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撫養成本低只是個表象原因,不是以前人傻,也不是以前養孩子容易,而是過去夭折率太高,五六個孩子最后也就一兩個孩子能活到成年(參考清朝皇家夭折率)。而五十年代后西藥全國普及,大家終于明白:再也不用生那麼多去保障存活率了。
以建國為分割,之前中小城市和鄉村的醫療水平跟大明朝都沒啥差別,還是中醫幾百年不變的療法,加上天災人禍餓死的,生死由命一半生一半亡。後來社會穩定了,五六十年代全國普及基礎西藥,喝熱水除四害講衛生,雖然小地方衛生所對大病也沒啥治療能力,但消炎藥等等的普及提高了小兒存活率。直到八十年代開放,醫療水平漸漸對標發達國家,人才再也不會因為得病而輕易掛了。
拿我太姥姥為例,1900s出生,一輩子生了五個孩子,一個賣了一個病s了一個餓s了,只剩一兒一女。
但我姥姥1930s出生,生了七個孩子,只病s了一個。我奶奶是貧困農村婦女,生了七個孩子全部健康長大,而我奶奶的媽媽也生了六七個,但貌似只活了三個,其他都病死了。
繼續以我奶奶一個30年代生的農村婦女為例,生了七個娃后悔嗎?是真后悔,意外吧,因為她也覺得養孩子麻煩!沒錯,那個年代的婦女也覺得養很多孩子——真的很麻煩!我奶奶小時候還是民國,農村人雖然生得多,但養活的孩子并不多,發個燒拉個肚子就容易死亡。大部分人家也就三個孩子三張嘴吃飯,誰家有四個成年的都是祖傳基因好。但她長大后醫療水平高了,孩子不會輕易夭折了。所以她切切實實地從頭到尾地養了七個娃,老了再給七個娃看十幾個孫子孫女,人都麻了,我是最小的孫輩她都認不清我…
再以朝鮮為例,與我們七八十年代的社會環境相似,又沒有計劃生育的宣傳影響,那朝鮮人愛生嗎?能查到的生育率才1.8, 低于2.1的自然迭代值,遠低于非洲大區5.0+的逆天值,充分證明朝鮮人民也不愛生。不管哪個時代,普通人養孩子都不容易,不是粥里多舀一碗水就能輕輕松松養大一群的。非洲人民瘋狂生是因為娃生了就掛,再生繼續掛,生了十個可能有三四個長大成人,其他孩子不是餓死就是病死,要麼死于戰火。
五六十年代的中國老百姓參考的還是過去的夭折率。到七八十年代,大家已經反應過來了,不計劃生育也不會再生那麼那麼那麼多了。舉例就是現在印度,一切封建禮教都不如社會發展,生育率不到2.0了驚不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