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國不正,沒有威信,不得不更加鼓勵奢侈+大封宗室子弟+迎合世家大族,這三條都沾了,西晉一開始基本就和未來明末沒區別了,後來東晉還能續簡直是得益于當年世家大族還算是武德充沛,要是按照後來宋明理學家們的德行,更完蛋。
何況,連家族內部傳位也不正。司馬攸可是景王司馬師嗣子,當年因為司馬師去世時沒有親兒子再加上嗣子司馬攸年幼(10歲)不能當權臣,才給了司馬昭。何況司馬攸也是司馬昭血脈親兒子,這樣的大宗(司馬師)嫡子+親上加親(司馬師嗣嫡長子,司馬昭真兒子),都不能繼位,而且司馬昭死后不能繼位,司馬炎時代還是不能,最后被司馬炎氣死,讓一個傻子司馬衷繼位(別說司馬炎是開國皇帝所以他可以隨便選,司馬氏的「晉國」是他爹司馬昭建立的,司馬昭才是始受封。
何況這國怎麼來的心里沒數?),司馬昭一念之差(司馬師死時司馬攸年幼不能繼位,司馬昭死時,司馬攸可已經18歲了),豈不謬哉!
後來賈南風殺太后太子和八王之亂,他們這些亂臣賊子不害怕死去的武帝的靈魂也就很正常了,畢竟,武帝當年也辜負了死去的伯父和親爹司馬師司馬昭,也不害怕他們的靈魂啊。晉武帝自己就是亂臣+賊子,篡魏國皇位是為亂臣,違背父親母親的心愿(父親司馬昭:天下本景王之天下……此桃符座也……不可重復漢文帝淮南王,魏文帝陳思王故事。母親王元姬:桃符性急,汝為兄不慈,日后不可相逼)是為賊子。也就別怪子孫是亂臣賊子了。
何況就算那些世家大族還有司馬氏的篡位和平吳功臣們(比如賈充,羊氏家族,張華)都不是絕對支持司馬炎,確實當年多數重臣在司馬炎和司馬攸爭的時候支持司馬炎,但這是因為司馬炎畢竟是司馬昭長子以及司馬攸還是年少。
當年的支持甚至都是有隱含條件的:你司馬炎死后,要把位置還給司馬師的嗣子司馬攸。不信你看後來,司馬攸和司馬衷爭的時候,多數重臣選的就是司馬攸。之前有一次司馬炎病重的時候就想傳召司馬攸進宮,有人建議賈充,賈充不置可否,後來司馬炎活過來了就沒有召,但事后賈充并沒有上報司馬炎懲罰那些建議召司馬攸進宮的人,他是什麼心思可見一斑(至少在武帝和齊王之間是中立態度,而皇帝和一個親王之間你中立,無疑就是不完全認同皇帝)。而且這里面甚至包括當年是司馬炎少年好友,給司馬炎贊劃,幫助他擠走司馬攸,獲得司馬昭繼承權的羊琇和司馬炎的好朋友曹志(他是曹植的親兒子,大概比司馬炎大10歲,是司馬炎的好兄弟),羊琇在司馬攸和司馬衷之間,明確選司馬攸,而且在武帝要趕走司馬攸就國的時候,拔劍要殺司馬衷母系的親戚,還去武帝那里哭罵說不能讓司馬攸走,最后他也被司馬炎活活氣死了。
曹志則是從晉帝國的長遠利益著想(他一個曹魏宗室,居然為晉朝長遠利益著想,可見他和司馬炎的友誼是真深,兩個人好到能不拘禮節,一起喝酒,同榻而臥那種程度),勸司馬炎說「你看看當年我們家,文帝曹丕不信任我父王曹子建,結果就少主輩出,最后大權旁落,要不然陛下父祖和陛下能當上皇帝?我能和你成好哥們?陛下啊,今天你不信任司馬攸,就像當年文帝曹丕不信任我父親!將來你那個傻兒子,能有我這樣的好哥們和羊氏這樣的忠臣嗎?」,大實話說到這種不惜掰扯自己命運和司馬家如何能乘虛而入的作死份上了(好比趙普勸趙匡胤削弱杯酒釋兵權,趙匡胤說符彥卿石守信是我哥們必不負我,趙普氣得說大實話: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你還是周世宗的哥們呢!)但不同之處是趙匡胤并沒有大怒,而是恍然大悟,去杯酒釋兵權和削弱藩鎮了。
而司馬炎直接杠精上身,無能狂怒(強行自我安慰說司馬衷不是白癡),還是要立司馬衷這個白癡為太子。而且為了逼迫賈家,羊家,張華,曹志支持,司馬炎居然把張華曹志外放了,還讓賈充把女兒賈南風嫁給司馬衷(大禍從此開始)
道理很簡單:你司馬炎獲得司馬昭繼承權可以,但你不能獲得司馬師繼承權,不能永遠你家霸著司馬氏族長吧,何況司馬攸既代表司馬師也代表司馬昭(因為司馬師死時他未成年,所以後來他也管親爹也叫爸爸,沒有宋明議禮那麼亂七八糟。當然司馬攸死后肯定還是司馬師的宗法兒子)
為官乎!為私乎!此座何不歸桃符!
如果司馬攸繼位,大機率根本就不會有八王之亂。
要注意的是:司馬攸如果繼位,也并不是宋太宗那種「天下是他大哥打的,他大哥有智力正常的兒子,他是無理取鬧,事后追認出金匱之盟」的兄終弟及。
按照功勞,天下是司馬師司馬昭篡的,這兩兄弟和司馬攸的關系比和司馬炎更親近。按照宗法,天下是司馬懿嫡長子嫡長孫的天下,司馬師才是嫡長子,司馬攸才是嫡長孫,按宗法上,他才是嫡長,司馬炎是小宗,是堂弟(雖然年齡更大)。而司馬炎要趕走司馬攸,強行立傻兒子司馬衷的時候,世家大族大臣們和宗室的反應(90%都一致反對)充分說明了司馬攸可以是正統這一點。所以就不會有八王之亂
而如果沒有八王之亂,五胡之亂也會因為西晉朝廷仍然保有很強的軍事實力而大大推遲。而且司馬攸并不是什麼傻白甜,他是有政治洞察力的,當年他就建議司馬炎殺了在洛陽當人質(可不是在軟禁中,而是做太學生和官員)和留學的青年劉淵(未來精漢,五胡之首),結果司馬炎不聽。
唐太宗後來都吐槽說簡直豈有此理。
曹志在司馬炎不聽,堅持驅逐司馬攸和立白癡太子以后,曾經感嘆說:「安有如此之才,如此之親,不得樹本助化,而遠出海隅?!晉朝之隆,其殆乎哉?」 意思就是說我看你大晉tm是藥丸啊
當然,上帝開眼,司馬炎一系擠走了司馬師一系(或者說司馬攸一系),也還是沒能永遠霸著司馬氏族長和皇帝寶座。後來東晉無論是牛睿也好,司馬伷子孫也罷,反正最多是司馬懿子孫,不是司馬炎子孫,還不如司馬攸和司馬炎親呢(司馬攸按血統可是司馬昭的親子)。
以及,當年司馬懿背叛曹叡忍死之托:曹叡病危,撐著等到司馬懿連夜回到洛陽,才咽氣,臨終前拉著曹芳的手給司馬懿,說太尉要保住我大魏江山,曹芳抱著司馬懿的脖子,像祖孫一樣親近,司馬懿哭著說「當年文帝把陛下托付給臣等,正如今天陛下把太子托付給老臣」。
結果呢?高平陵之變,夷曹氏,夏侯玄三族,司馬昭之心……。所以說,後來司馬師司馬昭王元姬都把司馬攸托付給司馬炎,不僅僅是如當年曹丕曹植故事,更是如當年曹芳司馬懿故事啊!
只不過這一次司馬炎司馬攸是親兄弟罷了,但曹丕尚且能容忍曹植比自己晚死,臨死前并沒有氣死或者賜死曹植,而司馬炎卻逼走和氣死司馬攸以及大量忠于帝國,為了司馬氏全族而反對司馬衷繼位的大臣,那就是活該。沒什麼可說的。
可惜了這皇位,可惜了這天下,可惜了在八王之亂和五胡之亂中死去的千萬百姓!
說實話,我覺得曹丕曹植,司馬炎司馬攸這兩次反復重蹈覆轍的故事也啟發了後來的唐宋兩朝:開國兄弟之間,要麼做絕,要麼讓給有才或者比自己兒子有才的一方。李世民就直接殺了大哥全家。
而趙匡胤就讓給了趙光義。雖然趙光義後來驢車漂移,但趙匡胤登基時自己的兒子只有幾歲,而趙光義已經22了,而且親王為開封府尹,這就是五代時立儲君的標志,另外學界現在多數認為金匱之盟是存在的,就是說,趙匡胤生前是承認弟弟做繼承人的。另外趙光義最后武功再失敗,文治也是很成功的,他徹底終結五代亂象,限制驕兵悍將,完成國賴長君,鼓勵農業生產,修《太平御覽》,《冊府元龜》,還有誅殺趙匡胤吃人肉的小舅子王繼勛,開卷有益,給開封府百姓雪中送炭之類的典故。趙光義比不上李世民是肯定的,但比起曹叡曹芳的壽命和司馬衷的智商,那還是綽綽有余的。而且和他那兩個年輕的侄子趙德昭趙德芳比,趙光義肯定是個有手腕甚至陰險的政治家,也是一個總的來說勤政愛民的好皇帝(雖然蜀地王小波李順起義or叛亂,但是別忘了,屠殺后蜀軍民可是趙匡胤時代,這個鍋不能只給趙光義一個人)。
無能也就是軍事無能。政治上不枉趙普當年給趙匡胤警告的(趙普曾經想過支持趙匡胤立子)和後來支持的(趙普在太宗登基后又出來作證金匱之盟是真的),單論文治能算準一流,北宋後來也起碼比魏晉好多了。趙光義的缺點也就是小心眼,涼薄虛偽,武夫出身卻不會打仗,又勤奮好學自詡文人而已。和唐太宗一比肯定是菜比,但是和曹叡曹芳,司馬衷比,甚至和曹丕,司馬炎的操作比,已經夠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