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是西晉短命,任何一個承接原先東漢政治遺產的王朝都短命。
包括曹丕后的曹魏,東吳,西晉,東晉,劉宋,南齊,梁,陳,都一樣。
東漢其實留了一個無解的爛攤子給后世,除非全部報銷重來。
東漢本來就是大家族擁護起來的王朝。東漢開國有太多運氣成分,位面之子光武帝劉秀,在幾場大戰之后,就一呼百應,群雄擁護。在東漢常見政治是皇帝聯姻大家族,大家族外戚干政,皇帝聯合太監除外戚,皇帝再次聯姻大家族。周而復始!
察舉制度,說白了就是推薦當官制度。在東漢中晚期逐漸失效,地方察舉權被少數大家族所控制。于是在東漢末年,出現了像袁紹這樣的四世三公。察舉制度變相成為部分類似世官制度,士族這類人孕育而生。由于大家族掌握地方察舉權,讀書人為了出仕必須拜入大家族門下,門閥孕育而生。
一個大家族,帶著一群門人控制朝廷,制衡其他門閥勢力。東漢后六朝政治大抵如此。
等到漢末黃巾起義,各州有了自主募兵權。于是發展出軍閥割據,最終三分天下。魏國在曹丕時期確立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簡單說就是要當某個官必須有某樣家庭背景。這是正名的類世官制度。衍生出加強版的門閥。從此沒有背景的人才再也沒有辦法直接進入朝廷為國效力,只能依附門閥。九品中正制嚴重削弱皇權(中央集權),加強門閥權力的一種制度,從此曹魏后中國進入皇權和門閥共制國家的時代。
曹魏時期,大型士族開始擁有私人武裝,士族徹底半軍閥化。隨時左右國家政治。這個時候,其實國家一盤散沙,跟東周封建已然一樣,國中有國。
這種情況下,任何士族一旦掌握國家,只要他衰弱其他士族一定會乘機發動挑戰。
這就是整個六朝十分短命、政權更迭頻繁的根本原因。
司馬氏聯合士族門閥起家稱帝,他們非常了解從東漢以來盤根錯節的門閥士族,其力量之強大,不是中央政權在短時間內可以削平的。于是西晉選擇了分封司馬皇族,妄圖讓司馬氏自己人控制地方。在當時大背景下,這種選擇不能說錯。但是主弱,還沒有開始對士族門閥開打,自己就先打起來了。
門閥體制下,皇族之間的內斗十分恐怖!各地皇室也是超級門閥,各種人才拜入門下,慫恿他們門鼎中原,這是依附門閥的寒門或者小家族唯一能進入國家中樞的機會。殘害其他競爭對手,對同為競爭對手的宗室從不手軟。從西晉一直到南陳,皇族內部宗室動則滅分族,屠殺!
西晉沒能解決東漢以來陳舊的問題,中央極度虛弱,這類似共主聯邦。
因此就算沒有五胡亂華,西晉也會很快滅亡。就如同南渡后的東晉、南朝一樣。
~~~~~~~~~~~~~~~~~~~
評論里很多人提到科舉,甚至有人認為我的文章在論述科舉的重要性,所以不得不澄清一下。
先說結論,我覺得科舉對于瓦解世族大家沒有啟到太大作用!隋文帝的科舉出現近三百年后世族大家才退出歷史舞台,而且隋文帝啟用大量世族。顯然不是這個起了作用!那是什麼呢?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世家之所以荼毒深,不是因為世家控制了科舉或者說察舉才讓他們強大,而且是朝廷的政策讓世家有錢他們才能養兵自重,這麼強大才能壟斷仕途,可以干預這個國家。必須從經濟基礎上徹底破壞才有用。因而胡漢關隴世家均田制與傳統世家的莊園制并行,第一次嚴重削弱世家力量,均田制有利于農民擺脫大家族獨立成編戶。
在唐朝均田制破壞后,唐德宗年間實行兩稅法,依戶等納錢,依田畝納米粟。從「舍地稅人」到「舍人稅地」。從此我國稅制從按人頭收稅,慢慢轉向按土地收稅。這種方法是按貧富收稅,世家不可能擁有巨額財富,從此世家退出歷史舞台只是時間問題。因此公認唐中后期開始,舊的世家莊園制經濟的崩潰,新的中小地主和自耕農階層成為了新的地方生態組成核心。
舉個例子吧,如果馬云雇傭兩萬保安就算在今天應該不犯法吧?兩萬保安,按照一個月工資人均5000,一年所有費用也就12億,對于馬云真不算什麼。因此,年收入過億的人,雇個千把人一點問題都沒有。在那個年代,大家族擠壓小戶,讓很多小戶生存艱難可能給口飯吃就給大家族為奴為婢,折算現在遠遠達不到5000,可能兩千就好。
在莊園制下,他們平時就是耕戶,拿起武器就是士兵。這就是東漢初年大家族擁有已經初有規模的私兵的原因。就像墨西哥的毒梟,這麼多年下來,積累下大量財富,擁有武裝部隊,現在還經常批評政府,批評政府是參政的第一步。
瓦解大家族,必須先瓦解土地,再讓他們沒錢,當然武力是后盾。
我個人覺得隋文帝的科舉對于削弱士族意義沒有想象中那麼大。但一直很多人覺得意義超級重大。我個人是覺得是受tg教育有關,tg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反世襲。
可能我這樣說,有人覺得是錯的。不過,大家開心就好,當聽聽故事,不要掉粉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