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作為國家的儲君,是未來的皇帝,一般地位都是非常尊崇的。但是在所有封建王朝中,清朝是比較特殊的一個朝代,只有一任太子,但卻被兩立兩廢。到底為了哪般呢?
康熙是清朝第四代皇帝,但確是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二代皇帝。康熙總體來說還是比較重感情的,因為赫舍里氏皇后的原因,康熙就特別寵愛自己嫡長子胤礽。不但在胤礽幼年的時候就冊封他為皇太子,而且對他的教育也是非常的重視,為了讓太子的學業能夠更好,康熙給太子請了三位大學士當老師,分別是張英, 李光地和熊賜履。老師教的好,學生學的也好,經過刻苦學習,胤礽也算是一個文武兼備的太子了。
但是人一旦在一個位置時間太長了,總會出現焦慮。從幼年被冊封為太子,到青年,到中年還是太子。
胤礽比不上康熙少年得志,然后中年晚年完成自己的宏圖大業。因此,當邁入中年的胤礽此時是非常的焦慮,因此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開始交接朝內朝外的大臣。而且有一次康熙皇帝去戰場的路上,生病了。太子過來探望,但卻顯的漠不關心,這個時候是康熙特別脆弱的時候,看在最寵愛的兒子是這樣了,心里的失落可想而知。話說到這里就是,任何時候還是有點城府為好,什麼事情都掛在臉上,不但容易被誤會,還容易被擊破。
人與人之間一旦有了芥蒂,后面可能不開心的就會很多。康熙對太子的失望也是一次又一次的,于是在1708年,康熙選擇廢除胤礽太子的地位,并且下詔公開指責太子品行的問題。
但是僅僅過了一年之后又被立為太子了。
太子的地位何等重要,為什麼會被兩立兩廢呢?其實第一次被廢可能還是因為太子胤礽鋒芒畢露導致的,而僅僅過了一年之后又被廢的原因也可能是因為儲君職位空缺,朝局不穩,兒子們明爭暗斗,導致朝野內外烏煙瘴氣,作為康熙來說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因此作為原太子的胤礽又被復立為太子。
但是後來還是被廢了,最終導致九子奪嫡,轟轟烈烈。
但事實總是和故事一樣,一向不起眼的四子胤禛,卻從來不參與這些奪嫡,但是卻是最后的勝利者。所以,例如九子奪嫡這種混亂時期,更好自保和上進的方式都是踏踏實實的把事情做好,如大樹將軍一樣靠在大樹下看別人表演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