會有人愿意保舉他做太子。事實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樣并不重要,關鍵仍在于唐太宗自己的態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這個太子可謂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為了冊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劍欲在大臣面前自盡;在正式立了李治為太子后,唐太宗又傾力打造了一個強大可靠的東宮班底以輔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太子太師,司空、梁國公房玄齡太子太傅;特進、宋國公蕭瑀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英國公李績為太子詹事,仍同中書門下三品。」(《舊唐書·太宗本紀》)「又以左衛大將軍李大亮領右衛率,前詹事于志寧、中書侍郎馬周為左庶子,吏部侍郎蘇勖、中書舍人高季輔為右庶子,刑部侍郎張行成為少詹事,諫議大夫褚遂良為賓客。」(《資治通鑒》)

同時,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宮缺少歷練,便開始加強對他處理政務能力的培養,時常把他帶在自己的身邊言傳身教。

「太宗每視朝,常令在側,觀決庶政,或令參議,太宗數稱善。」(《舊唐書·高宗本紀》)「貞觀十八年,太宗謂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則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誨諭。

’」(《貞觀政要》)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為太子的話,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時的舉動照搬過來,而不只是口頭上提那麼一提,被否決后既不見有過失落后悔的時候,更不曾見對李恪這個改立未果的兒子有什麼內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后沒過兩天,唐太宗就因為李治長子李忠的出生而舉行了盛大的筵席,不僅在宴會上高興地「酒酣起舞」「盡日而罷」,還一反皇孫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將李忠冊封為了親王——完全將李恪的事情拋之腦后。反觀劉邦欲立趙王如意失敗后,為戚姬母子的未來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長吁短嘆,甚至「心不樂,悲歌」,不僅特意讓周昌去做如意的相國,而且一聽說樊噲要在自己百年之后誅殺戚姬母子,當即下令要陳平等人去殺了樊噲。

而同樣提名未果的李恪不僅沒有得到唐太宗的任何保護措施,反而被唐太宗嚴厲地告誡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紀守法,西漢的燕王劉旦就是你的下場,就算你是我兒子我也救不了你!」雖然有人認為這是唐太宗在「保護」李恪,要他小心謹慎一些,但李恪作為親王,他的性命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光是告誡李恪自己謹言慎行是沒有用的,只有讓未來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達到保護李恪的目的。

也正因為明白這樣的道理,所以漢高祖劉邦臨終前特地留了封手詔給太子劉盈,要他日后一定要照顧好他曾經欲立未果的趙王如意;唐太宗在立李治為太子時也反復強調過立李治的原因是為了能同時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兒子。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后安危做打算,又為什麼沒為李恪日后的安危做出同樣的安排呢?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稍微有點分量,都不至于遭此待遇。

至于李恪不能當上皇帝是因為具有前朝血統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李恪的兩朝血統并不是什麼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時就有許多兩朝一脈的皇位繼承人,比如后趙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趙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閔帝宇文覺的生母就是北魏馮翊公主。就連隋煬帝楊廣的太子楊昭也是兩朝一脈——楊昭的生母蕭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蕭巋的女兒。

再說如果前朝血統真的是問題,是忌諱,那唐太宗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統的情況下,還想立其為太子?長孫無忌又為什麼不用這麼好的理由來反對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為后,大臣首先就用武家與李唐皇室有仇為由勸阻唐玄宗,而李恪這里卻壓根沒人提及所謂的前朝血統這一點。所以李恪與儲位無緣,和他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根本沒有任何的關系,而是因為李恪與楊妃均不得寵于唐太宗的緣故。

還有人因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認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賢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說的那樣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選擇了李治作為繼承人是懵懂一時(事實上看看某毛自己選定的繼承人就知道他是什麼眼光了)。然而通觀李恪的生平,實在看不出他有什麼文功武治的政績。《舊唐書》中對李承乾的治國才能好歹還有一句「太宗居諒暗,庶政皆令聽斷,頗識大體」的介紹,對李泰至少還能知道他「少善屬文」,也的確編修了一部《括地志》,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為處理地方政務出色而被當地百姓稱贊的。

然而關于李恪卻只知其有文武才,相當籠統的一句贊美之詞,至于具體有什麼雄才偉略的事跡可以展現其賢能的,史書中便再無一字了。就連李恪的「善騎射」也不過是身為關隴軍事貴族最基本的素養而已,在唐朝這個連后宮才人都能陪帝王騎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騎射」卻根本沒有絲毫的軍功或突出的事跡可以證明。

李恪所謂的文才更是如此,就連李唐皇室成員中最常見的書法特長都毫無記載,而同樣因謀反被誅的漢王李元昌,卻能夠以書法、繪畫、射獵著稱于各部史書。

《冊府元龜》:「唐漢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騎射,頗涉文史,兼能隸書。」《唐朝名畫錄》:「漢王元昌善畫馬,筆蹤妙絕,后無人見。畫鷹鶻、雉兔見在人間,佳手降嘆矣。」《法書要錄》:「漢王童年,自得書意。夙承羲、獻,守法不二。」《歷代名畫記》:「天人之姿,博綜伎藝,頗得風韻。自然超舉,碣館深崇,遺跡罕見。在上品二閻之上。」

一位專研經典名著,擅長音樂,繪畫精妙,射獵如神的多才多藝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挺拔起來,相比之下,李恪的才華無論是在史書還是墓志銘上,都沒有分毫體現。

別說什麼李恪無才是因為勝利者篡改了史書,想想李元昌也是失敗者,曹植、司馬攸等等都是失敗者,為什麼別的失敗者都能有才華橫溢的史實流傳后世,李恪卻徒有史官的溢美之詞而再無具體事跡可言?所以這與勝利者的史書無關,而是史官可以出于對武則天稱帝的痛恨以及對李恪本人遭遇的同情而溢美一下李恪,但仍無法掩蓋李恪沒有真材實料的史實。

所以若只因為唐太宗的一句「英果類己」,便斷定了李恪之賢,也著實武斷了些。畢竟唐太宗只是覺得李治性格仁厚溫和,并沒有說他不如李恪賢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斷出李恪便是大唐眾望所歸的賢王呢?

至于《舊唐書》中所說的「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要知道李恪作為唐高宗李治最年長的皇兄,德行比起下面幾個弟弟也還說得過去,有聲望并不足以為奇,沒有名聲才是要值得奇怪的。

畢竟唐中宗時,身為相王的唐睿宗就是「望實素高」;唐文宗的弟弟漳王李湊也是「賢而有人望」;唐太祖的曾孫李孝逸同樣是「素有名望,自是時譽益重」;唐高祖之子韓王李元嘉在則天朝受到安撫重用,不僅是因為「地尊望重」,更是為了「順物情」。

李恪被冤殺后史書中又言「以絕眾望,海內冤之」,看似評價很高,然而唐太宗在任命魏征做太子太師的時候,也曾說過「用絕天下之望」這樣的話。不僅如此,武三思在殺桓彥范等人時,是為了「絕其歸望」;王世充殺害楊侗時,也是為了「絕眾望」;武則天殺李元嘉更是為了「絕宗室之望」;源休勸朱泚剪除唐宗室的時候,同樣是為了「絕人望」。而格輔元劉晏被殺都是「海內冤之」,盧崇道父子被杖斃也是「四海冤之」,崔寧被縊殺后「中外稱其冤」,安思順兄弟被誅更是「天下冤之」,李林甫被構陷同樣是「天下以為冤」。

可見所謂的「以絕眾望,海內冤之」不過是史官的慣用語罷了,究竟能有幾分分量,可以自行掂量一番。

何況當時的唐人并不覺得李恪是冤枉,睦州刺史夏侯絢的墓志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謀反案時就明確寫道「荊吳構逆」,認為荊王李元景與吳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謀反,這樣的態度與史官所說的「海內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絢的身份,夏侯絢曾是蜀王李愔的長史,而李愔不是別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謀反被殺后,李愔也因此被廢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絢這樣的身份,在提及頂頭上司的胞兄被誣陷謀反時理應是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構逆」。連原本最該為李恪喊冤的人都認為李恪就是謀反,當時能有多少人認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事實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是一個普通的皇子,只不過是近年來的一些電視劇與小說將歷史篡改戲說得太厲害了,以至于誤導了很大一部分觀眾,認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愛的兒子唐朝最賢明的皇子。

但凡愿意認真讀一讀正史的,看看史書上所記載的唐太宗是如何寵愛他的三個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愛子應該是什麼樣子。

相比三位嫡子數不勝數的得寵事跡,僅憑唐太宗心血來潮之下的「欲立吳王恪」,以及立儲這種環境下的一句「類己」(在立太子這種情況下,不說「類己」難道要說這個兒子「不類己」?),便要妄圖證明李恪的受寵,顯然是不成立的。何況《舊唐書》中是「太宗常稱其類己」,《唐會要》記載為「太宗嘗稱其類己」,可見這里的常是通假字,通嘗,意思是唐太宗曾經說過李恪類己,而不是經常說李恪類己——如果唐太宗經常說李恪類己卻又不給他任何保護措施,那麼此舉無疑就是將李恪推到火架上烤,根本不是在愛李恪而是在害李恪。

特別是貞觀2年李恪與李泰同時受封,卻明顯受到了不同的待遇。

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卻不僅是揚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達22州!

且先不說單就數量而言,李泰的封地幾乎是李恪的兩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帶,在唐朝時可絕對不是什麼香餑餑,「揚一益二」的說法還得等到安史之亂以后。蜀地自古地勢天險,古時候交通又不發達,想想當初唐高祖李淵私下許諾唐太宗要改立他為太子時就曾說過,要將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見蜀地在唐初時候人們的心中是怎樣一種存在了。而揚州的富庶則不必多言,更何況封地里還包括了蘇杭一帶。

更不用說李恪受封的不過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樣都是大都督。根據《唐會要》的記載,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貞觀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龍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級為大都督府——就在李恪受封前三個月,唐太宗就將益州由大都督降級為了都督。

所以貞觀二年五月李恪與李泰雖然同時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為了益州都督,不僅都督府的規模遠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後來李恪在貞觀11年的時候,不過是因為打獵時踩壞了莊稼,就由安州都督降職為安州刺史,還被削戶300(當時親王實封只有800戶)。看上去封地還是在一個地方,但實際上所管轄的地方卻大大減少了,因為作為都督時,李恪可以「督安、隋、溫、沔、復五州」軍事,然而作為刺史就只能管轄安州這一州之地。後來李恪又因為和乳母的兒子賭博,再次被罷官削戶,自此一直到貞觀23年共12年的時間里,李恪再也沒有官復原職過。這樣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個被唐太宗斥為「不如禽獸鐵石」的胞弟李愔同樣享有了,而其他犯過遠比踩莊稼更嚴重錯誤的皇子們,也從來沒有遭受過如此嚴厲的懲罰。

唐太宗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在面對自己的愛子時,仍舊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尋常人家是怎麼疼愛兒子的,唐太宗就是怎麼做的。

所以李承乾就算犯下了謀逆這等殺頭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設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奪嫡失敗后,唐太宗仍舊說他是「朕之愛子,實所鐘心」,甚至被貶后不到四年的時間就又重新晉封為濮王;所以李治雖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劉洎為了這事上諫過多少次,也沒見唐太宗以「家國事殊」為理由,把李治打發出宮去住。

對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些愛子們寵溺至極,以至于一次又一次招來了魏征這些朝臣的上疏與進諫,偏偏對李恪這些兒子該罰的罰,該殺的殺,一個都沒手軟。就這樣,還能說李恪是唐太宗的「愛子」嗎?

至于楊妃的次子李愔,直到貞觀5年才被封為梁王,是唐太宗14個兒子中封王最遲的一位,而且李愔貞觀13年才得到了親王應有的800戶食邑,比其他皇子整整遲了3年。

又因為李愔在封地上屢屢胡作非為,唐太宗曾十分厭惡地說:「就算是禽獸,只要好好馴服還能讓其聽命于人;就算是鐵石,只要好好煉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這樣的人,連禽獸和鐵石都不如!」當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員,又將他貶為虢州刺史,剛剛上任沒幾個月的蜀王師蓋文達也因此被免官。

所以唐太宗貞觀年間別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獨李恪、李愔兩人是刺史;別的皇子都是實封800戶,唯獨李恪與李愔一個被削戶600一個被削戶400。楊妃在唐太宗心中與后宮中的地位有多低可想而知。

所以別看楊妃在電視劇里風光一時,被現代人各種YY,歷史上真正的楊妃自幼不得隋煬帝的關心疼愛,長大后因為隋朝滅亡被送進秦王府當妾后,也得不到唐太宗的喜歡,就連兩個兒子的待遇都一個比一個差。

更可悲的是,盡管有些網友出于心疼楊妃的緣故希望她早逝,這樣楊妃既不用面對生前與四妃之位無緣的尷尬境地,也不用親眼目睹兒子被唐太宗各種責罵責罰的凄慘遭遇了。但遺憾的是,綜合各處史料而言,楊妃死于貞觀十一年之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否則憑借追封的四妃之位,李恪李愔兩兄弟也不會在貞觀十一年論封建時分到的地方連蔣王李惲都比不過了。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3/09/27
人心都是肉長的。先不要說李世民是皇帝,他首先是一個人,假如你是他:你十五歲,胡子都沒長全,可能才剛剛變聲。成親對你來說是出生以來最大的事。你穿著一身紅衣,抱著一對大雁,迎娶了發小的妹妹。在那個盲婚啞嫁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3/09/27
長孫皇后受到的待遇只有現代瑪麗蘇女主才能有的一比吧。長孫皇后嫁給李世民厚夫妻20幾年,生了7個孩子。這特麼3年一個的速度。除去每次懷孕,到生孩子產后修養的時間至少得一年多。剩下的兩年年我們認為是備孕期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3/09/27
求不打,但看歷史書的時候感覺長孫皇后那麼張羅著給李世民納妾,或許更多是因為李世民太愛她了,她不想年紀輕輕被啪死在床上所以得找點別的妹子分擔一下壓力。不信的話你們看下她的生育記錄:她十三歲嫁給李世民。十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3/09/27
玄武門兵變,為了能夠兵變成功,李世民把自己所有的武裝力量都投入到此次兵變中,也就是說,在高士廉急中生智放出長安的囚徒幫助守衛秦王府之前,秦王府里的所有家眷,實際上是被李世民放棄了,這種情況之下,李世民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6
2023/09/27
其實我個人是很好奇的。李世民這麼一個可以排得上古代帝王前五的人,身上的可挖掘的話題有那麼多,且每一個都可以拿出來大寫特寫外加拍個電視劇。不知道為啥就那麼多作家編劇只喜歡抓著人家后宮的那些根本沒有記載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3/09/27
長孫皇后她生的孩子都子憑母貴長孫皇后去世后李世民都是親自教養著他們的孩子,一直養到大。他對其他妃子生的孩子的態度:要滾多遠滾多遠,你們早早滾去自己的封地去,沒點大事少回來看我,一群蠢蛋。他對嫡子嫡女的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3/09/27
「朕爰在弱齡,早敦姻戚,綢繆眷遇,多歷年所」——貞觀二十一年李世民寫給長孫皇后的舅舅高士廉的陪葬昭意思是:我還在年少的時候,(高舅舅)早早地盡力促成了我們的姻親(關系),(我們之間)情意殷切感情殊遇,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3/09/27
史書不重風月,你能在史書里讀到愛情,那絕對是真愛了。非要拿楊妃來跟長孫皇后比的話,看她們生的兒子取的什麼名字,也可以側面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3/09/27
為什麼會有人問這種問題……實話說他們李家的女人真不是蓋的。李世民他娘是那種聽到楊堅篡位要去把楊堅剁了,嚇得自己爹媽都差點給她跪了的主。平陽公主更不用說,一個女人指揮起了數萬大軍把所謂的隋朝名將打跑,死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3/09/27
論當代電視劇制造的三大關于唐朝的錯覺:一:鳳二至愛歷史小透明楊妃。二:李恪血統尊貴最為太宗喜愛,都是長孫無忌的鍋讓人沒當成太子。三:李淵和李治是一個靠兒子一個靠媳婦,自己啥用沒有。總結:少看電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3/09/27
謝邀。看了一圈,其他答主說得差不多了。很多人都對李世民親自撫養晉陽公主的故事津津樂道,我就來講另一位公主的故事:長樂公主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3/09/27
這根本不是問題,1.誰是皇后,誰的名分高?2.和誰生的小孩多(這個一定程度上說明獨處時間長短)3.史書有長孫諫李世民,有沒有楊妃諫李世民?4.誰的親戚朝中官職更高?長孫皇后這邊長孫無忌位極人臣,高士廉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3/09/27
李世民身為一個皇帝考慮繼承人的時候,從來沒考慮過不是長孫皇后生的孩子。地位給你,尊崇給你,啥都給你,連江山都一定要留給跟你生的兒子,一個不爭氣就再換一個。皇后去世了,皇帝把他們的孩子都帶在身邊撫養。帝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3/09/27
楊妃只活在編劇的腦洞中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3/09/27
我就不明白為什麼有活生生的寵冠后宮伉儷情深帝后瑪麗蘇樣本在,那些瑪麗蘇作者編劇非要去寫架空?????難道是覺得自己的文筆格局不配碰瓷第一帝后嗎關于李二如何雙標如何寵老婆高贊都說啦。我就想說一件事。皇帝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3/09/27
二鳳自己說的,自己的兒女除了皇后所出之外,其他都是和賤婢所生。。。。如此類推,楊妃。。。。嗯。。。至少在二鳳心里不算啥。。。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3/09/27
一般問出這種問題的是幾乎不了解史實的,但凡多讀些史書就不會問這種問題。歷史上的李世民和長孫皇后是棋逢對手的那種厲害人物,男的文武雙全,騎馬打天下,文能治理社稷國家開創貞觀之治;女的與男的結發夫妻,飽讀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3/09/27
是我楊妃。昔日我被死鬼老爹丟棄在長安,是唐王李淵將我帶到唐宮淪為宮奴,幾經輾轉又被賞賜給秦王做妾…不對,是秦王垂涎我的美貌娶了我做妾。其實他一開始就愛上了我。長孫身體柔弱,可是他還是日日糾纏,讓她連生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3/09/27
李世民最愛楊妃的說法最早可能來自于1993年台灣制作、兩岸三地投拍的電視劇——《唐太宗李世民》。當年這劇相當火爆,引領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3/09/27
是楊妃。別問我怎麼知道的,是李世民親口告訴我的。當初封我為后時,我就發現了不對勁,那年頡利可汗突然發兵南下,不日就要挺進長安,他剛剛登基屁股都沒坐穩,與朝臣們商議了一天,回宮卻對我說:把你的封后禮辦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