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后人看前人歷史,一定不要開上帝視角,因為這樣的話,就會得出為什麼明明知道西方先進的慈禧不支持新制的疑問。
《紅樓夢》有一句經典名言:屁股決定腦袋。
這句話放到政客上面,絕對是真理,因為只要是政客,就脫離不了這個理論,只有政治偉人才能突破這個思維。行文至此,先向偉人致敬。
目光切回到慈禧身上,我們就能發現慈禧的立場從始至終都與滿洲守舊派站在一起。
辛酉政變,本質上是滿洲守舊勢力的反撲和滿洲守舊勢力的徹底倒退,
這是教科書上很少提及的一件事。
首先,咸豐是清朝最后一位實權皇帝,他有資格安排自己的身后事,給誰權利,不給誰權利。
咸豐臨終前所做的決定就是兩宮八輔臣共同輔政的政治格局,這個格局把自己的弟弟恭親王奕?排除在外。
那麼八輔臣囂張到什麼地步呢?他們又是什麼政治立場呢?
以肅順為例,作為輔臣之首,肅順推薦過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要知道左宗棠不是進士出身,而是舉人,出身,
但是肅順對于左宗棠,肅順愿意以自己的名譽聯合諸多大臣一起力保左宗棠,還邀請別人寫下「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的名言。
肅順對漢人喜歡到什麼程度呢?他喜歡學習古風「愛才如渴「,甚至可以說有養士人的喜好。你說他是清朝的孟嘗君都不為過,經過他舉薦或者投奔他的知名漢人有郭嵩燾、王闿運、尹耕云、高心夔、李壽蓉、盛康、李鴻裔、龍汝霖、鄧輔綸、莫友芝、許振祎、吳汝綸、趙樹吉、劉樹堂等人
這在滿洲勛貴里面,簡直就是一個奇葩。這就是肅順的立場,重用漢人以護大清。
那麼肅順對于慈禧和慈安這兩宮太后又是什麼態度呢?
用一句現代話來說就是:兩位太后做個橡皮圖章吧
咸豐死之前,肅順直接建議咸豐學習漢武帝。
咸豐帝病危之際,肅順為防止慈禧日后以母后擅權,曾建議咸豐帝仿效漢武帝賜死太子生母鉤弋夫人的做法,及早除掉那拉氏,以免后患。咸豐帝心有不忍,沒有采納肅順的建議,事后又在無意中透露了風聲,從而使慈禧對肅順等人更加恨之入骨。
咸豐死后,肅順跟兩宮太后的矛盾升級到了新高度
首先,奕?同黨周祖培唆使御史董元醇上了一封奏折,提議「皇太后暫時權理朝政」,「更于親王中簡派一二人,令同心輔弼一切事務」。這個親王說的是誰,就不言而喻。
咸豐十一年八月十一日(1861年9月15日),兩宮太后跟八大臣一起討論這道奏折,然后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就一個態度,后宮不可干政,這是祖宗家法,其次,我們是襄贊新帝的,沒有聽命于皇太后的義務。
八大臣還表示,以前給你們看奏折是給你們面子,以后這種要求就不要再出現了
雙方簡直就是互不相讓,甚至達到了劍拔弩張的程度。八大臣言辭激烈、高聲大叫,兩宮太后氣得兩手直抖,八大臣和兩宮太后雙方全部情緒失控, 「聲震殿陛」,嚇得同治小皇帝哇哇大哭,尿濕了慈禧的衣服。
后面,八大臣甚至使出了殺手锏
八大臣見狀,憤然退下,焦佑瀛親自擬詔對董元醇進行批駁——「我朝圣圣相承, 向無皇太后垂簾聽政之禮」,痛斥董元醇「該御史必于親王中另行簡派,是何誠心?所奏尤不可行」。這封圣旨如要生效,必須兩宮太后加蓋「御賞」、「同道堂」兩印,因此,它也是八大臣向兩宮太后的示威。自然,兩宮太后不會心甘情愿地蓋印,八大臣又氣勢洶洶地前去索要。
雙方又是大吵一頓沒有結果,兩宮太后就是不把批駁董元醇的上諭發下。
八大臣使出殺手锏——「擱車」。「擱車」就是撂挑子,按照清朝的制度,皇帝的諭旨必須通過軍機處,幾個軍機大臣鬧罷工,任何諭旨詔書是無法繞開他們送達其他部門的,這就意味整個國家機器的「核心處理器」停止運轉,如果造成什麼差錯,再加上清代「后妃不得干政」的祖訓,兩宮太后根本無法承擔這樣的罪名。所以兩宮太后暫時妥協了。
這就是肅順等八大臣和慈禧的矛盾。
最終辛酉政變的結果就是兩宮太后聯合恭親王,一起推翻了肅順,徹徹底底的開了一回小倒車。
而這就是慈禧太后的立場,維護滿洲人的利益,是慈禧作為大清國實權君主的執政根基。
正是因為維護滿洲人的利益是慈禧的執政根基,因此當光緒準備改革革掉自己的合法基礎的時候,慈禧舉起了屠刀。
什麼自強?什麼文明?那都沒有自己掌權更為重要,自己要掌權就必須依賴滿洲勛貴,這是從辛酉政變開始,慈禧的不會更改的理念。有滿洲勛貴的支持,慈禧還可以享受大清國的諸多好處,沒有滿洲勛貴的支持,慈禧說不定哪天就被改革黨、革命黨拖到菜市口砍頭。
慈禧如果不愿意代表滿洲勛貴,那麼滿洲勛貴必然拋棄慈禧。
深深明白這一點政治原則的慈禧,自然也就養成了這樣的心態——我死后,哪管這世界洪水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