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沒想到,誰也不明白,這就是老四能上位的高明之處。
他是真的老謀深算,明白了康熙的心思。
真正把「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理解到位、也執行到位了。
康熙皇帝少年登基,智擒鰲拜,平定三藩,收復台灣,三次親征噶爾丹,驅逐沙俄,開創了康熙盛世,可以說是英明神武。
然而,在傳位這件事上,他和許多皇帝一樣陷入了尷尬的境地。平衡術沒搞好,搞得兒子們自相殘殺。
許多人不明白「九子奪嫡」到底是怎樣一個亂哄哄的關系,其實就是幾個小團體相互攻擊,最終以老四胤禛(雍正)突然勝出結束。
而這幫兒子們的爭斗,是從康熙廢掉嫡長子的太子之位開始的。
康熙皇帝精力旺盛,一生有 35 個兒子,20 個女兒。
這樣龐大的兒子量,為他「后繼有人」提供了無限可能。
他確實不愁傳后了,可也惹來了相當大的麻煩。
首先最大的麻煩就是嫡長子胤礽。
胤礽是皇后赫舍里氏所生,赫舍里氏溫良恭儉,非常賢德,很合康熙的脾氣,可惜死得早。
因此康熙懷著對結髮妻子的無限追思,對這個嫡長子寵愛有加。
在孩子只有 2 歲的時候就立為了太子,當時康熙也只有 21 歲。
他對這個娃娃寄予厚望,相信未來一定能把他培養成一名合格的接班人。
可是,隨著康熙與這位嫡長子的共同成長,麻煩事就來了。
康熙精力旺盛的另一個表現就是他太能活了,太子同志等了都快 40 年了,爸爸的身體依然很棒,絲毫沒有要下去的跡象,他不免有點著急。
兒子等得太久,康熙其實也有點慚愧。
他一慚愧,就想補償一下太子。
可是一補償太子,人們就以為太子的地位很穩固了,人人爭當太子黨,為自己的未來鋪路。
這自然引起康熙的焦慮,他一焦慮,就要通過加賜其他兒子的方法,打壓太子黨的氣焰。
更可氣的是,胤礽這個太子干的虎頭蛇尾的。起初,他還能像個太子的樣子,各種表現讓康熙很滿意。
傳說他被窩里放屁能文能武,聰明好學,精通經史子集、詩詞歌賦,臨時監國的政績也很不錯,大臣們都交口稱贊(可能是假的)。
然而,問題就在這個不錯上。
太子乃眾望所歸,得到了權臣索額圖的全力支持。
可在康熙看來,問題就很大了。
你索額圖功高震主,倒是找好了后路。
可權臣與太子勾連,不免形成對皇帝的威脅。
康熙只好對諸皇子實施分權行動,而其他皇子被加了恩,自然也產生了非分之想,這一點是攔不住的。
這時候,太子的傻缺行為,就在他本人遭遇打壓后開始了。
他很快犯了精神病,這個精神病是字面意義上的。
胤礽此人可能是有情感冷漠癥,少年時就有點不太正常。
康熙生病,他和其他皇子近前伺候,人家都擔心爸爸,就他沒有一丁點憂愁的樣子。
成年后的性情更是相當不穩定,冷漠的同時又很暴躁。
他縱容手底下的奴才在各處欺壓良善,京城每條胡同里幾乎沒有不被他們欺負的人。
他本人也完全的自暴自棄,別人稍有讓他不爽的地方,他就拳腳相向。堂堂太子,跳起來打人。
諸皇子、貝子、大臣,甚至小兵、奴才,都被他親自虐過。
光是被他揍過的高官就有:平郡王八大鐵帽子王之一訥爾素、康熙的侄子海善、正紅旗浦洲都統公普奇……
胤礽同學打起人來沒輕沒重,上上下下的都怕他,「致使包衣下人無不怨恨」。
終于有一次,他隨康熙出巡時,激起了眾怒,被人合伙告狀。
雖說其他皇子有添油加醋的成分,可大體上人家說的惡霸事件他都干過,經康熙查證屬實。
康熙聽做了詳盡了解之后,氣得渾身發抖。
加上其他皇子及其黨羽集體拱火,一怒之下,就把胤礽的太子給廢了。
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也不能一日不定儲君。
為了穩定局面,也為了自身的利益,以襄贊之功博取未來幾十年的富貴安穩,人們開始推舉其他皇子當太子。
皇子們多少都有了一些權力,有人的榮寵并不比太子低,這使他們有了各自的團隊。
太子被廢后,一個個蠢蠢欲動。
當時的局面,除了廢掉的太子外,有一定的地位的,還有老大、老三、老四、老八、老九、老十、老十三、老十四。
與太子共同形成了「九子奪嫡」的局面,其中,又以老四、老八和老十三呼聲最高。
胤礽被廢后,最迫不及待下場的,就是大阿哥胤禔。
胤禔是惠妃葉赫那拉氏的兒子,出身很低。
作為庶長子,他年長于嫡長子胤礽,聰明干練,文武雙全。
據說長得也很帥。
他年紀最大,曾追隨父親出征、巡查,出了不少力。
在外,也得到了納蘭明珠等大臣的明確支持。
自古以來「立長不立幼」,嫡長子被廢掉以后,登上舞台的一般就是庶長子。
他本來確實可以爭一爭的,問題是高興過頭了。
胤礽剛剛被廢,他就激動地跳了起來,話也格外地多。
康熙很不喜歡他這副樣子,讓他死了那條心。
康熙對他的評價就兩個字:愚頑。
俗話就是,又笨又壞。
他所謂的「聰明干練,文武雙全」,其實不過是一幫大臣的溢美之詞。
權貴們的評價系統和普通人不一樣,對位高權重的皇子來說,會寫字、打過仗,知道 8+8=16,就算文武雙全了。
顯然,胤禔就是個會 8+8=16 的。
作為長子,懂那麼多,卻不能當太子,讓他覺得很委屈。
多年來,他一直懷著抑郁憤恨的心情,看著老二(前太子)為非作歹。
長久的郁悶,讓他也成了一個心理變態。
變態的表現,就是這時候跳出來大呼小叫,非要上折子要求把胤礽弄死。
被康熙彈壓后,深知被老爹看不上的他轉而支持老八,可整個過程的表現都像失了智。
首先是他發自真心地為太子被廢歡呼,不僅沒有表現出對弟弟的絲毫憐憫,反而跳出來建議康熙快點把弟弟給殺了。
其次他還揣測出康熙的心思,認為康熙是個喜歡假裝仁慈的人,肯定會顧及父子之情,不肯對老二痛下殺手。
這就需要他這個長兄跳出來幫爸爸干壞事,充當爸爸的黑手套!
于是他還請求道,殺弟弟就不用勞煩父皇了,讓兒臣來。
這個折子著實把康熙給嚇懵了,從政幾十年來,還真沒見過有人能發表這種言論,一時竟又有些頭暈。
帝王再冷血,可也是人啊!
在康熙看來,太子再惡,他是你胤禔的弟弟。
你這個當兄長的不僅不幫助弟弟,卻在弟弟落難時跳出來殺他。
所謂兄友弟恭,如今你不憂反喜,落井下石,要殺親兄弟,還算是個人嗎?
他對胤禔的印象本來就不好,這下急轉直下,直接將胤禔打入谷底。
然而胤禔還沒有蠢完,他知道自己不行,轉而支持最有聲望的老八。
而為了支持老八,他在折子上告訴康熙一個小秘密:老八以前找人相過面,相面的大師說他以后必定大富大貴!
(老八:大哥我謝謝你……)
這下,老八胤禩[sì]真算是被老大給坑慘了!
先前苦兮兮地做了那麼多的努力,讓老大這傻子一句話給廢了。
其實,老八確實是是有才且友愛。他為人和藹,活潑靈動,對人有著體貼入微的關懷,肯屈尊下人,上上下下沒有說他不好的。
皇子之中,就有老九胤禟、老十胤?、老十四胤禵與他相好。
朝堂上,不少王公大臣也都明里暗里支持,一時間呼聲極高。
仿佛胤礽被廢后,頂上來的肯定就是胤禩了。
有人說,老大的折子是故意坑老八呢,實際上還真不一定。
老八胤禩的母親是衛氏,但他從小就在老大胤禔的母親惠妃那里接受教養,母親、兄弟,感情很好。
胤禔雖然是個傻子,可多少有點自知之明。此番奪嫡,優勢盡失,這才決定全力支持老八。
只不過,他太蠢了!
「相面人張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貴。」
這句話犯了嚴重的忌諱,可他卻覺得自己寫得精妙極了!
首先,神棍張明德在社會上有很高的知名度,卦算得很準。
他說老八(胤禩)面相好,能大貴。
而皇子的大貴,不就是當皇帝嗎?咱把張明德的話擺給皇帝看,皇帝要麼認同,要麼不認同,不就能探究出他的態度嗎?
康熙收到他的折子氣得頭暈的時候,他還躲在屋里偷笑,為自己的聰明睿智洋洋得意。
誰知傳來的是禁足令,甚至被關了起來,都沒鬧清父親為啥生氣,怎麼可能生氣。
還連累老八也被監視。
此時,有人不失時機地利用「八爺黨」的龍頭老大胤禔失算的檔口,為他送上了進監小禮物。
送老大涼涼的,乃是三阿哥胤祉。
老三胤祉,起初并不熱心于爭權奪位,完全沒有當太子的心。
但是,一系列的傾軋,讓他意識到有些是不是你想不參與,你就能不參與。
他當時一門心思地搞科研,研究數學、文學與音樂,和他交好的,都是些學者。
諸子之中,也就他與太子胤礽的關系特別好。
這份友好可以說不涉及黨爭,只是較為純粹的兄弟感情。
當然,胤礽被廢,他知道主要是老八黨在那邊使勁。
而大哥胤褆,急不可耐的樣子滿朝皆知,讓他想起了他手里抓著的老大的把柄。
據他調查,老大秘密地進行了一場保密措施并不到位的法式,企圖通過魘鎮的方式,詛咒太子趕緊去死。
于是,就在這個當口,他把老大給舉報了。
就是這樣,老大胤禔,因為自己的一蠢再蠢,葬送了自己并不光明的前途,被康熙關押,再沒有任何出來的機會,直至抑郁而終。
可憐的老八,也被老大害得很慘,惹得康熙十分厭惡。
他一套蠢出天際的話術,差點讓同樣支持老八的弟弟們也送了命。
第二天,康熙就在乾清宮叫來諸子,當著大家的面訓斥老八。
罵他勾結黨羽,意圖謀害太子,要將他拿下問罪。
已經知道八哥情況不妙的「八爺黨」老九胤禟,老十四胤禵,竟然帶了毒藥上朝,想要通過自殺式勸諫的方式保住老八。
老十四畢竟年輕(時年 20),在訊問過程中為老八打包票,說八哥絕對沒有謀害太子的意思。
說這話,康熙聽了能不生氣嗎?
我連你都不信,我信你為老八說的話?
氣得康熙拔出佩刀,要將老十四給了結了。
當然康熙是知道輕重的,他兒子雖多,寶貝的也就那麼幾個,老十四算是其中之一,就算不寶貝,也不會真的砍下去,只是氣出來個好歹,又有些頭暈。
此時需要有人跳出來攔著,深受寵愛被康熙評為「最善良的人」的老五,便一把抱住了爸爸的大腿,求爸爸饒了老十四。
康熙見狀,順勢收刀,假裝是給老五面子,打了老十四二十大板,將他驅逐出去,總算沒釀成更大的慘劇。
不過,經過調查,事情也終于被康熙給搞明白了,君臣父子,竟然是被大聰明胤禔(老大)給玩弄了!
真相是從康熙對張明德案調查的結果得知的,經查:
老八從來就沒有要殺老二(太子)的意思,一切都是老大搞的鬼。
老大曾經自己請了張明德大師看風水,還聽張大師說,世界上有武功高強之人,能以一敵百,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干掉大內高手。
于是,老大就拿錢收買高手去殺太子,結果沒刺殺成功。
他又聽張大師說,張大師曾主動去勸老八暗殺太子,結果被老八給轟了出來,這讓張大師很沒面子。
張大師懷恨在心,就說老八不是啥好東西。
老大謀殺未遂,罪孽深重,好在事情做得有點保密,還沒人查出來幕后主使是他。
于是,就在太子被廢,老八呼聲最高的時候,他立即想到了將刺殺太子的責任甩鍋給老八。
如此老爹一定不會懷疑,因為在老爹心中,他就是個大傻子,兄弟們全死光也輪不到他當太子。
只要將嫌疑引向老八,老爹自然相信。
老大的聰明才智總算用對了一回,他甩鍋的方式,就是在折子里描述了「部分事實」,好讓自來多疑的帝王產生懷疑:張大師曾說老八未來必定大富大貴(當皇帝)。
雖然把自己搭進去了,但老大這一招栽贓確實有效,康熙確實信以為真。
「九子奪嫡」形勢圖,同色為同黨
這一出天翻地覆,搞得康熙也意識到太子之位不能一直空缺,否則還會出兄弟相殘的事。
只是,他的思路和大臣們不一樣。
不久后,他就流露出了恢復胤礽太子身份的意思。
然而,事情并沒有朝著他希望的方向去。
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朝中重臣聯名要保老八胤禩。
這讓康熙非常惱火,只好開了個會,明確強調想重新恢復胤礽地位的態度。
胤礽就這樣被放了出來。
可是,經過這麼一番折騰,太子已經一蹶不振,權臣索額圖也被幽禁而后處死。
諸王的勢力在這次爭斗中反而加強了,大臣們在此之前的投靠站隊,已經是不可逆的了。
而這次風波,讓太子胤礽本人明白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康熙才是他登基的最大阻礙!
只要康熙不死,他就不可能安全。
唯有盡早地登上皇位,敲定乾坤,才算徹底安穩。為此,他也加緊了謀權的步伐。
當時的步兵統領是托合齊,他便聯合托合齊等人開展「秘密警察」業務。
秘密地監視朝廷內外一眾官員,就連人家家里的夫妻吵架一類的小事他都知道。
然而,本質上的東西是很難改變的。
太子的這幫人,十分混賬,并沒有因為受到過嚴厲的懲處而得到什麼有益的教訓。
他們繼續貪污腐敗,敲詐勒索,無所不為,只不過一開始顯得低調,發現沒有什麼事,誤以為太子不可能再立再廢,便很快又恢復了往日的樣子。
而他們囂張跋扈,謀事不周的毛病,在太子本人精神病偶發的時候展現了出來,太子的「秘密計劃」外泄了。
康熙震驚地得知他們謀劃著逼他趕緊退位,他的逆鱗再次被老二給觸動了。
至此,才復位了兩年的胤礽,還沒開始對康熙動手,就又被廢了。
第二次被廢,他就不可能再登上歷史的舞台了。
而此時,呼聲最高的依然是老八。
因為呼聲高,康熙遲遲沒有下決定接下來該怎麼辦。
老八吃了上次的教訓,以為只要老老實實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就可以了,只要表現出對父親的誠懇,對皇位的淡泊就好了,到時候太子之位一定是自己的。
然而,正因為眾望所歸,他就不可能讓康熙放心。
一次意外事件,導致了「八爺黨」的徹底失勢。
原因就是兩只鳥的死亡。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內容
目前,該付費內容的完整版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內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