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墮落,清朝皇帝看到了,也想解決。
但是沒辦法解決。
乾隆年間,為了培養旗人的尚武精神,乾隆不準他們坐轎子,規定旗人一律要騎馬。
結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八旗子弟很快就想出了應對辦法。
不能坐轎子是吧?我們可以坐馬車呀。
騎馬是不可能的。皇帝讓我騎馬,可我又不會騎,我能怎麼辦?
見到八旗子弟這幅死樣,乾隆很生氣,此后多次強調,八旗是國之根本,旗人的戰斗力不能丟,旗人的精氣神不能丟。但一點用也沒有。
八旗子弟該是什麼樣,還是什麼樣。
到了嘉慶時期,守衛圓明園的旗人居然趁著皇帝不在的時候,公然在崗位上睡大覺。
有人看到了,就上書參奏,說大內侍衛居然如此怠工,皇帝的安全誰來保護?
嘉慶知道后很生氣,就想整治八旗紀律。
結果有些旗人居然還敢嗆聲:我們在大門口睡覺也是在上班。《大清律》規定我們不可以躺著看大門嗎?
如此糟糕的紀律,到了嘉慶八年,終于遭到了報應。
這年二月的某天,一個廚子,居然單槍匹馬的在紫禁城北神武門刺殺嘉慶。
當時嘉慶身邊有一百多個侍衛,廚子拿刀沖向嘉慶時,結果只有六個人上前護衛,其余一百多人全懵逼了。
六個就六個吧,六個侍衛打一個廚子,那還不是老鷹捉小雞?
結果六個侍衛居然按不住。其中有個侍衛還被廚子捅了三刀。
見到如此景象,嘉慶怒了。事后,嘉慶先處理了一批廢柴侍衛。將這些嚇得不敢動的旗人免職、降罪、乃至發配到了邊疆。
同時,嘉慶又下了一道旨意:凡自愿前往赫圖阿拉屯墾滿五年者,朝廷無條件授予其五品頂戴,擇優錄用。
按嘉慶的意思,在京城這個花花世界,指望旗人能自我救贖,是不可能的。要想讓旗人恢復戰斗力,只能讓他們回東北老家,通過體會傳統的漁獵生活,提高旗人們的意志品質和勞動能力,才有挽救八旗子弟日趨墮落的可能性。
然而如此優厚的待遇,旗人根本瞧不上。主動報名者寥寥無幾。
報名人少也就算了,當時大量京師旗人甚至還集結起來,向嘉慶進言,希望嘉慶能停止這種錯誤想法。
在這些旗人看來,自己又不會種地(清朝規定旗人不許自謀營生,自然也包括不準旗人學習種地),去赫圖阿拉屯墾五年,還不如死了算了。
嘉慶見有人居然還敢勸自己,就很生氣。
一怒之下,他用抓鬮的辦法,湊齊了三千多八旗子弟,送出了關外。
收到了京城的文書后,負責管理赫圖阿拉的盛京將軍立馬慌了神。
媽耶,皇帝送來了這些的大爺,哪個不是在京城有關系網的主兒。萬一這些大爺真的在赫圖阿拉餓死了、累死了、病死了,找皇帝參自己一本,自己的頂戴怕是保不住了。
于是這位盛京將軍就立刻行動起來。
他首先把屯墾的地點改在了沈陽附近。赫圖阿拉確實太偏遠了,啥都沒有。不能去。沈陽雖然不如京城繁華,但也是大城市。也有供這幫大爺瀟灑娛樂的場所。
然后他選了幾個氣候尚可的片區,集中修了一批屋子,并圈養了一批牲畜,目的在于做做樣子,滿足嘉慶讓京師八旗來東北「學習騎射漁獵」的目的。并且他還雇傭了一批仆役,并設置了廚房,以滿足京城來的八旗大爺的吃飯和洗衣需求。
結果在這種情況下,來得近三千旗人,竟然還住不慣,紛紛找關系上書,控訴沈陽那旮沓「環境惡劣,生不如死」。
希望嘉慶能收回成命。
嘉慶態度堅決,不同意。這些旗人中的一部分人就私自逃回京城,并拒絕前往沈陽。
嘉慶知道后,就表示再有此類事情,自己不就客氣了,要殺人!并且,他還真的殺了幾個惡跡昭彰的旗人。(逃跑五次以上)
但一點用也沒有。旗人該跑還是跑。有些旗人雖然沒跑,但也沒體驗生活,而是成天往沈陽的賭場、妓院、戲園子跑。至于嘉慶交待給他們的屯墾任務,他們出錢雇傭當地漢人替代自己干。
事情進行到最后,嘉慶意識到屯墾實際上已經變成了度假村農家樂。再強迫八旗子弟到東北體驗生活,已無意義,便收回成命。
不久后,嘉慶死了,道光繼位。道光也拿八旗子弟沒轍,只好任由京城八旗子弟繼續墮落下去。
到了咸豐時期,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朝廷依靠漢人武裝鎮壓了太平軍。
出于懼怕漢人掌握武裝力量的考慮,慈禧多次嘗試建設近代化的滿族八旗軍。其曾經在頤和園內辦理「海軍學校」,訓練旗人為海軍軍官。結果這些大爺們在軍艦上實訓時,紛紛暈船到生活不能自理。然后又托關系,找人讓老佛爺收回成命。
無奈下,慈禧只好收回成命。她想把八旗子弟摻入北洋海軍的想法也以失敗告終。
甲午戰爭后,慈禧令榮祿組建武衛軍。其中四支為漢人部隊,一支為旗人部隊。
榮祿不敢怠慢,只好試著辦。但組建軍隊的過程中,他發現旗人根本組不起來。就只好吸納漢人入伍。這支部隊就是後來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被八國聯軍打得一哄而散的武衛前軍。
清末新政時期,眼見袁世凱一口氣訓練了五鎮新軍,滿族官僚擔心袁世凱勢力太大,便紛紛建議慈禧,讓袁世凱按照訓練漢人的辦法也訓練旗人。
慈禧覺得建議很好,就讓袁世凱去辦。
袁世凱不敢怠慢,便組建了兩支旗人新軍。
一支是禁衛軍,一支是新軍第一鎮。
(前排中間的老者是慶親王奕劻)
這兩支旗人新軍,都是一水的洋槍洋炮,訓練也是按照袁世凱訓練新軍的標準來的。
但很可惜,相比于新軍第2~6鎮,這兩支旗人部隊的戰斗力仍然屬于稀爛水平——不是說他們的基本功不行,而是說他們沒有身為軍人的榮譽和保護大清政權的信念。
武昌起義一聲槍響,隆裕太后讓溥儀七叔載濤率禁衛軍和第一鎮南下鎮壓起義軍。結果載濤不敢去。
載濤不敢去也就算了,禁衛軍和第一鎮的旗人也不愿意去。
反正在他們看來,大清保不住了,自己怎麼能給一個保不住的政權當炮灰呢?
其實,八旗也有富貴貧窮之分,也有所謂的階級概念。
八旗內的宗室,日子自然是過得不錯。
家里在朝廷有親屬或有關系的旗人,日子過得也還算可以。
相比之下,底層八旗就一言難盡了。其生活水平與頂層旗人相比,天差地別。
據當時日本人的記錄,八旗旗人饑寒貧窮者占十之七八,不少八旗兵丁將家中「所有物件變賣糊口」,「衣敝履穿,形同乞丐」。
又據《清實錄》記載。同治二年,有的八旗兵無家什可賣,只能「男婦赴鄉乞食,死者甚多」。
所以武昌起義后,出現旗人不愿意為朝廷賣命的情況,也屬于正常現象。
為什麼八旗子弟集體拉跨的情況,就這麼難整治呢?
一般認為,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制度因素。
八旗的牛錄、甲喇、固山等等,并不是作戰編制,而是一種管理編制。
我們今天的人覺得,300人為一牛錄,這一牛錄就相當于一個營。
五個牛錄為一札蘭,1500人,這一札蘭就相當于一個團。
五個札蘭為一旗,7500人,這一旗就相當于一個師。
某個兵,被分到哪個營(牛錄),那平時他吃飯、睡覺、訓練、打仗,就肯定都待在那個營(牛錄)了。
然而實際上,清朝的八旗不是這麼回事。
八旗所謂的旗、扎蘭、牛錄,更類似于現在的戶口管理。
清軍出門打仗,作戰編制并不是按照八旗的編制來的,而是另行委派作戰軍官,對將士進行臨時編組。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軍人編入軍隊,不打仗的時候,吃飯在哪個連,打仗的時候,吃飯也在這個連。身邊的人,都是將來在戰場上的戰友。但清軍不是,清軍就類似宋朝的禁軍。不打仗的時候,在本牛錄待著。打仗的時候,就在臨時組建的作戰單位待著了。
大家相互不認識。
在這種編制情況下,經常打仗還好,一旦承平日久,戰斗力就必然下滑。
皇帝能不能解決這個毛病呢?
理論上可以。但實際上行不通。皇帝把八旗的制度變了,大清的根基也瓦解了。
第二,清朝有規定,旗人不準參加勞動。旗人想要掙工資,只能是去參加選兵。但旗人的數量比八旗編制大,選的上還好,選不上的人怎麼辦呢?
只能混日子了唄。混個一年兩年,蘭博也混成廢柴了。
為了解決八旗子弟戰斗力低下,外加普遍混日子的現象。乾隆曾下令精簡八旗規模。讓戰斗力低下,或工作能力不足的旗人,出旗自謀生路。
本來這個思路是沒有問題的。
但你想想看,皇帝日理萬機,肯定不會親自負責這事。那這事最后肯定就是由八旗的高層人物負責操作。
這些八旗中的貴族,會讓自己親戚出旗自謀生路嗎?
肯定是不會的。所以精簡的結果,自然就是沒什麼背景的底層旗人被裁撤,家里有背景的旗人留下來。
而留下來的旗人,又會是什麼好鳥呢?
這種情況下,底層的八旗子弟,訓練的再好也沒用。因為上層已經爛了。讓一個只會提籠架鳥的八旗貴族帶兵,軍隊的精神意志必然會垮掉。
第三,利益牽扯太大,導致歷代清朝皇帝對八旗的整頓,經常是不了了之。
由于要防漢人,所以八旗問題在清朝是不能拿出來公開討論的。
畢竟皇帝也不希望漢人知道八旗已經不再驍勇善戰的事實。
不準漢人參與討論,那就只能是在滿人的小圈內解決了。
而皇帝與八旗的關系,雖然皇帝是主子,但皇帝也是八旗的一份子。
皇帝要整肅八旗,旗人肯定反對。皇帝又不能拉攏漢人牽制旗人。為了利益考慮,為了不動搖國本,皇帝只能是有限處理,肯定不能把事情做的太過。
如果皇帝處理的過火了,他就真的變成孤家寡人了。
這種皇帝第一天還雄心壯志,到了第三天見但反對聲音太大了,就灰心喪氣,取消先前旨意的情況。能把八旗治好就是見了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