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有人拿咸豐三年吏部右侍郎愛仁奏折里一句話「步軍營額設甲兵共兩萬一千余名,風聞現在空額過半」來證明清朝八旗制度下八旗軍隊也吃空餉。
然而,這恰好說明清朝八旗制度下的「吃空額」和歷代不同。
八旗所謂的「吃空額」是八旗兵丁吃自己的空額,而不是八旗軍官和歷代軍官一樣「多吃多占」。
我們可以看《咸豐實錄》是怎麼記載的:
朕聞步營兵數多不足額,街道堆撥,往往雇夫充數;該管官巡查明知不究,似此上下相蒙,尚安望禁暴詰奸、緩急可用?著步軍統領徹底清查,嚴懲頂替甄汰老弱,挑選精壯,飭令兵歸實用、餉不虛糜。
換言之,八旗制度下有旗人補上兵缺后并不愿意入營當兵,遇到上級視察的時候緊急雇人當兵。八旗軍官并不能真正和綠營軍官一樣,領1000人的軍餉,實發500人,剩下500人的軍餉進了自己腰包;步軍營確實是有1000人領軍餉。
八旗作為一種「世兵」制度已經是中國古代最先進,保持戰斗力最長的軍事制度了。
我所說的保持戰斗力,并不是說八旗制度下從清初的100分一直能維持到清末,而是說八旗制度下旗軍的戰斗力從清初的100分開始,一直呈緩慢下降曲線,到了清末還有20分;
大家可能覺得這算什麼戰斗力!?從100分拉胯到了20分還算有戰斗力?!
但是如果大家仔細對比一下就能發現,這已經是中國古代「保持戰斗力」最長的記錄了。
以大家耳熟能詳的唐代府兵制度為例,在唐太宗末年已經不是唐朝對外戰爭的主力;北宋禁軍制度經過王安石變法后一系列改革,成功改造成了金軍入侵一潰千里的軍事制度;明朝衛所制度更別提了。
古代歷代軍制都是斷崖式下滑,第一代、第二代打遍天下無敵手,第三代、第四代立刻斷崖式下滑;而清朝八旗制度作為一種「世兵」制度,它沒有斷崖式下滑,而是緩慢下滑曲線,這在古代已經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了。
這里我可以舉一個清朝八旗制度比歷代軍制先進,甚至比國民黨軍事制度先進的地方,就是八旗制度下幾乎杜絕了「吃空餉」這個歷代軍事制度頑疾。
當然,不是說清朝八旗制度下100%沒有一例吃空餉的,但是八旗制度下「吃空餉」放在其他朝代都絕對不算「吃空餉」。
清朝道光年間曾發生過一起案子,有旗人舉報自己的領催,說這個領催抱養民人的兒子充當自己的兒子,然后讓這個抱養來的兒子頂兵缺,「吃空餉」。領催,是八旗制度下低級武官,類似今天的排長。
也就是說在八旗制度下,軍官們想吃空餉也不能向明朝那樣明目張膽的吃空餉,最多只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保證自己兒子、侄子、親戚家的孩子能在成年后第一時間補上兵缺,僅此而已。
沒有成年的兒子怎麼辦?只能去抱養一個民人(漢人)的兒子來,讓這個抱養來的兒子去當兵拿工資。
清朝八旗士兵的工資往往是一個人工資要養全家二三十口人。(道光朝奏折原文)
這種「一個蘿卜一個坑」的吃空餉方式,只出現在清朝。
有誰不服氣的可以用歷朝歷代的軍制比一比,看一看除了清朝八旗制度之外,還有哪種軍制杜絕了軍官吃空餉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