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一下。
「慈不掌兵、義不經商、仁不從政、善不為官、情不立事」這句俗語,實際上來自明代《增廣賢文》,這部書綜合了古人先賢的大智慧,用儒家學說為基礎,結合民間俗語以及古人總結出的一些處世哲學而編篡成的一本給少兒的啟蒙教材。 先來看一下這句俗語中「慈不掌兵」,慈,就是仁慈。顧名思義,是說一個仁慈的人是不能掌兵的。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戰斗的雙方都是赤裸裸的兵刃相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想要獲得一場勝利,靠的是一支有血性的部隊。 而想要訓練出一支有血性的靠的是主帥,因為主帥是部隊的首腦,不僅做事要大公無私、雷厲風行,而且還要賞罰分明,讓部下有「敬畏之心」,只有這樣才能讓士兵心服口服,才能讓一支部隊擁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義不經商」,義,是忠義、講義氣。若一個人太講義氣,就不要去經商。 義不經商,主要是對商人而言的,商人畢竟不是慈善家,他們的唯一的目標就是賺錢。如果一個商人太講義氣、面情太軟,會導致自己不忍心去將利益最大化,所以,這樣的人經商基本賺不到什麼錢財。 所以「義不經商」這句俗語,說明了經商的人要想積累更多的財富,必須做到不擇手段,不和別人講情面、講義氣,就算是親戚朋友的錢,也不能不賺。而在現實中,一些精明的商人往往更是「殺熟」,越是熟人,越不放過。 「仁不當政」,是說仁慈、心腸好的人,不適合在政壇中謀求發展。一個當政的人,如果不愿意去直面人性中的險惡和復雜,做任何事都十分的心慈手軟的話,那麼他也無法在政壇圈子里混得風生水起、游刃有余,最終只能是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間,乃至于被擠出政壇。
正想一句話所說的: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善不為官」與「仁不當政」意思大致相同,是說太過善良的人,最好別在在官場上行走。因為古代官場如戰場一般險惡多變,在權力地位面前,不能講善良。勾心斗角、相互擠兌的事在官場上時時可能發生,而心底善良的人,不想得罪張,也不想得罪李,沒有害人之心,更沒有防人之意,身邊也沒有自己的耳目爪牙,完全靠單打獨斗,這樣的人怎麼能在官場上如魚得水呢? 最后說「情不立事」,一個對感情太重視的人,往往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也辦不了什麼大事。試想,如果在一個人處于領導地位,而任人唯親,徇情枉法,不但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原則,還會打擊其他成員的上進心,這樣久而久之也喪失了自己的威望,最終導致一事無成。
本人對其觀點持保留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