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之前,我首先要說明幾件事,也是為了解釋為何呂澤記錄少的問題。
雖然我對于《史記》的認識確實還很粗淺,但就我目前看到的現象是,《史記》中確實存在有部分人史料不全和史料不明的問題,并且還不是個別人,甚至是某些非常關鍵性的人物的關鍵性史料也都缺失了。
當然了,這一點不光是我自己的猜測,因為太史公也明確說了,有些人的記錄他確實是找不到了,就比如下面這個人:
對于這個人,我相信如果不是對漢初歷史有一定了解的話,是很難對這個人有印象的。
但這個人到底是什麼人呢?
及高祖七年冬,韓王信反,入匈奴,上至平城還,乃封豨為列侯,以趙相國將監趙、代邊兵,邊兵皆屬焉。《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如上記載,漢高帝七年,劉邦親率主力北擊匈奴,結果遭遇白登之圍。而就在這場戰爭之后,劉邦為了應付北境戰事,便提拔陳豨為趙相國,并以趙相國的身份統領趙國和代國的軍隊。另外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這段話中的最后五個字「邊兵皆屬焉」。
就目前我看到的歷史記載,能夠同時兼管兩國,并能統領整個大漢北境邊兵的人,在漢初有且只有陳豨一個人。
當然了,後來因為陳豨叛變,北境主力先后被酈商、樊噲和周勃以不同的名義統領過,但他們也僅僅是以漢丞相或者漢相國的名義,并非是像陳豨這種純粹以地方長官的名義駐守北邊。
說了這麼多,只是為了說明陳豨這個人在後來的漢帝國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和重要影響。
然而太史公又是怎麼記載陳豨的呢?
太史公的確是給陳豨列傳了,但卻是附屬在了《韓信盧綰列傳》中。
而且再看太史公是怎麼介紹陳豨之前的記錄的:
陳豨者,宛朐人也,不知始所以得從。
這句「不知始所以得從」,我相信大家應該都能看懂吧?
所以這是太史公刪除史料或是不想記載的問題嗎?明明是到太史公那時期,有些史料已經失傳了,甚至連太史公都找不到了,所以你讓太史公怎麼寫?
陳豨不重要嗎?陳豨當然重要,一個在漢帝國前期能夠統領整個邊兵的人,能不重要嗎?陳豨反叛更是幾乎席卷天下。
所以太史公肯定要給陳豨列傳,但問題是陳豨之前是什麼情況?那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你能說陳豨是無功嗎?一個無功之人能在劉邦活著的時候擔任那麼重要的官職嗎?
而且如果只是看《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的話,你會通過這句記載「上至平城還,乃封豨為列侯」,以為陳豨是在漢七年平城之戰后才封侯的,可是再看《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陳豨的封侯記錄:
六年,正月丙午,侯陳豨元年。
這里明明白白的記載,陳豨就是在漢高帝六年正月丙午日受封列侯。
所以是哪里出了問題?是太史公胡寫了嗎?
下面再看《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對陳豨之前的記錄:
以特將將卒五百人,前元年從起宛、朐,至霸上,為侯,以游擊將軍別定代,已破臧荼,封豨為陽夏侯。
如上,這里對于陳豨之前的記載我相信怎麼著都比太史公所謂的「不知始所以得從」要詳細的多吧?
對此,我就要再說第二件事了。那就是在《史記》中真正最關鍵的史料并非是那些人物列傳,而是《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太史公對于一些人物的描述,確實存在有添油加醋的現象,但無論如何,《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記錄都是太史公沒辦法添加那些東西的。
因為《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記錄沒有任何主觀色彩,完全就是一些流水賬,比如某人于某時加入劉邦麾下,某人立過什麼功勞,某人于某時封侯,封了什麼侯,某人家族又是什麼時候失去侯位的。
所以我現在的一個觀點就是,《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才是真正漢朝前期的官府原始記錄,而太史公基本上是直接摘抄過來。
當然了,你要說太史公完全沒有修改什麼,也不客觀,就比如說「呂澤」。
對于呂澤在歷史中所處的地位,因為史家沒有給他列傳,所以對于他的定位一直都存在很多猜測。但奇怪的一點就是,太史公偏偏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要強行為呂澤上尊位「悼武王」,這就很讓人奇怪了。
因為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并非只有呂澤麾下的將領有封侯,其他人也有,比如下面這些:
蓼侯孔聚:以執盾前元年從 起 碭 ,以左司馬入漢,為將軍,三以都尉擊項羽,屬韓信,功侯。深澤趙將夜:以趙將漢王三年 降 ,屬淮陰侯,定趙、齊、楚,以擊平城,侯,七百戶。
任侯張越:以騎都尉漢五年從起東垣,擊燕、代,屬雍齒,有功,侯。為車騎將軍。樂成侯丁禮:以中涓騎從起碭中,為騎將,入漢,定三秦,侯。以都尉擊籍,屬灌嬰,殺龍且,更為樂成侯,千戶。甘泉侯王竟:以車司馬漢王元年初從,起高陵 ,屬劉賈,以都尉從軍,侯。
這里面因為屬于韓信的將領很多,所以我就舉了兩個例子,但基本都是這樣,不是「屬韓信」就是「屬淮陰」。
而再看以上四位屬于他人的列侯,即使是韓信,也最多標注為「屬淮陰」,絕對不會說是屬于「齊王韓信」或者是「楚王韓信」。
至于其他人,雍齒和灌嬰就不必說了,他們本身就是侯,所以直接標注他們的名字也是可以的,但劉賈是什麼意思?
劉賈是漢高帝劉邦名正言順封為「荊王」的人,而且劉賈也是當年跟隨太尉盧綰率領數萬之卒深入西楚腹地拼死作戰,并最終取得滅國之功的人,何以屬于劉賈的人就不標注為「屬荊王」呢?
以上都能證明太史公在那些封侯的記錄中,對呂澤做了特殊化處理,也就是記錄為「屬悼武王」。
因為史料太長,我就不一一列了,大概就是以下這些人:
陽都侯丁復:七千八百戶,屬悼武王。曲城侯蟲達:四千戶,屬悼武王。阿陵侯郭亭:食邑未知,屬悼武王。東武侯郭蒙:兩千戶,屬悼武王。
現在的問題就是,為何太史公要偏偏對呂澤特殊呢?
而且呂澤的悼武王只是一個謚號,另外這個謚號也是呂后追封的,并不是高帝追封的,何以太史公要如此尊重這個謚號呢?
這一點在《漢書》中就沒有了,因為班固直接就都改為了「屬周呂侯」。
而周呂侯,就是呂澤在漢高帝時期的封侯稱號。
當然了,鑒于班固是東漢時期的人,而且他也不光是改了呂澤一個人,比如把陳勝和項羽改為了列傳,反正是只要和漢官方有沖突的人,都會進行修改。
所以目前來說,對于漢初的歷史,我們還是以《史記》為準。
以上內容總結來看就是兩點:第一,對于有些人物的人記載,太史公確實存在史料缺失或者無法記載的問題,但絕非是太史公不想記載。第二,對于某些特殊人物,太史公確實存在有意無意的特殊化。
而只有承認以上這兩點,才能對呂澤的定位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否則單純的認為太史公不記載的人就是不重要的,那便是對歷史最大的不尊重。畢竟有些人太史公并非是不想記載,實在是沒法記載。
下面再具體說呂澤的問題。
因為呂澤無列傳,所以我們只能繼續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來分析呂澤了:
以呂后兄初起以客從,入漢為侯。 還定三秦,將兵先入碭。漢王之解彭城,往從之。復發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以上就是呂澤封侯的全部記錄。
這里的記載看起來并沒有什麼,就和其他列侯一樣,但有幾點還是要具體分析的:
什麼是「客」,該怎麼解釋這個「客」呢?
再看《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以客從」這三個字的人都是什麼人:
蕭何:以客初起從入漢。王陵:以客從起豐。張蒼:以客從起陽武。林摯:以客從起亢父。高邑:以客從起桑。任敖:以客從起沛。冷耳:以客從起沛。項襄:以客從漢王二年從起定陶。酈食其:兵起以客從擊破秦。
除了以上這些人外,再看幾位太史公在人物列傳中描述用「客」的人:
周昌、周苛自卒史從沛公,沛公以周昌為職志,周苛為客。
《史記·張丞相列傳》
按照這里的記錄,很明顯「客」應該是一種職務。
及高祖初起沛,盧綰以客從,入漢中,為將軍,以侍中。《史記·韓王信盧綰列傳》
再看這里的記錄,包括劉邦最親密的人,盧綰都是「以客從」。
雖然目前還是無法清除的解釋「客」到底是什麼意思,但至少我們從以上某些人後來的發展來看,應該能夠明白「以客從」代表的是什麼:
蕭何:漢政權第一任丞相。周苛:漢政權第一任御史大夫。盧綰:漢政權第一任太尉。
的確,「以客從」的人中并不是僅僅只有這三人,但如果漢政權建立時官位最高的幾位一開始都是「以客從」的話,那就說明這并不是一個偶然了。
雖然不明白史家這樣的記載意義是什麼,但至少能夠證明凡是標注為「以客從」的人,都是劉邦麾下真正重要和引為支柱的人。
否則也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奇怪現象了,漢政權建立后的三位最高官職,都讓「以客從」的人擔任。
當然了,其他人也并不是就真的默默無聞了。
除了一些記載缺失的人外,如王陵這個在漢元年時幾乎獨立控制南陽郡的諸侯,以及酈食其這個本事就是帶有一定規模部屬的人,還有項襄這樣的西楚宗室人員,他們都是在加入漢政權時有一定社會地位和實力的人,卻都是「以客從」。
所以這些都能證明,呂澤的「以客從」絕對沒有那麼簡單,無論他是本身就有一定實力規模,還是作為劉邦極為信任和尊重的人,都能證明呂澤在劉邦麾下的重要地位。
尤其是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記錄的這句「漢王之解彭城,往從之。
」
什麼是從?從屬嗎?還是跟從?
很顯然,這個「從」字的意思并不多,基本上就是上述兩種,那麼問題就來了,無論是哪一種,貌似都不符合劉邦漢王的身份吧?
按照之前的記載,呂澤貌似是靠著外戚的關系才被封侯的,而在漢軍平定三秦后,呂澤率軍先入碭郡,那麼呂澤率領的軍隊難道不是漢軍嗎?如此,劉邦去自己的軍隊中,為何要用「從」字呢?這不是有悖常理嗎?
另外還有一處詭異的地方就在于,《史記》和《漢書》中唯一和呂澤有直接關系的記載,也都是和這件事有關:
是時呂后兄周呂侯為漢將兵居下邑,漢王間往從之,稍稍收其士卒。《史記·項羽本紀》呂后兄周呂侯為漢將兵,居下邑。漢王從之,稍收士卒,軍碭。《史記·高祖本紀》呂后兄周呂侯將兵居下邑,漢王從之。
稍收士卒,軍碭。《漢書·高帝紀》
如上內容,基本上表述的都是和《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一個意思,就是劉邦彭城兵敗,而后去了呂澤軍中,「從之」。
另外筆者還有一個困惑,既然史家都沒有準備給呂澤列傳,那又為何偏偏留下這一處關于呂澤的記載呢?不覺得很怪異嗎?先前那些記錄下的呂澤感覺平平無常,在漢政權建立后呂澤也沒有擔任什麼要職,然后突如其來的就在漢軍主力盡沒之后,呂澤卻成了劉邦唯一可以依靠的人,請問這正常嗎?
對此,唯一的可能就是,這段歷史是史家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記載。
換言之,當彭城兵敗之后,劉邦幾乎是一無所有了,事實上也差不多,妻兒都走散了這一事實也在間接上說明了劉邦當時的窘狀。所以呂澤的那段記載,就是在為劉邦從彭城失敗到滎陽崛起這一期間作出合理解釋。
而如果沒有了呂澤的那段記載,那麼史家在記錄《高祖本紀》的時候,無疑就會在這里形成空白。所以這才解釋了史家為何沒有記載其他關于呂澤的歷史,偏偏只記載了這一段,就是因為呂澤是那段時期中不可替代的人物。
如此,再回頭看當時呂澤領軍入碭郡時的情況,既然劉邦都領漢軍主力直奔彭城了,那麼呂澤軍一直停留在碭郡又是個什麼意思呢?
還是說,從始至終劉邦對于呂澤軍都是只有名義上的領導,而無實際上的統轄權?
所以這才解釋了劉邦在窮苦潦倒下去了呂澤軍的事,便能被史家記載為了」從之「?
對此,筆者因為史料缺乏的原因無法做到絕對肯定,只能說如果結合功侯表中的記載,那麼上述的猜測就是相對合理的。
換言之就是,漢政權在某一時期確實是靠著呂澤的支撐才渡過危機的。
在《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能直接以「天下」這樣類似總控的形容詞而記錄的人,也不是沒有,但并不多,只有以下這幾人:
張良:常計謀平天下。蕭何:佐上定諸侯。呂澤:復發兵佐高祖定天下。周昌:以御史大夫定諸侯。武虎:以將軍擊定諸侯功。董渫:以將軍定諸侯功。沛嘉:以將軍定諸侯。夏侯嬰:為滕公,竟定天下。陳平:出六奇計,定天下。
如上,能夠直接以「定諸侯」或「定天下」為標識的列侯,只有九人,其他比如「從定諸侯」的,這里就不記錄其中。
這里面張良、蕭何、陳平這三位相信不必我再多說了,他們三人在漢初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
周昌作為漢政權第一任御史大夫周苛的親弟弟,以及本身擔任的御史大夫職務,都能證明周昌的地位很高。
夏侯嬰不僅是漢政權的第一任太仆,而是一擔任就是十幾年,所以他的地位也是顯而易見的。
至于武虎、董渫和沛嘉三人,他們看起來很普通,就是以「將軍」的身份「定諸侯」。但因為史料的缺乏,所以我們也不能就單純的這樣定義,并且他們「將軍」的身份也不低。
但是這九人中除了這三人外,其他六人,尤其是明確標注「天下」的人中,除了呂澤之外,其他人都是當時首屈一指的漢政權重要輔臣。
通過這些內容,目前基本可以得出結論,呂澤的地位就算沒有他們其中的八位高,但也絕對不會低到哪里,否則他就沒有資格用這樣的詞匯來記錄。
綜上所述,呂澤作為一個開始就很特殊的人,在漢政權的某一時期又起到過關鍵性作用,到最后總結功勞的時候又能夠以高度概括性的詞語來定性,都能證明呂澤在漢政權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并且也非常高。
下面再說歸屬呂澤的那些人:
按照《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的記載,自大漢建國后,到漢十二年結束為止,天下所封功侯總計一百四十三人:
八載而天下乃平,始論功而定封。訖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
但是這些列侯又不是同時受封的,而是分批次進行的,并且其中也是按照功勞大小進行排列的。
正如《史記·留侯世家》中記錄的內容: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爭功不決,未得行封。
從這里的「大功臣二十馀人」中便能看出,最早為漢帝國認定為「大功臣」的是有二十幾個人。
再按照《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時間記錄來看,總共是二十九位:
他們分別是:
蕭何;周昌;張良;曹參;夏侯嬰;周勃;樊噲;靳歙;召歐;陳濞;陳平;武虎;董渫;酈商;灌嬰;周灶;王吸;薛歐;傅寬;孔聚;陳賀;陳豨;呂澤;呂釋之;丁復;郭蒙;陳嬰;項纏;呂清。
在這里面,目前明確有歸屬的是下面這些人。
大將軍韓信的四人:
灌嬰;傅寬;孔聚;陳賀。
西楚降將三人:
陳嬰;項纏;呂清。
再就是呂澤和呂澤有關的人:
呂澤;呂釋之;丁復;郭蒙。
從這二十九位大功臣的數量占比來看,歸屬呂澤和韓信的功侯的確是除了直屬于劉邦的外最多的。
所以這里至少能證明一點,呂澤的勢力在漢政權中很大。
接著再看之后被漢帝國列為十八元勛功臣的人:
史記索隱引姚氏曰:蕭何第一,曹參二,張敖三,周勃四,樊噲五,酈商六,奚涓七,夏侯嬰八,灌嬰九,傅寬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柴武十三,王吸十四,薛歐十五,周昌十六,丁復十七,蠱逢十八。
這個十八元勛列表,雖然是后人考證的,但也是根據《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記錄的位次列出的。
如上,即使是在十八元勛中,也有兩位屬韓信的功侯「灌嬰」和「傅寬」,以及屬于呂澤的兩位功侯「丁復」和「蠱逢」。
雖然呂澤沒有進入十八元勛之列,但韓信也沒有進入。
韓信能不能進入,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而韓信為什麼沒有進入,相信大家也是清楚的。
所以現在的問題就是,和韓信非常類似的呂澤,他沒有進入是否和韓信是一個原因?
另外從這個十八元勛的排名以及他們是否有列傳也能看出點端倪。
除了張敖是因為過錯從諸侯王被貶為列侯外,其他十八人中只有六人沒有列傳:
他們分別是:
排名第七的奚涓;排名第十三的柴武;排名第十四的王吸、排名第十五的薛歐、排名第十七的丁復和排名第十八的蠱逢。
其中除了奚涓是早死無后外,沒有列傳可以理解,但其他人就很明顯不正常了。
柴武作為漢孝文帝時期的大將軍,參與過內外諸多大型戰事,卻沒有進行列傳記載,這一點很奇怪。同時柴武到底是叫柴武,還是叫做陳武,目前都是有分歧的。而柴武的問題就是,他其實是西楚降將,因為他是在漢二年才真正加入漢政權的。
至于王吸和薛歐,他們是豐邑人,目前僅有的一條記錄是他們二人曾經領軍參與救劉太公,但此后便是杳無音信。所以他們到底是為什麼能進入十八元勛之中,以及為什麼不列傳的原因,目前也無人可知。當然了,如果從太上皇劉太公死去后,擔任漢廷右丞相的酈商突然從北境離開「以將軍為太上皇衛一歲七月」,是不是說歸屬于豐邑的這些人曾經在太上皇死去后發生過動亂?目前都只是猜測,但也能看出歸屬于豐邑的這群人并不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畢竟排名第十六的周昌都給列傳記載,憑什麼第十四和第十五就不列傳記載,這一點著實奇怪。
至于第十七的丁復和第十八的蠱逢,尤其是丁復的七千八百戶封邑,都能說明他的功績之大,但卻也沒有被列傳。當然了,鑒于他們二人曾經都「屬呂澤」,所以這種問題隨著呂家傾覆,估計應該也一直存在,因此才沒有被列傳。
總結來看就是,大多為劉邦嫡系部署的,都能排名靠前,而且也基本都是有列傳的。至于那些排名靠后的,則都是有不同程度的歷史問題。
所以對于呂澤的歷史定位到底應該怎麼來看,相信大家看完這些分析后會有自己的觀點。
至于我個人,則還是傾向于認為呂澤差不多有著漢軍副帥一般的地位,至于是不是一定就擔任類似漢軍副帥的職務,史書中沒有記載,我們也不好定論。
另外就像丁復那個所謂的「大司馬」職位,目前已知漢帝國的「大司馬」是在漢武帝時期設立的,何以在楚漢時期就會設立這樣的職務呢?
我的推斷是呂澤曾經擔任的就是這個職務,但因為呂澤後來有病,還是其他原因,就交由丁復擔任了。所以丁復才能有那麼高的封賞,并且還能進入十八元勛之中。
至于呂澤,他早逝的問題也是史書中明確記載的:
九年,子台封酈侯元年。《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漢高帝八年,也就是漢帝國建立后的第三年,呂澤便病逝了,漢廷為其謚號令武。同年,呂澤的兒子呂台繼承周呂后爵位。次年,也就是漢高帝九年,為呂台元年。
從漢廷這里為呂澤謚號的「令武」來看,也能看出漢廷對于呂澤的功績是承認的。
另外後來呂后追謚的那個「悼武王」,「武」字代表著呂澤的功勛,但「悼」字也說明了呂澤是早逝的。
不過對于呂澤的死,如《史記·呂太后本紀》中還做出了另外一種解釋:
長兄周呂侯死事,封其子呂台為酈侯。
這里的「死事」,又說明呂澤不是正常薨逝的,而漢八年漢廷并沒有什麼大型戰事,唯一的可能就是北境的匈奴。
但這點還存在很多疑問,所以無法解釋清楚。
總而言之,呂澤身上的謎團仍然很大,需要有心人繼續探索。并且太史公不是說沒有記載有關呂澤功績的事,只是他記載的內容非常隱晦,需要后人通過對史書的比對仔細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