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政權并不是一個有社會共識的政權,這個政權迅速衰落和滅亡,有著歷史的底層邏輯。
首先,司馬氏取代曹魏,屬于權臣篡位,沒有得到士族的支持。曹魏時期寒族和士族的對立,沒有因為西晉政權的成立而消除,這兩股勢力,反倒都成了這個新政權的掘墓人。
第一、司馬氏不屬于士族,主流士族并不認可司馬氏。
士族的特點是要長期的參與政治,并形成一定的政治網絡。但是,司馬氏原本是武將出身,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均是東漢的征西將軍,司馬均往上,歷代也都是武將。司馬氏開始出現文官,是司馬均獲罪自殺之后的事,而且也沒有達到「四世三公」的級別。在當時,士族為了達成更強的政治聯盟,通常都會聯姻,婚姻關系是真正承認對方地位的體現。但是,沒有一家士族跟司馬氏聯姻。
司馬懿的妻子是普通官吏的女兒,他的兒子司馬師,娶的是曹魏宗親,并非士族人家的女兒。司馬氏從來都不是士族,也沒有進那個圈子,也就更不可能代表士族取代曹魏政權。這個政權的背后,沒有來自士族深厚政治資源的支持,實際上從一開始就是非常脆弱的。
第二、司馬氏主要靠軍事奪權,奪取政權非常勉強,政治集體內部缺乏共識,矛盾太過復雜,權力平衡太脆弱。
司馬懿在曹操時期始終比較邊緣化,曹丕時期達到副宰相級別,但還沒辦法主持朝政。曹丕臨終任命的四位輔佐大臣,曹真和曹休是曹家人,陳群是士族,司馬懿算是寒族。曹真、曹休是第一序列,陳群是第二序列,司馬懿是第三序列。司馬懿既不掌握政權,也不掌握兵權。當時,曹魏最主要的敵人是蜀漢,軍事重鎮在西部,由曹真掌控,曹真去世了,為了應對諸葛亮的軍事威脅,司馬懿開始掌握核心的軍事權力,這是司馬懿崛起的關鍵節點。
但司馬懿對軍事權力的掌握是不穩定的。司馬懿西邊長期抵御蜀漢北伐,直到諸葛亮去世,後來他又率軍平定遼東,成了魏國第一功臣。皇帝曹叡因病去世了,傳位給僅七歲的曹芳,曹爽和司馬懿輔佐。皇帝年幼,曹爽重點排擠司馬懿,司馬懿隱忍十年,才通過「高平陵事變」,干掉曹爽,掌控魏國大權。
「高平陵之變」不是最終一戰,而只是個開始。高平陵之變是司馬懿在曹魏元老功臣集團的支持下,精心謀劃的一次政治賭局。曹魏元老雖然討厭曹爽,但大多「心存曹氏」,不可能轉化成魏晉改朝換代的政治力量。等到曹爽一死,司馬懿發現自己高處不勝寒:他和他自己的家族,完全就是一個相對孤立的政治集團。士族不支持他,曹魏功臣也不支持他。當時很多人都對司馬氏掌權心存不滿,「淮南三叛」由此而來。
三次反叛的領導者是王凌、毌丘儉和諸葛誕,其中,王凌和諸葛誕都來自士族,毌丘儉是寒族功臣。這三次叛亂,聲勢大,持續時間長。歷經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朝,才被完全平定。這充分說明三次反叛背后有強勁的支持力量。
為了壓制效忠曹魏的政治勢力,司馬氏組建自己的政治集團。集團里最著名的三個人就是鐘會、鄧艾和賈充。鐘會是士族,鄧艾是寒族,賈充的父親賈逵是曹魏的功臣,這三個人聚集在司馬氏之下,并不是說明他們背后的三股勢力都臣服于司馬師,反而說明,這個集團完全是靠個人利益組織起來的。集團內部的權力結構非常不穩定,接近頂級權力的三個人,竟然來自三種不同的政治派別,這就為日后的沖突埋下了伏筆。這種情況,司馬師未必不知道,但是在他當時的情況下,只能依靠這些人。
司馬師死后,司馬昭接管了權力,司馬昭原本以為,他已經完全掌握了曹魏政權,取而代之的時機已經到了。但是支持曹魏的力量意外的強,他只好通過討伐蜀漢的方式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好為日后稱帝做鋪墊。所以,盡管司馬昭之心人盡皆知,他也沒有活到稱帝的那一天,最后,只能由他兒子司馬炎來完成。
這就是司馬氏奪取政權的過程,期間雖然有一些來自士族的人支持,但整個士族對司馬氏,偏向于不支持。從司馬懿到司馬炎,司馬氏奪權的整個過程,是非常勉強的,即使實現了稱帝的夢想,整個國家因為缺乏共識,也非常脆弱。
第三、有因必有果,惡因帶來惡果,讓西晉迅速滅亡。
司馬氏政治集團中,各色出身的人都有。當有共同的目標時,沖突還能服從于統一利益,一旦國家統一,集團內部各人就會利益不一致發生各種大型沖突。
這就是導致西晉快速滅亡的根源。
第一累是士族和寒族的沖突。鐘會和鄧艾的沖突。鐘會是士族,鄧艾是寒族,這兩個人在蜀漢滅亡之后立即爆發了沖突。戰爭結束后,鄧艾居功自傲,擅自在蜀地分封官職。鐘會心存不滿,便誣告鄧艾謀反,鄧艾因此死于非命。鐘會在兼并了鄧艾的權力之后,竟然意圖占據蜀地為王,最終兵敗被殺。司馬氏集團中的兩員大將,都在此次事件中死于非命。此外,還有滅吳過程中,出身接近寒族的王濬和出身士族的王渾因為軍功的問題斗的沖突。
第二類是后宮、外戚之間的沖突。司馬炎在滅吳十年之后去世,繼位的是司馬衷。他智商不高,歷史上管他叫「癡呆皇帝」。司馬炎也知道司馬衷不堪大位,但他看好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為了讓司馬遹有機會繼位,司馬炎就選司馬衷為繼承人,算是進行了一次政治冒險。
但事實證明,這個冒險并不成功。由于司馬衷沒有掌握權力的能力,實際權力就被兩個人掌握了。一個是楊駿,一個是賈南風。賈南風是司馬衷的皇后,父親是西晉的功臣賈充,屬于后宮勢力。而楊駿是司馬炎的岳父,是當時的輔臣,屬于外戚勢力。當時,賈南風在后宮控制司馬衷,楊駿則在外掌握朝廷大權,雙方在這種情況下展開政治斗爭。等到雙方的對抗愈演愈烈,幾乎快要發生政變的時候,第三股政治勢力,司馬氏宗室參與了進來,引發「八王之亂」。
第三類是宗室之間的沖突,「八王之亂」成為西晉滅亡的根本原因。
為什麼西晉會分封這麼多宗室?「分封諸王」是一種很危險的政策,西漢就因為這項政策引發了著「七國之亂」。前車之鑒,司馬氏還這麼操作,仍然跟「士族」有關。
司馬氏雖然掌控了中央政權,但是當時政治和社會資源,基本上還是掌握在士族手中。而在經歷了「淮南三叛」等事件之后,士族對于西晉政權,總體上偏向于不反對,但也不支持。鐘會、王渾等人對西晉的支持,也只是個人行為,和整個階層沒有關系。所以,西晉想要控制地方,就只能通過分封宗親的方式來進行。這才是西晉宗室勢力興起的真正原因。
「八王之亂」過程中,賈南風控制了皇帝,卻沒有能力進一步除掉楊駿,她就想借助宗室的力量,賈南風先借助汝南王司馬亮和楚王司馬瑋的勢力,除掉了楊駿,但是楊駿雖然死了,但賈南風引狼入室,宗室力量已經遠不是她能夠控制得住的了。于是,宗室之間為了爭奪洛陽的權力,引發了一輪又一輪的廝殺,西晉就在這個過程中徹底崩壞,最終在「五胡亂華」中被滅亡。
西晉政權并不是一個有社會共識的政權,它需要借助許多其他勢力的支持。這些勢力在幫助西晉成立的過程中,形成了非常復雜的權力結構。而西晉成立后,內部的斗爭越來越激烈,最終導致了這個政權迅速衰落和滅亡。這就是這段歷史的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