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群粵語吹在這里歲月史書,吹的好像粵語歌當年風靡兩岸三地一樣。
其實根本沒那回事。就算是在香港流行文化最盛行的時候,流行的也還是國語歌以及粵語電影的國語版。粵語版根本沒人看。
不信去打聽一下,銅鑼灣陳浩南行走江湖靠哪三樣東西,別人是回答「夠狠,義氣,兄弟多」,還是「夠姜,夠雷,夠撻馬」?
或者問一下英雄本色里小馬哥最感人的段台詞究竟是「我等了三年,就是想等一個機會,我要爭一口氣,不是證明我有多了不起,而是要告訴別人,我失去的東西一定要拿回來。」還是「我衰咗三年,我等緊個機會,爭番口氣。唔係要證明話畀人聽我威,只係想話畀人聽,我唔見咗嘅嘢我想自己攞番!」
同樣的道理,說起劉德華,大家想到的是「給我一杯忘情水,換我一生不傷悲「而不是什麼」活出人生精粹」,是「多情尚且爆劉繼芬」而不是什麼「深信深愛深似海,可信任這份愛」
說到張學友,大家想到的是吻別,是情網,是心如刀割,甚至是她來聽我的演唱會。而不是什麼頭髮亂了,李香蘭,哦對了,絕大多數人對李香蘭這首歌的認識來自于國語版的國產007。
可見香港文化產品想要真的在華人社會走上一線,必須立足語國語普通話。否則就只能在香港小地方自嗨。
而97金融危機之后,香港對內地和台灣的經濟優勢不明顯了,文化產品也無法壟斷海峽兩岸,只能越來越安于香港小市場,所以國語版的產品品質越來越低,那可不就不行了。
容祖兒就是這個趨勢下的第一代。結果就是好像粵語代表作不少,結果出了廣東沒人認可。除了一首〈揮著翅膀的女孩〉還算代表作,剩下的你說她還有什麼拿的出手?同樣和她一年簽英皇的陳奕迅,上來就有k歌之王,愛情轉移,你的背包,十年,近年來還能搞出一首孤勇者,那都被捧成歌神了。
說白了,粵語流行文化本來就影響力不行,那你偏粵語的明星沒有足夠的國語代表作,地位就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