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也不傻,肯定找有能力的繼位唄!
其他 8 位阿哥,誰能想出「清朝版房地產稅——攤丁入畝」這一政策?
對部分歷史感興趣的,可以看看《雍正王朝》這部神劇。
該劇是劉和平以二月河的小說《雍正皇帝》為藍本改出來的,劉和平多牛逼,不用我多講,另一部神劇——《大明王朝 1566》,也是出自他的手筆,說他對政治歷史、官場人心的拿捏,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一點毛病沒有。
雖說是歷史劇,但畢竟是劇,編劇為了讓故事更精彩,加了諸多演義的成分,所以不能當正史看,但絲毫不影響它啟發你「知興替」。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雍正皇帝的改革,最主要的是以下幾個方面:
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整頓旗務。
此外,當雍正還是四阿哥的時候,曾主持過追繳國庫欠款,由于阻礙太大,沒搞成。
後來當了皇帝,大權在握,恰逢西北戰事吃緊,就又追了一次,這回可狠了,不還錢就抄家,曹雪芹家就是這麼沒落的,咱們就從這兒講起。
??01
雍正的老爹——康熙,也是一位文治武功都牛逼轟轟的皇帝,但他治下過于寬容,以至于王公大臣們都很放飛,有事沒事就跟國庫借錢,當老賴。
因為講仁義嘛,康熙就一直沒管。
但國庫的錢又不是美聯儲印的,到了康熙晚年,黃河泛濫,幾百萬人流離失所,國庫虧空白銀達一千二百萬兩,賑災錢都發不出來。
怎麼辦?
追繳唄!
此時還是四阿哥的胤禛,扛起了這份得罪人的差事,他的人形外掛鄔思道,給欠錢的官員做了個合并同類項——將欠錢官員分為三類:
1)窮,還不起!
2)功,有資歷,喜歡講道理扯大局,但你拿他沒辦法;
3)貪,這類人只曉得撈錢,哪管國弱民貧,他們從國庫借錢,轉手就放高利貸,空手套白狼。
并得出結論:由于前兩類人的欠款難以追回,第三類人必然是攀扯抵賴,有錢不還。
後來形勢發展果如鄔外掛所料,那幫人把窮臣、功臣推在前面。
最典型的就是魏東亭,這個老頭是康熙的家奴兼玩伴,而且是為了招待康熙南巡,才欠下的錢,既是功臣又是窮臣,正好被扯出來作大旗。
這種典型人物,下場越凄慘,就越能攪局——魏東亭四處求人無果后上吊自殺了,正中那些貪官們的下懷,一個個慷慨激昂:「苛政,逼得大家要麼上吊自殺,要麼傾家蕩產!」
這些人是都沒錢嗎?
是都為國家立過大功嗎?
借錢都有正當用途嗎?
當然不是!但他們就是這麼狡猾,又有倒霉太子給他們擋拆,所以胤禛沒搞定。
康熙是怎麼處理的呢?
他先是安撫了窮臣——可緩;
再是安撫了功臣、借款有正當用途的能臣——大內替你還了。
接著點出了三個人名:「桑佩、圖倫申、鄧元芳,你們三個人欠的錢,還了嗎?」
桑佩:「微臣等正在想方設法,湊錢還款。」
康熙:「可惡,你們還要借款還錢?桑佩,你借戶部 10 萬兩銀子,到民間放高利貸,每月坐收五千兩,這些年,你也撈夠了吧!圖倫申、鄧元芳,你二人挪借國庫的錢,又利用漕運的船做買賣,每一次進項都在萬兩以上,是不是?」
聽康熙發完飆,胤禛才恍然大悟——哎喲,被壞人帶了節奏。
所以,住老破小的退休老人怎麼辦?高位接盤的打工人怎麼辦?
很難辦嗎?
不難辦!
不交稅的,無非是交不起和不想交。
交不起的,緩交、退稅,房貸+個稅也可以抵扣,國家要鼓勵勞動,自然不會讓這些人吃虧。
不想交的,那也沒啥好說的,暴力機器伺候,住監獄不用交稅。
但是你看,現實中是不是有很多不想交的,把交不起的推到台前去作文章?
攤丁入畝是歷史公認的良法美政,歷史意義重大。
因為這是觸及國本的改革,解決的是,應該向誰收稅的問題。
稅收,自古以來就是兩種分類:勞動稅;資產稅。
一般,王朝建立之初收的都是勞動稅(人頭稅)。
這是因為:
1)人少地多。
你一收土地稅,他就不種地了,所以王朝建立之初,為了恢復生產,一般先不征土地稅。
2)人口普查比較容易,但土地登記很困難。
歷代中原王朝中,漢人政權基本都有完善的戶籍登記制度,比如明朝的里甲制,在洪武 4 年就搞成了,非常細致。
但土地核查可沒那麼容易,一來是缺乏勘察土地的專業人才,田地又不總是方方正正的,有各種形狀,而且差異極大,比如肥地和貧地的差異,玉米地和稻田的差異。
那時候文盲遍地,識字的都沒幾個,更沒有大數據互聯網,要掌握全國的土地行情,太難了。
二來是王朝建立之初,根基未穩,皇權不能下縣,鄉紳勢力盤根錯節,對于地主富農,皇帝傾向于拉攏而許其免稅特權。
以朱元璋之能干,也要到建國十多年后的洪武十四年,才得以逐漸推動核田。
朱元璋是誰?那可是開局一只碗,一路摸爬滾打,才進化成九五之尊的高品質皇帝,他殺伐果斷,功臣、貪官,莫不殺得人頭滾滾。
他還把軍隊開到地方上去搞人口和土地的核查勘驗,也前后花了十幾年才勉強搞出個大概,可見阻力之大,并不是鍵政學家們所能想象的。
總之,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控制不強的時候,土地稅就很難收上來,國庫支用,主要靠人頭稅和勞動稅,全壓在平頭百姓身上。
當時的老百姓,主要承擔的是丁役和雜派,也就是出工出力,參與政府基建,但政府不給工錢,丁口還要自備口糧。
這樣一來,普通人家里:
少掉一個勞動力(-1);少掉一份口糧(-1);家里缺少勞動力,口糧不夠,就要花錢買(-1)。
抽丁制度,讓平民的財產-3,而地主官紳,則不交稅,長此以往,貧富差距越拉越大。
碰上災年,平民為了活命,要麼賣地;要麼抵押土地向地主借高利貸,最終失地,結局都是土地越來越向地主集中。
朝廷一旦出現財政問題,再向貧民加稅,貧民不堪重負,矛盾就爆發了,歷史就會進入土地兼并 ? 農民起義的治亂循環。
所以歷史上的中興之主,都會在某個關鍵的節骨眼上厲行變法,把人頭稅、勞動稅,逐漸變革為土地稅、財產稅。
歷史上的變法,總結起來都是 4 個字——核田歸稅!
——盧麒元。
改成了的,王朝中興;
沒改的,或沒改成的,王朝滅亡。
商鞅搞成了,秦出六國,一統天下;
王安石沒搞成,北宋滅亡;
張居正改了一半,明王朝續命 50 年;
雍正也改了一半,才有康雍乾的盛世光景。
《雍正王朝》把」攤丁入畝」這段劇情安排在 31-32 集,以李衛在江蘇搞試點,地主豪紳絞盡腦汁拆台為主線,精彩巧妙地描述了改革派和既得利益者之間的斗法。
其實劉和平在第 4 集已經做了鋪墊,當時還是四阿哥的胤禛從壟斷鹽商那兒收了一大筆罰款,回京向康熙交差。
康熙對他一通感慨:「黃河泛濫,國用不足,可報上來的土地逐年減少,稅收也是年年減少!」
胤禛:「士紳不用納稅,就拼命買地,小戶人家,因為人多地少,付不起丁稅,也就甘愿賣了土地去當佃戶,這樣一來,土地年年兼并,貧富日益不均,而稅收卻年年減少。僅此一弊,朝廷已不堪其憂!」
康熙:「朕幾次想丈量全國的土地,按土地收稅,可層層報上來的數字,都是假的!」
康熙想干但沒干成的事,中國歷史上第一肝帝——雍正,說干就干,特派李衛到江蘇試點。
但反派也不是吃素的,他們想盡一切辦法予以阻撓。
第一招就是搶占輿論陣地。
他們雇傭黑心文人,
用老百姓聽不懂的行業黑話忽悠人,使得不明真相的瓜眾以為,在江蘇搞試點的李衛,是替皇帝搜刮錢財來的。
李衛則見招拆招,他深知,打輿論戰,須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他先是用大白話,把攤丁入畝向老百姓解釋清楚了:
你們都聽了,本大人奉皇上的旨意,免了江蘇百姓的人頭稅,本告示張貼之日起,不管你家里有多少人,每人每年二錢銀子的丁稅,就不交了。
這丁稅都去哪了呢?都到田地里去了,以后每畝田加收二錢銀子的丁稅,田多的多交,田少的少交,沒田的不交,這就叫攤丁入畝。
本大人知道,這樣一來,那些田多的,就會不高興,就會變著法的不交我這個稅,那好,咱們就斗斗看!
光說清楚還不夠,他又使出了洗腦廣告大法,讓乞丐到處傳唱蓮花落,向底層老百姓宣傳新政的好處,奪回了輿論陣地。
第一回合,江蘇的地主豪紳完敗,但他們馬上就祭出了第二招——集體出售田地。
他們也不是真的要賣,現實中也沒人敢買。他們只是鉆法律空子,因為大清法條規定,田地買賣期間,可以不交稅,以此來要挾李衛:
哎呀李大人吶,既然是試行,咱也試了,就說不行,不就行了?
你就回復皇上,說新政雖好,無奈時機還不成熟!
李衛是怎麼反擊的呢?
在《雍正王朝》中,李衛既是雍正的頭號心腹,也是頭號干臣,劇中人精扎堆,李衛也至少能排進前三,僅次于人形外掛鄔思道,帝腹蛔蟲張廷玉,即使心機大 boy 圖里琛,也稍遜于他。
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富貴是哪來的,所以從不騎墻,而且城府極深,能幾十年如一日地裝不識字,試問幾個人能做到?
李衛整活,向來是劍走偏鋒,不僅效果拔群,還貢獻了劇中的大部分笑料。
就說這攤丁入畝,傻子才跟反派辯論什麼叫「試行」,什麼叫「時機」。
反派是想聽你辯論麼?你口燦蓮花,打贏了嘴仗,他們就老老實實遵守攤丁入畝了?
但凡你開始正面接戰,就他娘地中計了。
李衛才不理他什麼試了不行,時機不對的鬼話,他只知道兩件事:
第一,攤丁入畝是皇帝的意志,搞得成要搞,搞不成也要搞;
第二,反派那些王八蛋,沒一個屁股是干凈的,抓住小辮子,事就好辦了。
所以搞什麼辯論,都不如翻?的案底!
反腐打黑套餐走一波,地方勢力要麼站到自己這邊輔助新政,要麼就地雙規。這一招,古往今來,屢試不爽。
果然,只要一揭老底,反派全蔫了,被李衛一個拿捏,讓干嘛就干嘛,乖得不要不要的,效果好得出奇!
前文講核田歸稅和攤丁入畝時,已經提到,貧富分化和土地兼并的源頭,是封建士紳的免稅特權。
古代士紳的范圍很廣,可以是在職或已退休的官員,也可以是取得功名但尚未做官的讀書人。
這個群體,數量雖然不多,但掌握著大量社會財富,還有諸多特權,其中一項就是可以 「不當差、不納糧」。
他們不納稅,國家的財政開支就全部都壓在平民身上,貧富日益分化,災荒年月一來,貧民要麼賤賣土地,要麼借高利貸,最終的結果都是土地兼并。
大家都知道,清朝的前任——明朝,就是亡于農民起義,農民為什麼要起義?
說白了,就是活不下去了,農民沒有土地,還要承擔繁重的賦役,能活下去就有鬼了。
封建地主壟斷土地卻不交稅,不斷擴大田莊還向上瞞報,所以康熙才會說,土地年年減少,稅收年年減少,層層上報的數字,也都是假的。
各位可以翻翻明朝各年間戶部統計的田地數據,每年的負增長簡直是觸目驚心,這樣搞,財政哪有不崩潰的?
士紳免稅+土地兼并,摧毀了明朝的財政結構,使他像一個喪失造血能力的病人,一個小小的傷口就能使他失血而亡,這才給了清朝入關的機會。
清朝的中興之主怎麼可能不懂這個道理,于是雍正打算向士紳特權開刀,命田文鏡在河南試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田文鏡也是科舉士紳出身,但這個人吧,打小就有點心理扭曲,他仇恨特權,以前當地方官的時候,但凡處置官司,不管有理沒理,只要你是富人,就判你輸。
他這麼干,肯定到處得罪人,蒙雍正特別拔擢,才成為心腹,自然感念知遇之恩,報以一腔孤忠。
田文鏡其人,優勢是剛直、勤政、廉潔,而且從不結黨,所以雍正對他是絕對信任,他搞起事來,也沒有李衛那麼多花花腸子,就是直來直去!
黃河發大水,官府征集勞動力修堤,士紳們自恃特權,不參加勞動。田文鏡大怒:「田地是他們多,家財是他們大,修堤他們不來,那就讓黃河水淹過去,看誰損失大!」
後來,田文鏡直接派兵用鞭子抽著這些人去修堤,仍然抗拒的,就地革去功名。
聽著是解氣,但士紳階層最擅長的就是整口活,搶占輿論高地,先是跟你扯淡,扯淡你不聽,就堵門。
田文鏡的門就被堵了,還被威脅罷考鄉試。
也不知道這些人咋想的,你罷考很嚇人?難道不是便宜了其他省份的考生?
這些人參加科舉公考,是為了服務人民嗎?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內容
目前,該付費內容的完整版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內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