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國祚只有五十年,若以滅東吳始,更是只有三十七年,確實稱不上長久。究其原因,恐怕還是得國不正。
大家都戲稱,司馬氏熬死了曹魏。事實也確實是這樣。咸熙二年(265年),曹魏皇帝曹奐禪位于司馬炎,改元泰始,是為晉武帝。曹魏滅亡,西晉開始。西晉的開國形式居然不是扯旗爭天下,而是禪讓。
魯迅先生曾言:「(晉)為什麼要以孝治天下呢?因為天位從禪位,即巧取豪奪而來,若主張以忠治天下,他們的立腳點便不穩,辦事便棘手,立論也難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這種形式造成了在主流文化價值上面,孝取代了忠。孝在中華文化中有重要地位。孝經在紀曉嵐的《四庫全書總目》中記載:是七十子之徒遺言。
雖然孔子云:明王以孝治天下。但這并不是儒家治天下的主要思想。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這個時期的孝還是隸屬于仁義之下的一個部分。孝是仁義治天下的一種手段。
西晉做了一個開創性的舉動:把《孝經》列入講經。《宋書-志第七-禮-四》中記載,晉武帝泰始七年,皇太子講孝經通。孝經從此成為與五經并列的經書。而且一躍成為主流價值觀之首:孝忠仁義。反過來壓了仁義一頭。
西晉天子以講孝經為常例,百官以注孝經為榮。知孝方可治天下,成為西晉一朝的政治特色。
西晉開啟了歷史上以「孝」字命地名的風尚。在今河南洛陽市西有條河,名叫「孝水」。《水經注》卷16稱為「俞隨水」,出山之陰,北流入谷水,又稱「谷水」。相傳西晉著名孝子王祥曾于此臥冰取魚以奉母,因改名「孝水」,俗稱王祥河。
晉著名文學家潘岳《西征賦》云:「澡孝水而濯纓,嘉美名之在茲」。其中「孝水」即指此河。
《晉書·孝友傳》載孝子14人,不算多;而列傳所載,稱「性至孝」、「居喪以孝聞」者,略計有55人,超過《孝友傳》三倍。比如以「酌貪泉而覺爽」著名的吳隱之就是位大孝子。他在后喪期間只吃點咸菜下飯,咸菜的味道吃起來特美,他就連咸菜也扔掉了。而另外一位殷仲堪瞎了一只眼,是他大孝的光榮標志,《晉書》本傳:「父病積年,仲堪衣不解帶,躬學醫術,究其精妙,執藥揮淚,遂眇一目。 」
孝既是朝廷倡導的道德規范,不孝當然成了嚴重的罪行。《世說·賞譽》注引,「每見國家赦書,謀反大逆皆赦,孫殺王父母、子殺父母,不赦,以為王法所不容也。 」可見晉時不孝之罪甚于謀反,可謂重矣。
因此,在魏晉時代要整倒一個人,最簡便的辦法就是扣他一頂「不孝」的大帽子。魏時孔融、嵇康被殺,表面的罪狀都是「不孝」。晉明帝司馬紹為太子時,王敦看此人頗有才能,繼位后會礙自己的手腳,「欲誣以不孝而廢焉」。後來謊言被溫嶠當眾戳穿,此事未行。
為貫徹「以孝治天下」的方針,兩晉統治者有不少動作。朝廷議禮,特別是喪禮,更為頻繁,《晉書禮志》有集中的記載,因喪禮與孝道直接相關,所以十分受到重視。
既然以孝為重,不忠無損大節,如此倡導孝而弱化對忠的關注,如此強調的孝難免也有虛偽的感覺在里面。比如,《孝友傳》中的劉殷、王延,都背晉事敵,做了劉聰的高官,仍名列青史。
第二點,西晉開了歷史倒車。大肆分封同姓王,分封司馬氏子弟于各地。
造成了八王之亂。
晉武帝認為曹魏削弱所封諸王的勢力,導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諸王後來,晉武帝陸續派遣諸王據守州郡重鎮。這些出鎮的宗室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 在一定條件下,受封諸王勢力逐步壯大,直接或間接威脅國君的安全,釀成諸王爭霸,征戰不斷。國君勢力衰微,甚至大權旁落,最終分裂,人民也陷于混戰之中,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公元265年,晉武帝司馬炎恢復了古代的分封制,共封了二十七個同姓王,以郡建國。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防止政權轉入異姓之手。(順帶注意一下,西晉的分封制跟周朝的分封制是有所不同的,西晉是在推行分封制的時候同時推行郡縣制的)之后不斷擴大宗室諸王的權力。諸王可自行選用國中文武官員,收取封國的租稅。
277年(泰始元年),又制定了王國置軍的制度,將封國分為大、次、小三等,不同級別可置不同數目的軍,但各王無地方行政權。分類情況如下: 轄下民戶數 封國等級 置軍人數 2萬戶 大國 上、中、下三軍5000人 1萬戶 次國 上、下二軍3000人 5000戶以下 小國 1500人開始是允許諸王自選國中長吏,繼而又以戶數多少把諸王分為三等,并開始置軍。又逐步地使諸王都督各州軍事,這樣,諸王不僅掌握了封國中的軍政大權,而且控制了相當多的軍隊。西晉分封宗室的目的是藩衛皇室,但後來隨著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發展,諸王大部卷入了爭奪中央統治權力的斗爭,反而削弱了中央的統治。
八王之亂是西晉時統治階層歷時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內亂。
這場權利角逐中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東海王司馬越八王。16年中,參戰諸王多相繼敗亡,人民被殺害者眾多,社會經濟嚴重破壞,西晉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爆發,之后「五胡亂華」,西晉滅亡。八王之亂是導致西晉滅亡的重要原因。
第三點,開國必有明主三代幾乎是常例了,三代足以穩固一個政權。反觀短命王朝呢?秦朝二世而亡,胡亥子嬰。
西晉晉惠帝,叫啥?德宗。評價直接說:為人癡呆不任事。(何不食肉糜那位)我都不想提他那被媳婦玩弄的窩囊樣。劉邦,好歹人家馬上爭天下,呂后也確實精于謀國,劉邦死了人家擅權沒啥說的。武后,雄才偉略,心狠手辣,李治對著這麼個媳婦自己還干了二三十年皇帝,晚年自己放權給武后了。
賈南風我實在沒看出來這是個厲害角色。。
據《晉書·惠帝紀》記載:「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類也。」,對于吃慣山珍海味的晉惠帝而言,肉反倒成了他眼中最低賤的食物,因此當他看到百姓饑困難耐時,會驚覺他們竟不知將肉拿出來做成肉粥吃。他在歷史里唯一的閃光點恐怕還是由于賈南風專權,最終爆發皇族內亂,即八王之亂。永安元年,晉軍在蕩陰戰敗,司馬衷面部受傷,身中三箭,百官及侍衛莫不潰散,惟有嵇紹儼然端冕,以身捍衛,就在兵交御輦、飛箭雨集之時,嵇紹于惠帝身側被殺害,血濺惠帝御服,司馬衷不禁為他的死哀嘆悲痛。等到戰事平息之時,侍從要浣洗他的御衣,司馬衷道:「此嵇侍中血,勿去。」就是這樣簡簡單單的七個字,就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知恩感恩的惠帝形象。
這皇帝不止被皇后玩弄,還被諸王輾轉挾持,不斷復位又被費,形同傀儡,受盡凌辱。
晉懷帝,仁祖。皇太弟。。至今理解不來這個稱呼是怎麼想的。本來,作為晉武帝的第25個兒子,皇帝這個位置是和他根本不會發生關系的,所以司馬熾也沒有什麼野心,他沒有參與八王之亂,且行事低調,不交結賓客,不涉足世事,愛好鉆研史籍。偏偏這麼個佛系皇帝(類似宋徽宗吧)當了4年皇帝。我們無法評述司馬熾到底是不是一位好皇帝,但至少根據史料來看,他應該是一位認真的皇帝。自登基后,他積極工作,整天和大臣開會討論工作。但在工作上他遇到兩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一是八王之亂的最后一王司馬越當時權傾朝野,其實司馬熾的實際權力很小,很多人根本不聽他的;二是作為一個史籍愛好者,他的主張是恢復舊制,就是回復晉武帝司馬炎實際的政治策略,比如「占田制」之類的打土豪政策,但問題是他身處亂世,不僅沒有人理他,還因為觸動了豪強利益而遭人恨。
所以,在后世的評價上,司馬熾獲得了和明崇禎帝十分類似的評價:若遭承平,足為守文佳主;若遇亂世,則有流亡之禍。
司馬熾在位期間,年號永嘉。永嘉五年(311年)6月,漢趙軍隊進攻西晉都城洛陽,城內亂民四起,司馬熾慌忙出逃,結果才出皇宮就被一群亂民搶得一干二凈,嚇得逃回皇宮。后漢趙軍隊自東陽門攻入,大軍直接攻入皇宮,將珠寶、宮女搶入自家大營。司馬熾自華林園門再次出逃,想趁亂逃去長安,結果沒跑多遠就被漢趙軍隊俘獲。這件事情就被后世稱為「永嘉之亂」,也叫「永嘉之禍」。
被俘后的司馬熾被押送至漢趙都城平陽,面見劉聰。好巧不巧,劉聰和司馬熾算是老相識。在劉聰父親劉淵在洛陽為質期間,劉聰曾登門拜訪過司馬熾,兩人討論過詩詞,還一起比過射箭,後來司馬熾還給留劉聰賞賜,當時的劉聰曾作感激涕零狀跪受了司馬熾的賞。
而兩人的這次見面已君臣異位了。
兩人再次見面后,還算是友好的,當時劉聰問司馬熾:「你們家的人怎麼骨肉相殘,搞得的天下大亂。」司馬熾回答:「這大概不是人的問題,是天命吧!」不得不說,司馬熾的馬屁水平很高,一句「天命」,既回答了劉聰的問題,也變相承認了劉聰的漢趙乃天命所歸。劉聰很爽啊!于是兩人又像當初一樣談文論武,從中午一直聊到傍晚,最后爽夠了的劉聰一時興起,將自己的劉貴人都賞給了司馬熾。
不過,這樣友好的界面并沒有維持太久,很快劉聰就怒了。311年,司馬熾被俘后,司馬鄴在長安被奉為太子。漢趙大軍屢攻長安受挫,劉聰開始遷怒于司馬熾,開始對司馬熾各種侮辱。
313年春節,劉聰大宴群臣,命司馬熾穿仆人衣服為群臣斟酒,司馬熾忍辱照做,席間被匈奴群臣笑罵侮辱。
幾名西晉舊臣難忍悲憤,號啕大哭,劉聰一怒之下下令將多名西晉舊臣斬殺。
313年3月14日,劉聰當殿賜司馬熾毒酒一杯,當場毒殺。司馬熾崩,享年30歲。后世定謚號「懷」,即為后世所稱之晉懷帝。所謂「懷」,有失位而死之意,屬平謚,說白了就是不好不壞。不過晉懷帝司馬熾死后,其尸首如何處理不得而知,史書僅留「葬處不明」四字。對于一名曾經的帝王來說,幾乎就等同于尸骨無存了。
晉哀宗,愍帝。看這倒霉催的孩子啥名,愍,哀。(之前打錯成憨了,多謝評論區提醒)
這孩子號稱:受了所有皇帝沒受過的罪,沒享過一天皇帝該享的福。
司馬鄴是一個更悲催的皇帝,他被奉為太子之時年僅11歲,你想象,一個11歲的孩子在亂世中能做點什麼?無非就是個靶子。
313年,司馬熾被殺,他的侄子司馬鄴登基。而這時的西晉朝廷的軍隊基本已經打空了,只能靠幾支忠于皇室的地方豪強軍隊與漢趙的匈奴大軍作戰。就這樣,西晉朝廷算是又堅持了幾年。
316年,長安城已內外斷絕,城中饑荒,百姓相食,死者大半。皇帝司馬鄴在長安的最后幾天「御饌」是用最后幾塊粗麥餅掰碎了煮粥對付的。316年12月,年僅17歲的司馬鄴袒胸露背、口銜玉璽,并用車駕拉著棺材出城投降。西晉亡。
投降后的司馬鄴被帶到了平陽覲見劉聰,劉聰封司馬鄴為「懷安候」。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劉聰仁慈,其實這只是他對司馬鄴的態度跟孩子看到新玩具的態度并沒什麼兩樣,有了「玩」司馬熾的經驗,如何折騰司馬鄴,他還是很有想法的。
司馬鄴這個「懷安候」的工作還是非常多的,比如在宮廷宴會上給人斟酒、宴會后負責洗碗,在劉聰外出狩獵時在隊伍前執戟開路,在劉聰上廁所的時候負責拿馬桶蓋等,甚至有野史稱其在劉聰打獵時曾被逼學狗叫,裝獵狗。
但司馬鄴的忍辱并未得偷生。一次劉聰打獵時,司馬鄴執戟開路,有百姓和西晉舊臣啼哭,引起了劉聰的反感,為絕后患,318年2月2日,劉聰將司馬鄴殺害,享年18歲。
司馬鄴死后,被后世追謚號為「愍」,即為晉愍帝。作為平謚,「愍」有使民悲傷,佐國逢難之意。司馬鄴死后亦「葬處不明」。
這三個皇帝一個比一個凄慘,一個比一個無能。對比一下。
漢朝:高祖劉邦就不說了,雖說漢惠帝和晉惠帝兩人同樣無能吧,兩個漢少帝也不咋地吧。好歹呂后不算誤國,甭管劉家天下還是呂家天下,持國也算有方,也有陳平周勃這樣的忠臣扶國。隨后又迎來了文景之治和漢武大帝。
唐朝:李世民開國又活了好久,李治武后幾十年,貞觀之治,貞觀遺風。武后死了以后剛想亂,又出了一個開元盛世。
宋朝:趙匡胤趙光義都是馬上打天下的人,加上又可以重文抑武,天下穩定。
明朝:朱元璋朱棣,朱高熾也是朱棣打仗就監國的,皇帝沒當幾年,執政卻有十幾年。
清朝:皇太極,順治雖然平庸但有孝莊和多爾袞幫扶,緊接著康雍乾,康乾一代就超過了西晉一朝的時間。
其實嚴格來說秦和西晉也有明主,秦朝: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過秦論所講奮六世之余烈就是這六位。
西晉,司馬懿司馬昭司馬師司馬炎都算。
但沒辦法,立國以后就亂了,自然無法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