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所有的皇帝(不包括宣統)都想解決八旗腐化的問題。
但是八旗腐化的根本是源于八旗制度,清朝統治的基礎也是源于八旗制度,徹底把八旗的鐵桿莊稼拔了,清朝也就到頭兒了。
滿洲八旗在后期確實戰斗力下降嚴重,但是不是全部都淪落成不堪一戰的廢物呢?
事實上,如果相對于晚清二十來萬八旗兵分散在全國各地的情況而言,那麼八旗與同時代中國任何一支武裝力量相比,并不算戰斗力低下。
那麼為什麼今天我們對八旗兵的印象是如此不堪呢?
1
八旗兵人數太少了。
清兵入關統共不超過二十萬人,可戰之兵也不過十幾萬而已。
清朝在軍事上維持統治的策略是「居重馭輕」,以八旗半數精銳駐扎京城,是為禁旅。
另外在全國各大省會,水陸要沖,邊疆海防建立「滿城」,派遣八旗長期駐守。
以十萬八旗兵控制幾十萬綠營,再以綠營控制全國,以臂使手,以手使指,作為以少治多的用兵方略來說,是十分高明的。
但是到了后期,地方勢力崛起之后,以各地駐防八旗的人數來說根本不足以維持對地方的控制。
2
今天我們覺得八旗在入關之后好像迅速墮落,作用越來越微弱。
其實清朝的皇帝從未放松過強化八旗的駐防作用,但做法上卻竭力讓八旗退居幕后。
八旗駐防官兵全部集中居住在「滿城」,不與民人混居,也從不輕易出動。地方上治安剿匪等問題基本上全部交給綠營處理。按照雍正的話說就是:「隱然有虎豹在山之勢。」
虎視眈眈,磨刀霍霍,卻讓人毫無察覺,這是清朝皇帝在處理政治問題和民族關系上下的較為高明的一步棋,今天我們覺得八旗在入關之后作用微弱,也許正是皇帝想要的效果。
3
駐防八旗的直省駐防體系,都是位于各大省會城市。這部分八旗兵與京旗一樣,依賴朝廷的糧餉為生,以當兵披甲為唯一生活來源。在花花世界住了一兩百年,你指望這些人還能保持很高的戰斗力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這些八旗兵也并不全是廢物。
1853年,太平天國水陸兩棲號稱百萬大軍攻打南京。八旗駐防旗兵大體在四千人左右,包括家眷不超過三萬。
「滿城為故明內城,頗高固,滿洲婦女亦嫻槍箭,俱登城佐守。」
太平軍在攻打滿城的戰斗中損失慘重,城破之后,旗兵與太平軍展開巷戰,江寧將軍祥厚與都統、固山章京以下全部戰死,最后突出重圍的八旗兵僅八百人,滿城被太平軍屠城。
1864年,這支旗兵回防南京,僅剩400余人,有官26名,馬甲336名,步甲61名。
一鴉,駐防八旗對英軍的抵抗也是很激烈的。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2卷「駐防旗兵雖然不通兵法,可是絕不缺乏勇敢和銳氣,這些旗兵總共只有1500人,可是卻奮戰到最后一個人,如果侵略者到處都遭到這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
鎮江一戰,四川提督齊慎所率2700名綠營與英軍一觸即潰,只剩1700百名旗兵戰斗,副都統海齡戰敗后全家自盡,英軍記載:
他們在城墻被攀上,城門被推倒以后仍艱苦而勇敢的戰斗,既沒有投降也沒有逃跑,而是在原地陣亡,最后旗兵親手了結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左宗棠在新疆所依靠的兩大主力,一個是劉松山率領的湘軍,另一個就是金順率領的八旗軍。
這場大戰打完之后,讓左宗棠震驚的是,有一些新疆的八旗駐防點在被隔絕多年之后仍然堅守,始終未被攻破。
到清朝的最后十年,清廷也未放棄八旗兵。北洋六鎮,第一鎮既完全是旗人組成。
綜上所述,八旗兵的戰斗力跟清初肯定是無法相提并論的,但也并不是所有的都是廢物,而且清帝也從未放棄對八旗兵的整頓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