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記否,斬文丑誅閻良,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何等風光,今英雄遲暮,窮途末路,敗走麥城。不經讓人感嘆唏噓。
但是,回頭看來,正是劉備的制衡意識斷送了荊州和關羽;關羽敗走麥城某種意義上成就了人民心中的關羽。
在用人過程中,劉備始終注重權力尤其是兵權的制約與平衡。謀臣方面,一度與諸葛亮同時受重用的還有龐統和法正;劉備稱漢中王后,地位高于諸葛亮的還有許靖和麋竺。武將方面,對魏延的提拔未嘗不是對張飛的一種抑制;關羽、張飛、馬超同時提拔,未嘗不是一種制衡;劉封、孟達一同鎮守上庸,也未嘗不是一種互相制約。
回頭來看荊州的用人問題,或隱或顯地貫徹著上述原則。從信任程度而言,關羽是最佳人選,當年掛印封金離開曹營,還有誰比他更值得信任?從現實表現來看,關羽統率水陸步馬各軍的能力都是劉備集團中最強的,荊州水陸交匯、情況復雜,守將自然非關羽莫屬。
當然,關羽也有一些弱點,「剛而自矜」,「驕于士大夫」,不善于處理內外關系,因此,關羽也需要制衡。所以,麋芳和傅士仁出現了。作為麋竺的弟弟,也就是劉備的二舅子,麋芳自然深受信任;作為劉備的同鄉,傅士仁與劉備的關系也非同一般。麋芳鎮守江陵,傅士仁屯駐公安,即使關羽有點小差池,也不至于丟了荊州吧?
史學界有這樣一種觀點,認為劉備在戰役發動后沒有給關羽足夠的支持和援助的說法不成立——難道麋芳、傅士仁不是劉備的支持嗎?
可是,問題恰恰出在麋芳、傅士仁身上,正是他們給劉備的圈子觀念、制衡之術一記重重的耳光,拱手把荊州送給了孫權。
怎麼會這樣?怎麼與劉備有深厚親緣、地緣關系的心腹就輕易背叛了呢?
除了怪罪劉備,恐怕還要從關羽身上找原因。
當麋芳、傅士仁因為軍資供給不利而被關羽斥責「還當治之」時,他們的立場就已經開始動搖了:關羽打贏了,他們要被問罪;關羽打輸了,他們沒法向劉備交待。怎麼辦?只剩下投降這一條路了。關將軍,別怪我們不仁,首先是你不義。
關羽對待自己人如此,對待盟友也毫不客氣。對于孫權提親、助戰等請求,關羽不僅無情拒絕,而且言語傷人。相反,對于陸遜的奉承自托,關羽卻「意大安,無復所嫌」。如此看來,提親、請戰等動作,更有可能是孫權麻痹關羽的一種策略。
這種孤傲的個性最終使關羽走向了絕路。荊州丟失之后,關羽原本可以相對安全地撤往劉封、孟達駐守的上庸方向,但是關羽高昂的頭顱怎麼可能到劉封、孟達的屋檐底下呢?因此,他選擇了一條不歸路。
如此,正應了那句話:性格決定命運。
不過,個性終結了關羽的性命,卻成就了關羽的英名。如果沒有自視甚高、驕矜自大的關羽,也許就不會有彪炳史冊、義薄云天的關羽;如果沒有敗走麥城、死于非命的關羽,也許就不會有褒封不盡、廟祀無窮的關羽。
回望漫漫中華史,往往循規蹈矩者多,而旁逸斜出者少,而能被人們長久記住的卻往往是那些最初的異類和失敗的英雄。關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