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是長孫皇后。
貞觀十年(公元 636 年)六月,長孫皇后因病去世,十一月葬于昭陵。
李世民萬分悲傷,「念后不已」,遂「于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資治通鑒》卷一九四)。
也就是在宮城的御苑中建筑了一座瞭望台,經常在此眺望,以慰思念之情。
有一天,李世民帶著魏徵同登瞭望台,又讓魏徵和他一起眺望昭陵。魏徵說:「臣眼花,看不見。」李世民覺得非常奇怪,又指給他看了一次。
魏徵忽然說:「哦,臣以為陛下看的是高祖的獻陵;如果是說昭陵,那臣早就看見了。」
李世民一怔,隨即明白過來,魏徵這是在趁機進諫啊!
說白了,魏徵就是拐著彎在罵他——一門心思只想老婆,卻把死去的老爹拋諸腦后,你于心何安?
李世民十分尷尬,只好含淚命人拆毀了這座瞭望台。
不管昭陵還是獻陵,我干脆什麼陵都不看總成了吧?
這件事情,也表明了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夫妻情深。
都說,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后肯定站著一個女人。
這句話確實有道理。李世民這個成功男人的背后,就站著一個了不起的女人——長孫皇后。
古人經常用「母儀天下」這個詞來形容皇后,意思是作為皇后的這個女人,其修養、德行、智慧、才情、氣度、儀容,都應該成為普天之下所有女性的典范和表率。
然而,縱觀中國歷史,我們卻不無遺憾地發現——配得上這個稱號的皇后實在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數。
而在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好皇后中,長孫氏絕對是其中非常出眾的一位。她是一個絕對稱得上母儀天下的女人。
在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男人都熱衷于追求權力,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而相當一部分女人在這方面似乎也不遑多讓。
所以才會有哲人說:「男人通過征服世界而征服女人,女人通過征服男人而征服世界。」
在男人看來,一旦得到權力自然就會得到一切;而在女人看來,一旦征服了男人自然就會得到權力。中國歷史上好幾個垂簾聽政的皇后相信都會對這句話深有同感。
可是,這句話在長孫氏身上卻不太適用。長孫氏既不熱衷于征服男人,也不熱衷于征服世界。
她唯獨熱衷的事情只有一件——輔佐他的男人征服世界。
當我們翻閱史籍時不難發現,長孫皇后身上最值得后人稱道的第一個優點就是——盡力輔佐,但絕不干政。
早在長孫氏還是秦王妃的時候,就在政治上為李世民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當時李世民正和太子齊王斗法,在后宮這條戰線上顯然處于下風,于是長孫氏便「孝事高祖,恭順妃嬪,盡力彌縫,以存內助」,為李世民最終成功奪嫡創造了許多有利條件。
而玄武門事變當天,長孫氏更是和李世民一起站在了第一線,既解除了李世民的后顧之憂,更堅定了李世民及其麾下將士的信心和斗志。
正是由于一路走來,長孫氏能夠與李世民一起沐風櫛雨、同生死共進退,所以李世民登基之后對長孫氏更為倚重,時常想和她討論朝政。
可長孫氏卻說:「『牝雞之晨,唯家之索。』妾婦人,安敢豫聞政事!」(《資治通鑒》卷一九一)
李世民堅持要和她討論,可長孫氏卻始終保持沉默。
長孫氏不但自己絕不干政,而且極力避免讓自己的親族掌握太大的權力。
在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的衰亡都和外戚擅權有直接關系,比如兩漢在這方面就表現得非常典型。長孫氏從小在舅父高士廉的影響下熟讀經史,自然對此深懷戒懼。
所以在貞觀元年七月,當李世民準備擢升長孫無忌為宰相的時候,長孫氏就極力勸阻,對李世民說:「妾既托身紫宮,尊貴已極,實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
漢之呂、霍可為切骨之誡,特愿圣朝勿以妾兄為宰執。」(《舊唐書?文德皇后長孫氏傳》)
可李世民不聽,執意任命長孫無忌為尚書右仆射、兼吏部尚書、左武侯大將軍。
如果長孫皇后不再表示反對,默認了這件事,那人們似乎就有理由懷疑——她先前的勸阻只不過是一種欲迎還拒、故作謙讓的作秀罷了。
然而,長孫皇后絕不是作秀。詔書一下達,她私下里立刻去找他的兄長,堅決反對他接受任命。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內容
目前,該付費內容的完整版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內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