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有。
李世民的第一任太子李承乾,完全符合嫡長子的標準,況且母族勢力也很強大,朝野上下都對他寄予厚望。
642 年,李承乾居然以父親為榜樣,勾結漢王李元昌、侯君集等人奪權,想把李世民趕下台。
這位仁兄真的傻,在李世民面前搞政變,純屬吃飽了撐的。
幸運的是,雖然奪權計劃失敗,但他依然保住了性命,只是太子肯定是沒法再做了。
01
在中國歷史上,太子是神圣的職業。
他們一旦被冊封為太子后,地位就僅次于皇帝,成為帝國的備用君主,而他的其他兄弟則依然是臣子。
不僅地位高,太子還擁有獨立的官署,有朝廷大臣和學者做老師,還有一支小規模的軍隊,甚至在緊急情況下,太子還可以代理國政。
放眼帝國,能有這種待遇的,除了皇帝,就是太子。
而太子的繼承制度也很神圣。
從周朝起,歷代王朝都秉持「立嫡長子」的原則,再不濟也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什麼意思呢?如果皇后生了兒子,那就一定要選年紀最大的做太子,不出意外的話,其他兒子是沒有機會的。
即便是司馬衷這種地主家的傻兒子,也必須「趕鴨子上架」。
如果皇后沒有兒子,或者都一一排除了,才能輪到皇帝的其他兒子。
在「立嫡長子」的大原則下,一般情況可以保證皇位的順利繼承,但在原則之后,時刻有一股暗流洶涌的潛規則。
有時,潛規則才是決定性因素。
02
皇子們有共同的父親,卻有不同的母親,如果想爭太子位,各自的母親就是重要的加分項。
而母親的背后則是家族勢力。
有沒有母族勢力的支持,往往可以改變太子寶座的歸屬。
「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是周宣王的兒子,他的母親是齊國的公主,而齊國的國君不是外公就是舅舅,因此有了強大的母族勢力支持,他便順利成為太子并繼承王位。
可周幽王坐上王位之后忘記了初心。
他的王后是申國公主,兒子姬宜臼理應做太子,繼承王位,這也是周朝的傳統和國情。
王后家族都等著將來沾光呢,周幽王卻迷戀上美女褒姒。
為了博取美人一笑,不惜玩了一把「烽火戲諸侯」,後來甚至廢掉了王后和太子,冊立褒姒和她的兒子。
申國國君一心想做天子的外公,族人也眼巴巴地盼著能分點紅利,可如今都便宜了褒姒母子,竹籃打水一場空啊。
不能忍,絕對不能忍。
申國國君聯合犬戎[9]一起攻入鎬京,在驪山腳下殺死周幽王,扶持外孫姬宜臼繼承王位。
從此開啟了東周列國的時代。
在帝制時代前期,君權尚未擴張到極致,諸侯依然擁有強大的實力。
為了穩固政權,君王不得不和強大的諸侯進行捆綁。
王后和太子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這種潛規則在漢朝依然適用。
劉邦經常說:「如意和我很類似,我想立如意做太子。」
可劉如意真的能做太子嗎?或者說能坐得穩嗎?
劉如意的母親是戚夫人,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姬妾,沒有家族勢力。
這對母子除了劉邦的寵愛,沒有任何外力援助。
想做皇后和太子,這些遠遠不夠,因為他們的競爭對手是呂后和劉盈。
早在沛縣,呂后就和蕭何、曹參、夏侯嬰、周勃等開國功臣關系匪淺,猛將樊噲更是她的親妹夫。
這些才是自己人。
即便只論呂后的兄弟們,也都是位高權重的開國功臣,遠遠超過戚夫人的家族勢力。
如果劉如意做太子,繼承皇位,將來勢必要重用戚氏族人,打壓呂氏和沛縣功臣,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
史書上說,張良請來商山四皓[10]才保住劉盈。
其實,劉邦不是怕商山四皓,因為他面對的是沛縣功臣和呂氏的壓力,這是他的基本盤,絲毫得罪不起。
而這種局面,戚夫人又有什麼資本去爭?劉如意又有何資本做太子?
劉邦也不是在選太子,他是在兩個兒子的母族勢力之間做選擇。
其實根本不用考慮,他只能選擇劉盈。
這件事表面上說是嫡長子繼位,其實是劉盈母族勢力太強大。
直到三國時期,母族依然是太子寶座的決定性因素。
《三國演義》中出現的劉琦、劉琮都是劉表的原配所生。
原配去世后,劉表才娶了荊州的蔡夫人。
他能在荊州立足,和蔡氏家族的鼎力支持有莫大關系,迎娶蔡夫人也是為了加深利益捆綁。
劉琮很聰明,他娶了蔡夫人的侄女。
這樣一來,劉琮就成為蔡氏自己人,長子劉琦就是和蔡氏無關的外人。
于是,劉表和蔡夫人、蔡氏家族一起立劉琮為接班人。
劉琦呢,不得不向劉備和諸葛亮尋求幫助。
一直以來,劉表「廢長立幼」都被看作敗亡的征兆,可沒有母族的支持,劉琦拿什麼壓服蔡氏家族?用什麼制衡荊州的其他士族呢?他手中根本沒有幾張牌。
只有蔡氏支持的劉琮,才能坐穩大位。
所謂的嫡子、長子都沒什麼用,關鍵時候還得有幫手才行。
03
除了母族勢力外,特殊時期的太子還要用實力說話。
有些皇子離太子寶座十萬八千里,卻能依靠自身的實力讓皇帝不得不立他做太子。
這種事情在隋、唐比較盛行,比如李世民。
唐初政局,李淵的基本策略很簡單,就是帶著李建成、朝廷大臣和李世民相抗衡。
雖然李建成和李世民是一母同胞,李淵也說過:「老二啊,將來我一定會立你做太子,你要繼續加油哦。」
但那僅僅是口頭承諾,李淵從來沒有當真。
于是李世民憋足了勁,親自打江山積累實力,順便收編了一大批謀臣武將。
功勛只是奪取太子位的基本條件,苦心經營的勢力才是決定性因素。
論地盤,李世民在洛陽收買人心很多年,洛陽早已是在野黨的基本盤。
李淵甚至說:「不如去洛陽做二皇帝吧。」
論人才,南征北戰的大將、各路諸侯降臣、關東各地的官員基本上都被李世民籠絡在手。
論威望,無數官員都對李世民頂禮膜拜。
玄武門事變前,李世民讓張亮帶一千人去洛陽,結交山東豪杰以防不測,結果李元吉告密,張亮被抓到監獄了。
可不管如何嚴刑拷打,張亮一個字都不說。
還有李建成、李元吉謀劃暗殺李世民,東宮下屬居然親自跑到秦王府告密。
這種局面下,李建成的太子位已經風雨飄搖了。
626 年 7 月,李世民在玄武門狠心殺死兄弟。
尉遲敬德沖進皇宮,名義上是保護李淵的安全,其實是在問:「秦王想做太子,你愿意不愿意啊?」李淵還能怎麼辦呢?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內容
目前,該付費內容的完整版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內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