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推恩令號稱無解陽謀,到底難在哪里?
查看全部 44 個回答
回答1
2024/03/13

ADVERTISEMENT

在理解一個歷史事件時,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就是將事件還原到其所處的歷史環境中。在我看來,過于關注推恩令本身有多麼精妙可能意義不大,更為重要的是理解推恩令產生的背景以及漢初政治格局的演變過程。

如果推恩令頒布于高帝時代,我絲毫不懷疑異姓王們會對著高帝發起另一場楚漢爭霸;甚至如果推恩令發布于七國之亂之前,我同樣不會懷疑同姓王們會打著維護白馬之盟的旗號殺向長安。但是推恩令發生于武帝時代,在這個時代,諸侯國已經無力反抗朝廷的任何決定了。

因此,不是推恩令扭轉了漢初朝廷與諸侯王的力量對比,而是正因為朝廷與諸侯王的關系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推恩令才有了推行的空間。

推恩令真正的意義不在于其本身的精妙,而是在于,他標志著一個漫長歷史進程的終點。

ADVERTISEMENT

就此而言,為了更好理解推恩令產生的時代背景,我們以其作為一個切入點,整體性的回顧七國之亂后朝廷對于王國、侯國的清理工作,以及景武之際的漢朝政治格局。

長期以來,當涉及漢初的政治格局時,我們關注的往往是朝廷與王國之間的關系,而對于侯國相對關注較少。這其實也的確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相對于朝廷和諸侯王之間的不斷博弈而言,朝廷對于侯國的處置保持了相當的穩定性。

漢初的侯國起源于高帝時期,劉邦一共分封了143名列侯,其中絕大多數都為功臣,馬孟龍考察了漢初侯國的地理分布,總結起來有兩條作為重要:

第一,關中區域基本無侯國。由于漢初關東與關中之間彼此防備,形同敵國,因此朝廷出于戰略安全的考慮,基本不會在關中區域里設置侯國,只有高帝時期有郃陽侯劉仲、周呂侯呂澤等個別例外,并且均為高帝親近之人,而自惠帝開始,關中無侯國便稱為定制。

ADVERTISEMENT

第二,邊境地區基本無侯國。過于偏遠、貧瘠的地區自然不為功臣們所喜,此外《左傳》中也有「五大不居邊」的軍事防御傳統,所以燕代的北方邊境,以及故楚南部的南方邊境一般不設置侯國。(此點經 @破六韓胡沙虎 提示補充,特此感謝)

基于上述兩條原則,我們會發現可供列侯們安置的區域其實不多,主要是戰國時代的韓、魏、齊、趙以及楚國北部,也就是關東地區的相對富饒之地。

如果觀察漢初的政治格局,我們會發現,盡管朝廷與諸侯王之間一直采取拉鋸態勢,但侯國的地理分布與格局基本沒有發生太大,一直延續到景帝的七國之亂。

然而也正是從七國之亂開始,隨著諸侯王問題的基本解決,景帝開始著手從制度上處理殘存的列侯問題。

七國之亂后,景帝的一大動作就是回收諸侯國支郡,使得所有諸侯王僅保留一郡之地,在體量上徹底下降為郡的平級單位。

ADVERTISEMENT

隨著王國地位的下降,侯國的地理分布也隨之調整,中元六年,景帝將所有殘留在王國境內的侯國遷徙至漢郡,從此王國和侯國彼此分離,侯國只設置于郡縣以內。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同年朝廷列卿的秩級出現調整,出現制度性的「中二千石」,從而與諸侯國官制中普通的「二千石」相區別,使得中央官制比地方官制高半級。

然而掌管侯國的主爵中尉秩級卻仍為二千石,馬孟龍認為,可能正是因為侯國已轉歸漢郡管理,失去了行政上的獨立地位,因此沒必要刻意提升主爵中尉的秩級,這一現象與王國官制的相對下降互為表里。

更為劇烈的變化發生于武帝時期,針對侯國以及殘存的王國政策,武帝推出過三項打擊措施,從而實現了后戰國時代的徹底終結。

武帝的第一項措施,正是推恩令。

ADVERTISEMENT

主父偃正式向武帝提出推恩令是在元朔二年,但是實際上早在元光武帝已開始個別性的針對諸侯國采取相應原則。

在談論推恩令時,人人往往關注的是其諸子繼承的原則,但是如果僅從這一角度理解推恩令,那麼其與始自呂后、文帝時代的「眾建諸侯」實際并無區別,推恩令還有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重點:

其后更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制封號,輒別屬漢郡。

通過推恩令從諸侯國中析出的諸子侯國需要轉由漢郡管理,從而成為朝廷直轄郡縣體系中的一部分,而與其所分出的諸侯國割裂,這一點正是推恩令在繼承原則之外,被忽略的另外一面。

就此而言,盡管我在開篇便提出不應該孤立的看待,或者過于夸大推恩令本身的作用,但是這不妨礙推恩令本身的創造性,其最為突出的一點,便是實現了文景時代「眾建諸侯」

ADVERTISEMENT

與「削藩」兩大策略的結合,前者是來自于推恩令的繼承原則,后者則跟屬于「別屬漢郡」的行政原則。

然而推恩列侯的好日子并沒有持續太久,元鼎五年,武帝推出了第二項重要措施:酎金案。

縱觀武帝一朝,侯國政治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至太初年間,元光五年的90個侯國只剩下8個,在這二十余年間,武帝共封國247個,廢國224個,其中封國大多來自推恩令,而廢國中的半數都來自酎金案。

齊相卜式上書,愿父子死南粵。……布告天下,天下莫應。列侯以百數,皆莫求從軍。至飲酎,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余人。

在101名可考的列侯中,從數量上受影響最大的是因推恩令產生的王子侯,共計63人,然而從比例來看,受到影響最大的是高帝時的功臣侯,24侯國中有20人失爵,達到83%,其他類型一般在50%以下。

ADVERTISEMENT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將此過程描述為:「漢興,功臣受封者百有馀人。……至太初百年之間,見侯五,馀皆坐法隕命亡國,秏矣。」

《史記正義》中稱僅存的五位高帝侯分別是平陽侯曹宗、曲周侯酈終根、陽阿侯齊仁、戴侯秘蒙、谷陵侯馮偃也,其中谷陵侯疑似為谷陽侯之誤,因此酎金案后可考的高帝侯只有前四人。

《史記》中同時描述了高帝侯遭受打擊的原因:

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後數世,民咸歸鄉里,戶益息,蕭、曹、絳、灌之屬或至四萬,小侯自倍,富厚如之。

因此,更加可悲之處可能在于,武帝急于打擊高帝侯的原因,甚至不是忌憚他們的政治勢力,而是僅僅貪圖他們的財富。

到了景武之際,高帝時代與漢朝共有天下的功臣們早已是行尸走肉,然而及時面對這樣的殘軀,武帝依然選擇將他們的全部價值榨干給征伐匈奴的事業,曾經共有天下的喊出功臣們,連退場的方式,都如此凄涼。

ADVERTISEMENT

無論怎樣,酎金案的確構成了一個重要節點,在諸侯國崩潰于七國之亂后,酎金案中高帝列侯們的黯然退場,標志著由白馬之盟構建的漢初三方政治格局的徹底崩潰,而大一統的時代即將來臨。

武帝的最后一項措施是「廣關」政策。由于七國之亂后,漢初東西對立的形勢不復存在,武帝開始著手重構權力空間,廣關政策則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環,而殘存的王國與侯國們,則成為這一政策的陪襯。

武帝通過廣關政策,將關中與關東的分界由臨晉關、函谷關、武關拓展至太行山,從而將自戰國以來便與關中聯系緊密的三河納入京畿范疇。武帝時代的侯國新格局一直延續到西漢末年的成帝時期,相比于漢初具體包括兩個變化:

第一,侯國邊界整體向東移動。在關中邊界向東推進的過程中,代國、河東侯國被遷徙至太行山以東,加上河南、河內侯國在酎金案中被全部廢除,至此太行山以西再無侯國。

ADVERTISEMENT

第二,侯國分布極不均衡。由于推恩令的影響,此前均勻分布在關東地區的侯國,如今集中于王國密集的區域,比如北海、廣平、瑯琊、巨鹿、山陽等郡,而距離王國較遠的潁川、東郡等地則侯國密度較低。

最后做一個總結吧,首先需要強調的是,我認為推恩令的意義不應該夸大的原因在于,我們不應該直接將漢初的諸侯王問題與武帝時代的諸侯王問題等同起來,進入武帝時代,諸侯王問題已經得到了基本解決,武帝所需要做的,僅僅是清理好最后的戰場。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推恩令本身是沒有意義的,一方面,他巧妙的結合了「眾建諸侯」和「削藩」兩條策略,體現了武帝與主父偃優秀的政治智慧,另一方面,他與酎金案、廣關等一系列措施構成了武帝時代新政治格局的基礎,并標志著「后戰國時代」

ADVERTISEMENT

的徹底終結。

未來,屬于大一統的無上帝國。

從此以后,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4/03/13
難在四代的量變積累。首先,要有劉邦,先拔掉經驗老道,有功業聲望,能征善戰的強大異姓王,然后分封六個黃口小兒做諸侯王。然后,要有一個呂后,雖然沒做什麼驚天地的大事,但有能力和意愿弄死那麼多龍子龍孫的黃口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4/03/13
法國為了打擊舊貴族的權力,出過一個損招,可以說是近現代版推恩令。在過去,貴族的頭銜神圣不容侵犯,普通人,哪怕是在政界有影響力的非貴族,都是不能冒認為貴族后嗣的;此外,貴族頭銜嚴格依據繼承法一般由長嗣繼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4/03/13
漢武帝的推恩令,一直被稱為歷史上四大無解陽謀中的巔峰。要麼接受推恩令,眼睜睜地被持續削弱,要麼被揭發檢舉,整個家族完蛋。諸侯王們只能有一個選擇。---------推恩令是漢武帝劉徹在西元前 127 年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4/03/13
這里解釋一下,畢竟我當時就是隨便一發,結果現在點贊快tm兩千了。能不能打主要是決定了中央的話語權,畢竟沒有話語權的中央就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6
2024/03/13
推恩令這東西被以訛傳訛扭曲得完全模糊了本來面目,包括已有回答都是在復讀一些似是而非的內容。更新:隨手翻了一下高中時的就教科書,人教版粉色書脊的。發現主要是教科書表述不清,倒因為果,造成了很多誤解。作為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4/03/13
沒啥無解的,漢武帝之后,你看哪個朝代、哪個皇帝還成功使用過推恩令來削藩的?要真是無解陽謀,為啥漢獻帝不用來對付董卓、曹操?把曹操的兒子、孫子、宗族兄弟都封王封侯,曹操的力量就會垮台?漢獻帝是傀儡不假,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4/03/13
推恩令實際上是有解的。推恩令不是命令所有王爺們把家產平分給所有兒子嗎?所以,答案是計劃生育,優生優育,只生一個好。不過,那時候的王爺們就是不愿意思考這個少生孩子多種樹的道理,這太「難為」他們了。有的人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4/03/13
推恩令頒布之前是什麼形式,就是諸侯死后,他的嫡長子或者說是繼承人自己把家業給繼承下來,這樣他的勢力并不會減少。推恩令頒布之后,諸侯有三個兒子,那麼就由這三個兒子一起繼承封地。我想了好久,如果我是諸侯,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4/03/13
難在前期準備工作。從異姓王覆滅,到諸呂之亂,劉姓諸侯的七國之亂等等一連串足以動搖國本的叛亂……人家全部漂漂亮亮的鎮壓了。中央集權越發穩固,國力還一直持續上升。有本事造反的幾個王爺早都反了然后被殺了。腦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4/03/13
不要總是看著宮斗劇來設想策略,稍微讀點正經歷史。理想模型下,遍地小諸侯,相互獨立又勢單力薄,結果就是任何一場大型民變都會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4/03/13
漢史有個過濾器,漢文帝前元三年之后的齊國是不是大國。要是他說是,就不必討論了。推恩令難就難在漢文帝把73縣的齊國分成了7王國,平均每個10個縣多一點,跟個郡守差不多。漢文帝還把40多縣的淮南國分成了3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4/03/13
推恩令最毒的地方,在于「允許」。先說之前的不太成功的晁錯削蕃,且看晁錯那《削藩策》,寫的那叫一個義正言辭、慷慨激昂。諸侯王們沒在長安,但也能想象出義憤填膺晁大夫,在朝廷上怒罵諸侯王全是敗類人渣。且晁錯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4/03/13
把人性玩到了極致。關于推恩令,現在流行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是「神化論」,認為推恩令是中國歷史上最高明的中央集權政策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4/03/13
難在實力上!有實力,你自然可以把推恩令玩的很溜。沒有實力,你敢肆無忌憚的玩推恩令(認為這是無解的陽謀),那就是你想找抽了。有一個皇帝,想削奪軍方大佬的兵權。有人就建議他玩推恩令。說得具體點,你感覺某個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4/03/13
難在打不過他。陽謀并不是無解的。解決陽謀的常用方法就是掀桌。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4/03/13
推恩令只在知乎和抖音上是無解陽謀罷了。推恩令近兩年真的被吹得太狠了,以前都還沒這麼夸張,現在已經以訛傳訛到了近乎扭曲的地步,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推恩令實頒布時皇帝力量不成熟,中央式微,推恩令基本得不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4/03/13
沒有無解的陽謀,只有暫時的終局。博弈是陽謀。博弈的終局是納什均衡。推恩令之所以無解,就是因為它制造了一種納什均衡。漢武帝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4/03/13
強在明面上誰都干不過中央如果地方藩王實力強于中央,漢武帝發布推恩令地方藩王「劉徹小兒,他有幾個師?」然后發展為.....「今上聰慧,出此旨意必有奸佞蒙蔽,諸將士隨我清君側以正朝綱」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4/03/13
難在實力。這個所謂的陽謀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它的關鍵之處在于漢朝中央政府絕對的實力。就比如現在我要和思聰少爺搶網紅,他金彈四射,我就躺下了。實力差距太大,他說什麼都是對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說穿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4/03/13
解法有,像明成祖那樣造反,干掉皇帝自己就是皇帝問題是之前已經有七個諸侯王這麼做過,然后失敗了,菜是原罪,何況接下來又是武帝朝,于是剩下的諸侯也只能任其宰割。淮南王劉安想造反,糾結半天結果還沒開始就敗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