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腰?大家答的都很全面了,正好我也想聊聊李世民影視化的事,就補充一點點看法。
先說廢話,我覺得吧,9012年了,大家看電視劇時,都應該有,不把劇情和主角性格直接帶入自己腦中的歷史知識庫的意識。
甄嬛傳是一部古裝宮斗題材的好劇,值得看,但是值得的原因不在于它對歷史人物的還原與表現。
我們觀眾別貪心,別指望一部電視劇能同時滿足休閑娛樂,學習歷史,培養審美,重新塑造價值觀道德觀等多方面的任務,我不否認確實有這樣的作品存在,但我們觀眾不應該養成看任何一部劇就能索取到這麼多的習慣。
想學歷史,就去看相關的史料,然后結合多方學者專家的解讀和觀點,不斷形成自己的認識。
廢話說完,其實我就想說,影視劇編劇沒有還原歷史人物的義務。
因為還原并不一定能帶來觀眾好感,收視率和討論度。只需要寫上「傳奇」「本故事純屬虛構」,就得了免死金牌,歷史圈的人也沒資格噴他們了(當然了標榜自己是正劇的沒少挨噴),他們可以怎麼吸睛怎麼寫,楊妃為什麼這麼有存在感?不是歷史上的楊妃時髦值高,而是現在的觀眾眼里,她的時髦值高,狗血灑起來方便。
前朝的亡國公主唄。又高貴,有凄慘,家仇國恨兒女情長都有了。還是表親,可以從雁門關偶遇開始編。
說起來,弟媳不狗血?畢竟有礙核心價值觀,搞不好就被罵狗男女了,風險大。
二婚寡婦不狗血?就是不夠時髦,鄉村愛情既視感比較強,觀眾不管你出身背景如何。
罪臣之女不狗血?挺狗血的,就是太苦情,感覺要像瓊瑤劇那樣一天哭八回,不夠高級。
外族公主不狗血?不好意思過不了審了現在,我記得我小時候還看過。(這個人設其實言情小說也有很多啊)
妙齡才女?倒不怎麼狗血,但問題是那會的李世民在編劇眼里(不是我眼里),談起戀愛來時髦值不如秦王,天策上將那會。
把一代女皇叉出去。拍成了什麼樣看范某就知道了。
長孫是出了名的賢后,我記得國中教科書上還有她給田舍翁魏某解圍的事跡,這才只能往不受寵了編,往尊敬但不愛的套路編,她歷史上要是個悍婦惡婦,現在妥妥成了成天陷害女主要死要活的反派惡婦女二了。(不對,也許有哪個神仙編劇會突然反其道洗白她了)現在頂多說她心機深怨婦不得寵,只靠兄弟靠家族勢力,或者把她當白月光掛起來。
長孫這個人物,其實是很難寫的,想寫深筆力不夠,寫淺了味同嚼蠟。
沖突不外顯,難以吸引路人觀眾。(我以前看過一些長孫為主角的網絡小說,短篇還好,長篇為了情節豐滿還是往瓊瑤風去了,各種誤會矛盾愛恨糾葛誓言背叛)
還有些同學覺得史書上的愛,一定是要作出驚天動靜,一定要傾倒城池,一定要眾人反對唾罵,一定要有人民財產損失才算。愛,一定有付出有犧牲,但是以上情況不能等于付出和犧牲。
等到風景都看透,誰不愿看細水長流呢?
李世民其人,他的遠見卓識果決狠辣寬容睿智溫和柔情……他的多面魅力看過書的都知道,但是有些編劇不會寫政治朝堂戲,不會寫軍事戰斗指揮戲,就算會寫也不保證觀眾愛看,所以就把這種性格塑造的情節,全挪到了李世民和女主角談戀愛上來表現了。
我其實不反感李世民電視劇里的感情戲很多。
他這種人,和誰相處起來都會有意思。但是,現在這個拍法,把李世民的魅力給拍散了,拍的灰飛煙滅了。
就像李世民的玄武門戲份,拍成白蓮花被逼無奈全靠屬下勸,也是拍low了。就像李建成,其實也是時髦值高了,劇情才「好看」。
最后。我個人對李世民影視化的看法是比較消極的,即,拍不好干脆別拍了。看文字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