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簡單,如果你把康熙臨終前這九個皇子地位身份排排坐,基本思維正常的人都會認為是四皇子把握更大
老大被圈禁N年了,而且他在廢太子時舉止愚蠢遭到康熙厭惡,無望奪儲后又八爺穿一條褲子
老二被廢黜N年了
老三爵位親王,但是多年來以文人面目出現,值得一提的成就就是編書,無甚政績軍功可言
老四爵位親王,多次外出辦理政務,或代替天子主持祭祀。至于很多人強調的圣孫弘歷,應該根本不是什麼籌碼,畢竟弘歷當時年少,又不是嫡出(當時弘時年歲身份就要明顯壓過弘歷,五王子弘晝和弘歷同歲,雍正也很喜歡他),誰也不知道他最后能否登上君位,難不成康熙還下個詔書囑咐兒子登位后務必立哪個孫子接班?還是康熙算到弘歷就能活80多歲?
八爺黨三位,老八是個貝勒,老九是個貝子,老十是個郡王,公認的頭腦人物居然只是個貝勒,而且從來沒封過王;注意:此時排行在前的老五、老七都已經是王爵了,考慮到此前對太子兩立兩廢時康熙對老八的處罰和態度,要是老八能成為繼承人,大部分吃瓜群眾反倒會認為老八是否做了手腳
老十三曾經在廢太子風波時期被短暫圈禁過旋即釋放,但是康熙一直不肯封爵位,原因不明(注意:史書上沒有記錄皇子時期的十三和老四有什麼來往和交情),但是雍正登基后破格封親王、授鐵帽子、死后入太廟陪享(后面兩條都是破壞了祖制的,因為清朝自皇太極以來,無論鐵帽子還是陪享資格都是專門給有軍功的人,胤祥根本就不符合,至于后面陪享的文臣鄂爾泰、張廷玉那是乾隆繼位后的事情),似乎應該是給雍正帝奪位時候出了大力,但是結合史書上對他皇子生涯語焉不詳的記錄(看不到他被康熙如何重用典兵理政,沒有權力的皇子又能怎麼幫雍正),似乎又解釋不通。
老十四雖然兩度統軍西北,但是很多人認為太子統軍不符合封建時代慣例。而且尤其耐人尋味的是康熙連個郡王封號也不給,搞了個大將軍王出來,注意:開國時期尊貴如多鐸、豪格這等名王,都是以親王加諸如XX大將軍銜節制方面,平三藩之亂時岳樂、杰書亦然,偏偏在老十四統軍時不按套路出牌,我猜測恐怕是康熙一方面委以皇子方面之任,一方面又不想過分加重其地位權柄,避免將來和儲君形成平起平坐的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