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電視劇厲害之處,把水滸傳未寫之寫展示出來,不會有人看不懂的。
可是水滸讀者偏偏不認賬,因為水滸行文里未寫桌面上有多少只碗,于是按照簡單化處理,就是三個碗重復喝酒。既然如此,一個碗喝酒還不是一樣?
這個三碗不過岡酒店與其它酒店最大的差別,就是以碗數計酒錢,這就跟店名有機結合了,其它酒店賣酒用角,桶,三碗不過岡用碗,很多人都意識到了,這是酒店營銷策略,或者變相的饑渴銷售法,武松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完全被店家掌控,不喝醉就不放過店家。
【前后共吃了十五碗。綽了梢棒,立起身來道:「我卻又不曾醉。」走出門前來,笑道:「卻不說‘三碗不過岡’!」】
讀了小學一年級,就能數清楚多少碗,算來算去,明明十八碗,怎麼突然變成「前后共吃了十五碗」?因此後來120回,70回版本,都認為水滸作者算錯了,改為十八碗!
「前后共吃了十五碗」,還有三碗哪里去了?原來是店家送了三碗,武松還沒有點菜,店家就自動擺上來了:
【叫道:「主人家,快把酒來吃。」只見店主人把三只碗、一雙箸、一碟熱菜,放在武松面前,】
這三只碗,一碟熱菜,是店家送的。
店家算賬是十五碗,算了賬,武松給了銀子,才可以「手提梢棒便走」。林沖也有這待遇,店家一看,進來的是個好漢,就送了三杯酒,一盤熟牛肉請林沖吃,當然,最后還是店家賺錢,林沖以后就不會去其它酒店吃酒了,只是可惜當晚就火燒草料場,而武松在那就與店家扛上了,忘了過景陽岡,吃了一個下午的酒。
有證據嗎?
有!水滸之精細撇清,紅樓根本學不來:
武松道:「不要小盞兒吃。大碗篩來,只斟三碗。」仆人排下大碗,將酒便斟。
武松也不謙讓,連吃了三碗便起身。
試想,若不是以碗數算賬,不說武松喝醉了,就是店主人也說不上來究竟篩了多少碗。以前電腦沒有普及,茶樓大排檔也是以什麼碗什麼盤什麼籠來結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