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亂七八糟的問題。
你是農村過來的還是我是農村生活的,差點一時間以為自己生活的是個假農村,我家長輩和周圍老一輩的的經歷都是捏造的。
先不說關于你那些六七十年代的數據到底有沒有數據支持,是否真實有效,但我所知道的現在六七十歲的長輩們的兄弟姐妹可不是「幾乎全活著」這麼輕飄飄的一句話。
人口大幅度增長也不是這麼算的,總不能因為一家生了十個,死了四個,留下六個,比解放前的生十個,死了八個活兩個,這種簡單的算數來計算就算都活著吧。
再說現在人也不是養不活,只是養不起,這完全是兩個概念。
六七十歲的就不說了,就拿我父母輩來說吧。
首先,她們的兄弟姐妹也并不是完全都能好好的活到成年,我父母雙方家里都有一個兄弟姐妹夭折的,當然,這個一家好幾個,難免有生病過世的,這是在所難免的。
其次,她們的活著真的就是字面意義的活著。不是父母不給,是真的沒有。
衣食住行四個方面大概來說就是,衣服,幾年也沒一件新的,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完給老三,依次的往下給,不論男女款,能穿就行。
到最后,一件只有兩三個補丁的新服就算很新的了,都是大家羨慕想要的。
吃,小時候吃母乳,母乳沒有了就喝米粥呼呼,餓不死就行,什麼營養不營養的,連孕婦都挺著大肚子在田里干活。冬天,一個凍饃饃都高興的捧著啃,平日里不是南瓜土豆子就是地瓜,油水都少有,能吃飽已經是歡天喜地了。
住,一鋪大炕,睡一排的孩子,冬天太冷就擠一擠。家里人口多的,沒地方,支個木板就是床。
行就算了,自行車一般人家都沒有,就算有也就那麼一個,寶貝的要死,平常都是靠雙腳的。
至于上學,是有很多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送學校去讀書,畢竟免費,孩子小也不能干什麼活。
孩子靠雙腳走路去上學,條件好一點的能給帶個饃饃中午吃,條件不好的就餓著。
認識幾個字了,歲數大了一些,小學可能沒畢業呢,就回家干農活了,不讓念書了,能念到國中的,要麼就是學習太好了,家里不太缺勞力,要麼就是條件稍微好點的。
比如我媽媽那一輩,兄弟姐妹六個,只有我媽一人堅持念書,其他人都早早輟學在家務農,歲數大了出門打工。我媽還是因為脾氣犟,不念書就絕食,再加上學習確實努力,而且家里其他人都不念了才能繼續的。
至于你說的醫療,這個我不懂,就不發表意見了,因為我爸媽輩就沒沒怎麼提起過這件事,能提起的就是病了,隨便找個中醫大夫,赤腳醫生隨便開點藥吃吃得了,這種肯定沒什麼醫保。
至于去醫院,那個時候除非大病,不然沒人去踏足醫院,沒錢。
大部分就本著,小病就赤腳醫生,大病就看情況,也有治療的,也有治不起等死的。
而現在養孩子也不追求只給口飯吃,餓不死,吃飽穿暖就行。
大家都想著給孩子好一點的生活,順帶在這麼卷的社會多學點什麼,以后有點立足的本錢,所以才貴的。
剛懷孕就各種檢查,本著優生優育的想法,檢查后還有各種補充營養。
以前農村生孩子就在家,隨便找個接生婆就行,難產的也不少,我小學同學的媽媽就因為在家生孩子難產死了。
現在就在醫院生,生完了,有母乳的有奶粉的,奶粉都舍不得買便宜的,因為廣告說了,貴的營養好,對孩子大腦發育好什麼的,肯定盡可能的買貴的,一罐奶粉二三百,一個月好幾罐。
以前孩子小的時候用破爛的衣裳做尿片,臟了就洗洗回頭接著用,現在都是紙尿褲,一個月下來價格也不少吧。
孩子大了,幼兒園要選好的,吃穿用住玩,都要盡自己所能選好的,別虧了孩子。以前哪有那些,玩?撒尿活泥巴就夠了,再不濟給縫倆沙包,孩子能高興好幾天。
還有各種的補習班,動輒就幾千的補習費等等等等,你這麼算算,他是一回事麼。
一天天閑的沒事問這種問題,稍微過過腦子都能想明白的問題還來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