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答了一些關于涿州水災的問題,里面有一個問題,是說為什麼不多在北方建一些水庫。
然后我就在回答里面說了一下,京津冀的水庫其實建的不少。
事實上,京津冀的水利設施,絕大多數都是一個時期修建的,也就是50——70年代這20多年間,其余的許多工程,真得都是修修補補的。
京津冀的水利格局,是在那場根治海河的運動中大建特建起來的。
這些工程包括但不限于,山區的水庫,平原的分洪道,以及各種引水渠之類的。
這些工程特別浩大,讓我現在想,我都難以想象當時怎麼組織起來的那麼多人。
事實上,如果你多去看看M選這五本書的話,就不難發現,在當時,還有不少其他的運動。
比如說赤腳醫生,再比如說掃盲,再比如說鄉下時不時地放電影。
如果你不了解這些歷史,大機率不太能理解為什麼六七十年代一個家庭能養五六個孩子。
五六十年代的許多歷史現如今仍舊有人在記賬,舉個例子,比如說北京的那些四合院,上海的那些老洋房,現如今不少都是大雜院模式。
為什麼這些好房子會變成這種模式,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這些房子的主人在跑路在被打倒之后,由當時的負責人分給了在京滬漂著的群體。
說分,但不是給產權的分,而是給居住權的分。
現如今即便想住,其實都還是需要支付租金的,但是租金很低罷了。
而在鄉下,地主家的房子,這一間那一間的,也被分給了村里的貧民。
但是由于鄉下人少,所以這麼分,其實是分到了產權。
雖然我對M沒什麼感覺,但是我能在了解歷史之后,理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懷念這個人。
因為他的的確確做了一些歷朝歷代都沒做到的事情。
比如說分房子,那是真分。
分地,那也是真分。
教育資源,是真給了。
醫療資源,也是真扶持了。
水利災害,那是真的做了相對的工程。
當然,受害者肯定是有的,比如地主,比如上山下鄉的知青,比如沒法遷徙的農民。
但是應該說,絕大部分人受益于這些事情。
理解了這些,就不難理解六七十年代為什麼可以養那麼多孩子。
因為對于當時的人來說,生活的成本真得不大。
房子不是自己花一輩子的心血蓋的。
教育也不是一大筆投資。
醫療更不是榨干最后一滴血的存在。
最重要的是,群眾普遍教育程度不高,也沒有必須過上哪種生活的想法。
低成本、低知識水平,必然會造就高生育率。
低成本、高知識水平,只能保證一個起碼的生育率。
而高成本、高知識水平,必然導致一個低生育率。
現如今就是這麼一個狀況,受制于成本的人,很難生育,而被知識水平拓寬了眼界的人,不想生育。
整個社會的財富沒有一個很好的分配。
無論是對演員開始查稅,還是對醫療系統開始反貪,之后或許還會對教師進行檢舉,畢竟公辦知名學校的老師,補課也有一大筆肥肉(全國最知名的那些學校,老師肯定也是魚肉),最后動刀子的,肯定是官僚系統。
整個社會的財富在哪些人手里,其實大家都知道,但是財富不流通,富人的錢流不下來,窮人還拼命地活著。
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有心思養孩子。
當年除了那些運動之外,也得考慮另外的運動,比如說,對演員、對教師、對醫生、對官僚的那場運動,至少給了群眾一種錯覺,我頭上沒人敢壓迫。
現如今呢?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