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欲不是個好東東。
尤其是在家庭里,控制、干涉和過于「對你好」是一種束縛。
因為「對你好」的行為背后,是在說:
「我都對你這麼好了,你該聽聽我的吧?」
「我都對你這麼好了,你不能有怨言吧?」
「我都對你這麼好了,那麼有問題肯定是你的錯。」
原生家庭中,過度控制和過度給予,都是增加了多余的約束。
對,就是多余的約束。
不光是媳婦,我想,就連有一定獨立意識的子女,都會這樣認為,原生家庭過多的給予和控制,就是多余的約束。
子女們覺得:自己都長大了,可以作主了,可是為什麼父母還要管控自己?
父母的管控背后,會給予很多「幫助」、「物質」、「關愛」,超出常規家長對成年子女的給予,是管控的砝碼。
常見于,父母的經濟能力好,社會關系好,其他資源好。于是給予子女這些方面的幫助和支持。同時,他們的行為和表現是,我們給予你了,就有管控你的權力。
而子女足夠獨立,能夠靠自己的能力獲得資源的時候。
你就能看到,這類子女有很大的自由度,
而父母自然地會把管控權交還給子女,不過度干涉。
也就是說。父母給的多,管控權必然就多。
父母給的少,子女越獨立,管控權必然少。
為什麼題主的媳婦會反感這些多余的幫助?
因為這些多余的幫助/關心背后,就是一種管控。
還是沒法直接拒絕的管控。
因為媳婦一拒絕,
作為丈夫,就認為是媳婦的心理問題(問題原話)。
新的小家庭,和原生家庭,確實是需要隔開的。
因為子女終究已經是成年人,
從管理角度看,放權是一種必經之路。
而從心理學角度看,與原生家庭分離是人成長的必經之路。
從題主的問題看,
更多看到的,是提問的丈夫站在父母的角度,跟媳婦站在對立面。
但要經營一個小家庭,必定應該夫妻同心,兩口子先站在一起,然后再去調節和父母的相處。
小家庭攜手一致對外,才是保證幸福的根源。
這并不代表要反對原生家庭。
相反,是接納媳婦的獨立性,包容媳婦進入一個新的大家庭,這需要過渡。
同時和原生家庭逐步實現分離。
并不是說要離開父母啊,這是指的,心理上的分離——獨立。
丈夫和媳婦一起建立的小家,女主人是媳婦。
不需要大家庭里原來的女主人——母親,來參與。
在小家庭里,媳婦就是女主人。
在原生家庭里,還是母親是女主人。
小家庭優先于原生家庭。
這樣分清楚了。事情就好解決了。
如果還糾結著,為啥我媳婦要優先于我爸媽?
那可以看看法律中遺產相關,夫妻共同財產先和妻子均分,然后均分下來的遺產,第一順位繼承人才是父母配偶子女。
而如果是有犯啥事,jing方也是先通知配偶,再通知父母。
so,配偶優先。
我接到的婆媳問題引發的夫妻沖突案例還不少。
往往就是夫妻倆本來可以內部解決的事,
人為擴大到雙方父母都加入戰斗。
這要收手就很難了。
解決的方法,也是剛才說的那些。
先小夫妻和解,再團結一致,想辦法與父母和解。
說起來簡單,
做起來需要一些努力。
尤其是原生家庭中,幾十年彼此的控制和被控制,給予和被給予。
這需要通過來訪者的認知改變、行為改變,來達到自我的成長,
自我邊界的設立,
以及合適的溝通技巧。
既讓父母們心里舒服,
又能夠相信小夫妻能夠自己解決問題,
還要能夠放手。
總之,認知行為的改變,能夠讓情緒改變,更能讓關系改變。
要扭轉一個大家庭中幾十年來的行為思維習慣,
光是勸告、說教,肯定是沒用的,
得用上心理咨詢手法,
以及婚姻家庭的方法,
還有溝通能力,
建立關系能力
以及咨詢師本身的閱歷和包容性,
得洞悉不同的家庭關系中的要點。
甚是個大工程。
總而言之,說在最后的。
任何關系,尤其親密關系中,
那種以「我為你好,為啥你就不聽」來干涉,來施展控制欲,都會破壞關系。
無論什麼關系都是如此。
愛是溫暖,但過多的愛就是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