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話很扎心:因為他們懶,不少還喜歡給自己的懶找借口。
實際上,正直實誠人品好的勤勞的人大多數情況都混得挺好,而那些看上去正直誠實人品好卻混得不怎麼樣的人,其實是雖然人格品性不算差,但在做人方面怠惰十足,甚至以不善社交為榮的人。
我知道戳破這個真相一定會挨罵,但我還是得說:「只要我對別人好,別人就會也對我好」,這并不是善良,而是一種思維惰性。潛台詞是什麼呢?是:只要我是一個善良正直的人,我就不需要學習怎麼和人相處了,大可以不變應萬變,用三板斧應對現實中所有的情況,然后別人還愿意順著我的規矩來。
來來來摸著自己的良心說,你們覺得可能嗎?
與人為善這話沒錯,但人和人之間相處,同樣是一門學問,需要動腦子的那種。
不管是跟朋友相處,和戀人相處,和同事相處,和小人相處,都得【根據具體的場景具體的情況具體的人采用具體的方法】。包括你想要對別人好,你都得動腦子,去想怎麼樣才能好到點子上,而且恰好對方愿意給你回饋。否則這個事兒分分鐘變成拍馬屁拍到馬腿上,我要蘋果你塞給我一車梨。
很多人喜歡說,自己老實善良卻沒有好結果,別人是個長袖善舞的惡人卻得到了好處,這說明不應該做好人,應該做壞人。
這其實就是很典型的二極管思維。我們說當壞人沒好結果,這話沒啥錯,歷史上的壞人大多數確實沒什麼好結果,惡有惡報本身是樸素但誠懇的大實話。
但一個人,在作惡上結了惡果,和他認真經營人際關系并得到了相應的好處,這是不沖突的。這也就是為啥雖然有些人可能人品不咋地,可暫時還能得到一些好處。
老天是非常公平的,你在什麼地方使了勁,動了腦子,老天一定會給你相應的回饋(雖然未必是你想要的)。
說到這大家應該就可以反過來想想:為什麼有些人明明很善良,卻混的沒有那麼好?我大致看了一下下面一些認為自己善良可是結果不算特別優秀的人的自我描述,基本都是「我不喜歡長袖善舞」「我不喜歡迎合別人」「我喜歡默默做好事」——共同特點是什麼呢?在品質上確實都算好人,可是在做人這方面,基本都是懶鬼。
自己都不在社交方面好好學習,那憑什麼要求別人給自己社交高分呢?啥都沒做,還渴望好結果,這不是貪婪是什麼?難道不該去反思一下自己麼?
實際上,稍微看看歷史書就會發現,那些善良且過得好、人緣好的人,人家在社交上,是非常積極動腦子的。以三國為例,正好這段時間我在看三國的歷史,我發現,劉備諸葛亮之所以有這麼強的魅力能吸引那麼多人跟隨,就是因為他對身邊的每一個人,都用心對待,是真的在社交上上了心的:
諸葛亮那麼驕傲的人,平時喜歡吹自己管仲樂毅,可是面對同樣驕傲又正好因為馬超的事兒不太高興的關羽,會顧慮到他寒門出身和對魚肉百姓的貴族不屑的心態,溫溫柔柔地喊他美髯公哄得關羽喜不自勝。劉備自己不驕傲麼?他也很喜歡吹自己,可是知道諸葛亮年輕氣盛在意名望,愣是愿意放下身段三顧茅廬,真誠相待最終換得君臣盛軌。魏延和楊儀,倆人脾氣一個比一個大。
為什麼他們愿意對劉備諸葛亮心悅誠服呢?不僅僅是因為那倆人有本事,而且他們都對自己發自內心地好,尊重他們的個性盡量調和,珍惜他們的才華破格提拔。
包括孔夫子也是,很多人喜歡說孔夫子人品好看透人性。可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孔夫子能對人性那麼洞察?那是因為他不懼辛勞周游列國,沒有一刻不放松觀察別人,他付出了大量的努力,能名垂千古那是他應得的。
正直且受歡迎的君子,不是因為他是君子所以才受歡迎。而是因為他們在社交的學習上真的學出了東西,可在這樣大量的人脈誘惑下依舊保持自己的善良和操守,這才是他們被叫做君子的根本所在。
他們在當好人的同時,并沒有停止觀察別人、積極關注別人,他們會對自己喜歡的人露出好臉色,但面對小人的時候,他們也不會傻乎乎地送人頭,或者以為自己不屑一顧別人就會臉紅躲開,聰明的君子,反而很擅長和小人打交道,甚至引導他們變成好人。
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只要在社交和做人上有所成就,無一例外都是他們動了腦子認真學習。只不過呢:
好人會去找大家雙贏的方法。壞人會想方設法損人利己。
在動腦子這件事上,他們勢必都會得到做人的紅利,但后續的處理方式,才決定了他們的結果。
最后吐個槽:估計會被噴,但說實話,我發現不少人語文是真的沒好好學。
不止一個人在評論區跟我說,我國的文化提倡遺世獨立,貶低八面玲瓏,以不善表達為榮,看不起善于社交的人。甚至還有叉燒跑來跟我說,孔子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所以孔子也認為好人應該不會說話會做事。
我:???
這已經不是理解力的問題,這特麼純粹就是腦子問題了吧?再不濟百度一下很難嗎?孔夫子聽到都要氣得爬起來。
周而不比比而不周,說的是君子做事公正不搞小團體,訥于言而敏于行說的是做事麻利但遣詞造句謹慎有分寸不隨意傷害別人——這和會不會說話有什麼關系啊?
遺世獨立從來就不等同于清高傲慢。更何況赤壁賦的遺世獨立說的是想當神仙了,人都不想當了所以無所謂社交了,也和清高傲慢沒關系。
實際上,古代君子的風格總結一下就是關羽那樣:「傲上不慢下」。這句話本身說的也不是對統治者甩臉子,而是像楊冪說的那樣:面對人下人,把別人當人,面對人上人,把自己當人。即使在封建等級社會,照樣保持自己的風骨,這才叫世俗意義的遺世獨立。
還有些邏輯更扯淡,什麼叫古代君子不喜歡社交?什麼叫真正剛正不阿的人會說真話但不會溜須拍馬?是陳情表不夠情真意切?還是諫太宗十思疏文筆不夠好?戰國策更不用說了,整本書講的就是說話的藝術。
所謂八面玲瓏被看不上,那也是有語境的。屈原不愿意八面玲瓏,是因為當時整個環境都爛了,他不愿意為了社交放棄自己的愛國心和原則。關鍵詞是原則好不好,社交只是術。
雖然我是個學渣,但我真心覺得,自己斷章取義瞎扯淡,學不好知識還賴課本,真的不是好習慣。至少在天朝,很難有比語文課本三觀更正的少年讀物了。
今天說魯迅不行,明天說岳飛不行,后天又diss愚公欺負家人。
自己不好好學習不看課后講解,有了問題就知道甩鍋課本。也難怪有些人社交社交不行,戀愛戀愛不行,事業不行賴國家,感情不行賴性別,性格不好賴家庭,總之全都是別人的錯,自己是那朵無辜的小白花。
……精神勝利,有意思嗎?
想要被別人喜歡,就先去關心別人,去看看別人的想法;想要自己的善良有價值,就去思考一下自己的這個善良應該怎麼運用;想要不被小人欺負,就去觀察一下到底怎麼樣才是小人,如何和他們打交道才能在保持自我的同時不受傷害。
世界是很公平的,你有需求,你就得付出。你想要自己的品格得到他人的認可,你就不能孤芳自賞閉門造車。
我經常被人說是一個很會說話的人,但在幾年前,我其實也是一個很不會說話很討人嫌的人。我之所以能變成現在這樣,不是因為我人品好(事實上我不是啥好人),而是因為我在社交上狠狠動了腦子,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學習怎麼樣處理和身邊的人的關系。
以上是我的一點心得體會,希望能幫到你們。至于具體怎麼做,我積累了哪些經驗教訓,我也有專門寫成專欄,歡迎大家去看看。
點個贊,同樣是真誠地表達善意的方式。我得到了你的支持鼓勵,會更加努力,然后產出更多優秀的內容回饋你。
知乎鹽選 | 無聲對話:感知力,有時比口才更重要
知乎鹽選 | 親密對話:和愛人如何表達訴求
知乎鹽選 | 「為什麼他說話不算話」:如何解決溝通中的「變」
具體問題可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