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怎麼」(X)
有心無力(√)
首先糾正題主的一些表述錯誤。我大清旗人官民等級森嚴,八旗內部也有三六九等。混得好的,例如愛新覺羅的旁支,自然如題中描述的那樣當個寄生蟲,就算鐵桿莊稼沒了也能天天玩鳥賣古董過日子。但對于普通旗人呢?要知道,旗兵的鐵桿莊稼是發到旗兵手上的,在不準開小灶的情況下,一家人就指著軍餉過日子。自然心思靈活的旗人早已將自己的身份變現,去圈田藏民,早不指望那鐵桿莊稼了,但要是心思不靈活呢?
(雍正元年)五月辛酉,命八旗無恆產者移居熱河墾田……三年乙巳春正月癸丑,詔以固安官地二百頃為井田,遣八旗閑散受耕。——《清史稿·本紀九》
康熙朝前,尚能通過跑馬圈地來供給八旗,就連地位最低的披甲人也能分到房屋二間(后改為一間)、耕地三十畝、月餉銀二兩(一度為一兩)、年米十余石,以及出征時一定數量的銀米津貼(稱為行糧)。
這種包養政策曾經為調動八旗官兵的積極性起到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消極性也日益暴露出來,一方面是八旗生計日益艱難,特別是康熙八年最終停止圈地后,旗地已無新的來源,加上旗人生齒日繁,而官兵數額都有定限,新增旗丁已無法按原來的規定計口授田,八旗內部的貧富分化也日趨激烈,旗人又不善經營,因而生計艱難。
到了雍正朝,八旗就已經沒了當年那種半常備軍的血性與規矩。按理說軍人自然只需要指望月俸過活就好,當兵吃糧怎會養不活自己?可能一是由儉入奢,京城花花世界消費太大。但也有可能是和明朝一樣,早年的定例確實無法滿足旗人一家的正常生活。那沒有地產的破產旗人就只能老老實實地滾回關外去。而雍正帝也無法一勞永逸地解決這種問題,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為八旗出台專門的土地政策。
雍乾兩朝無大亂,八旗也在這幾十年間逐漸墮落。
(嘉慶十七年)夏四月甲辰,詔曰:「八旗生齒日繁,亟宜廣籌生計。朕聞吉林土膏沃衍,地廣人稀。柳條邊外,葠場移遠,其間空曠之地,不下千有馀里,多屬腴壤,流民時有前往耕植。應援乾隆年間拉林成案,將閒散旗丁送往吉林,撥給地畝,或耕或佃,以資養贍。農暇仍可練習騎射,以備當差,教養兩得其益。該將軍等盡心籌畫,區分棲止,詳度以聞。」丙辰,上閱健銳營兵。癸亥,護軍統領扎克塔爾卒,予銀三百兩。——《清史稿·本紀十六》
「生齒日繁」,到有些像明朝宗室后期尾大不掉的場景。據說在嘉慶四年,皇帝試圖調動京八旗鎮壓白蓮教起義,但軍紀廢弛的八旗出京后就不斷燒殺搶掠,最終不得不半途召回。
這種慘狀或許也讓嘉慶帝印象深刻,最終下定決心「整理旗務」,為八旗尋找生計。
(咸豐三年)詔:「京師八旗營兵十五萬之多,該管大臣勤加訓練。」——《本紀二十》
可以看到,一直到咸豐年,我大清都沒有放棄幫助八旗復健的決心。所以題目中這種「不怎麼去解決八旗兵墮落的問題」的表述自然是錯誤的……
至于為什麼解決不掉八旗墮落的問題?
想想吧,腓特烈大王一手打造的普魯士鐵軍在經過百年變遷后,都因為戰術僵化和軍隊貪腐而產生戰斗力上的嚴重減損。
有些步兵營,(營屬炮兵的)霰彈和子彈藥包里的火藥被倒賣了,換成沙子和爐渣充數;有些團由于缺乏監管讓彈藥滿天飛;別的團里,則由于疏忽導致彈藥多數失效!Jany, Die Gefechtsausbildung preu?ischen Infanterie von 1806, Berlin, 1903, S.
31(在1806年之前)由于缺乏彈藥,(獵兵的射擊)訓練很差,每年只提供可供步兵射擊9次的粗劣火藥,而鉛彈根本就不提供,得一再重復利用。Gumtau, Die J?ger und Schützen des Preu?ischen Heeres, Berlin, 1834, Theil 1, S. 59.原帖作者:古斯塔夫原帖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368737/answer/206425331
可見很大程度上,近代軍隊的墮落與腐敗是無可避免的。但普魯士在拿戰之后的幾十年里迫于國防壓力,先后進行多項重大軍事改革。因為以普魯士的狀態,他在路上必然與法蘭西或俄羅斯產生摩擦。
我大清沒能改革完成,一大原因想必是沒有改革動力吧。畢竟洋人和漢人都在勉強幫大清維持統治,打輸了也不過是割地賠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