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屬實想多了。
有沒有一種可能:他就是知道抹不掉,所以才退而求其次,把自己的行動稱為「靖難」、「清君側」。
如果凡事權力膨脹到一定程度,就能肆無忌憚的篡改歷史,也就沒那麼多現實中的欲蓋彌彰了。
古代帝王成就,一定程度不適用以普通人的道德標準衡量。
你別看隋煬帝被稱為「六短之君」,什麼「鴆兄屠嫂,欺娘戲妹」,好像都集中在個人節操層面,本質問題還是他這皇帝當的不行,好大喜功,勞民傷財才是關鍵。
對比之下你看唐太宗,如果只關注私德,前腳玄武門殺自己兄弟,后腳進宮逼父親讓位,又比隋煬帝好哪去了,影響一代明君定位麼?
所以,既然殺父殺兄都不算事,何況教育一下自己大侄子?放在明成祖這個級別的人身上,正常操作而已。
這一票干完了,來個「天子守國門」,「修《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幾件漂亮點的事情一干,該洗白的也就洗白了。
老百姓但凡能多吃兩頓飽飯,誰還在乎一個走丟了的建文帝,他能抗餓還是怎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