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根本沒那麼復雜,后人腦補得太多了,以至于全民狂歡罷了。
清前期并不存在所謂的秘密建儲制度。雖然滿人無所謂立長立幼,但康熙受漢文化影響頗深,所以按照明朝以及漢人的習慣都是立長立嫡。實際上胤礽就是嫡長子。
胤礽不爭氣。
皇長子胤禔也不爭氣,巫蠱,魘鎮這種怪力亂神在皇權社會屬于無法原諒的黑點。
皇三子在正史里面壓根就對儲君位置不感冒。
根據立長原則,皇四子被選上理所應當。況且胤禛不管是出身背景(生母,養母),提拔進度(封親王的進度),自身能力(辦差能力),都沒有明顯的槽點。胤礽被干了,機會來了,自然就被提拔。
至于所謂康熙覺得自己太寬仁,要搞個刻薄的君主什麼的純屬后人牽強附會。你是皇帝你最怕啥?不就是死了以后,自己政策被全盤推翻麼,你會專門找個跟自己路線不一樣的儲君?胤禛性格是跟他爹不同,但肯定不是他爹選他當皇帝的核心原因。
所以根本沒有二月河以及後來正史野史的一通亂七八糟牽強附會的演繹。更何況康熙這種圣君看兒子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能看走眼到哪里去?就尋常百姓家,兒子從小性格如何,能力多大,能蒙得了他爹?
至于對八爺黨的意淫,其實很搞笑。在封建社會,沒有皇權的支持,你就是頂天的才能如奕訢也就只能當親王。翻不了天的。
老八的長處所謂收買人心就更搞笑,你個親王,不奉旨辦差都不能出京,你能收買什麼人心?嘴上說的八賢王,誰信誰傻逼。更何況他也沒體現什麼不得了的能力。另外,老八他媽的出身在封建社會就是個很大的槽點,康熙又不是朱元璋,非要子孫的丈人是庶民。
老九老十從頭到尾就沒啥帝王相。
老十四更搞笑了,從唐太宗以后,天子需要去戰場上拿軍功證明自己嗎?需要嗎?需要嗎?需要嗎?
你爹把你支走就是讓你別礙事,想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