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八旗在清朝的地位,屬于「國中之國」。
皇帝是通過對八旗的改造,才樹立了絕對權力;
皇帝整治八旗,也就是整治自己。
哪個皇帝會干這種事?
1601 年,努爾哈赤的造反事業已經小有成就。
為了管理麾下的眾多人口,努爾哈赤參照祖先的猛安謀克制,以三百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把滿人整編起來。
固山就是旗,分別以黃、紅、藍、白為標志。
每個旗都是政治、經濟、軍事的結合體,平時組織人民群眾生產物資,戰時抽調男丁出征。
旗主都是努爾哈赤的親戚。
1615 年,努爾哈赤的事業大幅度擴張,麾下軍隊已經有五六萬,人口也有數十萬,原本的四旗正式擴編為八旗,四個純色旗,四個鑲邊旗。
幾乎所有的滿洲人口、軍隊、財富都被八旗囊括。
也就是說,八旗相當于滿洲的國家制度,和中原的郡縣制差不多。
努爾哈赤頗有民主精神,他怕子孫不夠英明神武,會利用強大的領袖權力禍國殃民,于是就把權力分給八旗主。
比如選舉:每個接班人都必須從旗主中選舉產生,一旦不能讓大家滿意,八個人開會投票就能把大汗選下去。
比如財富:每當有戰利品繳獲,都會平均分成八份,每個旗主各領一份,回去以后再分給手下人。
國家需要用錢時,也是八旗分攤。
努爾哈赤的八旗其實就是分封制。
每個旗主都有絕對的權力,旗內的軍隊、官員也把旗主視為君王。
他們首先忠于旗主,然后追隨旗主效忠大汗或皇帝,一旦旗主想煽動政變,旗員也只能追隨……
不過,努爾哈赤的美好幻想一天都沒有實現過。
從他去世起,旗主就開始爭奪大位。
他的八子皇太極征戰多年,身兼兩黃旗的主子,依靠強大的實力把其他人制得服服帖帖。
等他去世后,多爾袞、多鐸、豪格、濟爾哈郎等人又來搶位子。
直到 1644 年,多爾袞帶著八旗入關爭天下,巨大的成就和名望讓他的正白旗實力大漲,成為八旗中的大哥。
他把正藍旗降入下五旗,升正白旗入上三旗。
後來多爾袞去世,順治皇帝奪走「上三旗」的統治權,而我們熟悉的八旗也基本定型。
02
清朝能夠定鼎江山,幾乎都是八旗的功勞。
八旗的組織方式,遠遠超過草率的明末各路諸侯。
那些最早投降的漢人,可以編入漢軍旗。
這樣一來,清朝可以把投降的漢人消化在內部。
通過編牛錄、賞爵位等方式,逐漸把所有力量凝聚在一起。
因為八旗的組織方式可以聚集一切資源,多爾袞才能「空國而來」,在山海關迎戰李自成。
漢人太多,消化不完怎麼辦?簡單。
清朝額外設立綠色旗幟,授予大規模投降的漢人軍隊,統稱為「綠營」。
八旗和綠營就是清朝的支柱。
這種對資源的組織、調配方式,李自成怎麼能比得了?至于南明的江北四鎮和左良玉之流,都是純粹的軍閥,更沒法比。
清朝能統一江山,真不是偶然。
那麼滿洲人口少,漢人為什麼要投降呢?不是漢人骨頭軟,是真的打不過啊。
漢軍旗和綠營都是獨立的個體,除了八旗,沒有組織能夠把他們凝聚起來。
一旦漢人「反清復明」,就變成小個體面對整個八旗,而且朝廷可以對漢軍旗進行分化瓦解,讓他們聯合不起來。
內外敵人,都被八旗的車輪碾壓。
在和李定國、鄭成功打仗時,八旗都不需要親自上陣,沖鋒在前的往往是漢軍旗和綠營,滿洲八旗的任務是督戰。
用團結的八旗坐鎮大營,一方面督促漢軍出戰,另一方面防止漢軍造反,這種方式和蒙古人如出一轍,再加上軍閥「能撈錢就不打仗」的本色,清朝迅速坐擁天下。
03
八旗在清朝是什麼地位?國中之國。
清朝初年,朝廷派八旗到省會、要害處駐防,形成一股遍布天下的監督力量。
他們在城市中劃出一塊地方,不允許漢人出入,專供滿人居住,叫作「滿城」。
再加上「跑馬圈地」和搶劫殺戮,八旗迅速建起赫赫兇名,還順便積累了大量的土地和財富。
八旗是政治、經濟、軍事合一的組織,那麼全國的滿城、旗人、土地、財富的分配權,最終都集中在了旗主之手,然后再集中于皇帝。
而滿洲傳統又有奴隸制的余溫。
理論上來說,所有滿人都是皇帝的奴隸,皇帝對八旗內的一切都有處置權,于是就形成了這樣一種局面: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內容
目前,該付費內容的完整版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內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