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貧窮的農村,不僅空巢老人晚景悲涼,兒女齊全的老人也大多悲慘等死。
家族的三奶奶,也就是我爺爺的第三個親弟弟的老婆。
結婚后生到第三個孩子才是兒子,按輩分我應該叫他「叔叔」。
三奶奶那一輩人重男輕女的思想還很重,年近五旬才得子,自然是關愛有加,一直到小學六年級,這個叔叔回家還要纏著三奶奶要奶吃。而三奶奶因為一直沒給他斷奶,所以居然還有奶水。
甚至到現在,我也無法明白,父母對子女的愛要有多深,才能到這樣的程度。
十五年之后,這個叔叔為人父母,在相距一公里的村北公路邊蓋了新房,但把父母留在了村里老房子。
我去探望兩位老人時,他們嘮嘮叨叨地跟我說起了兒媳婦的種種不是,還譴責兒子與兒媳沆瀣一氣忤逆自己。
我靜靜地聽著,什麼都沒有說,因為從小生活在農村,這樣的事情見得太多了。
在我的印象中,村里十個家庭,大概只有那麼一兩家能夠盡心地贍養老人。
聽過老人被成家立業的孩子占了正房趕到小耳房度過晚年的事情,見過老人兒女齊全卻無人贍養在外面撿垃圾為生的,也經歷過老人不堪忍受兒媳的謾罵喝農藥上吊自殺的,還見過獨居的老人死了近半個月蛆蟲都爬滿了才被兒女髮現的。
在那時,2000年以前的農村里,老無所養是常態,盡心盡孝反而是稀罕事兒。
這里的世界并不像很多作家筆下所描寫的那樣,除了淳樸便是善良。
後來慢慢理解了,對叔叔這一代人來說,當蓋房的時候把老人的積蓄一次性掏空之后,老人除了還能帶孩子和做家務,就再無用處了,如果兒媳婦找來自己父母帶孩子,公公婆婆對他們而言,純粹是累贅——所以他們選擇放棄父母,把省下來的錢,給自己孩子多買一袋奶粉、一個玩具。
有人可能會問村委會去哪兒了?那時候這樣的現象太普遍了,村長自己家的父母都不養,哪里管得了別人。
家族另外一個叔叔同樣是家里第三個孩子,和我同齡,從小一起長大,他上面有兩個姐姐。
大姐很能干嫁到隔壁鎮,女兒五歲的時候患上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了兩年就死了。她剛過世不到半年,大姐夫就另外娶了媳婦兒,和他們家斷絕了往來。
二姐智商有點低,上到小學五年級還分不清男女廁所,也算不出2+3等于幾,後來嫁了五公里開外一個家境不錯瘸子,受不得尊重天天被家暴,雖然只隔了五公里卻完全顧不了家。
他自己看起來不笨,但不愛上學,國中沒畢業去昆明打工,2000年左右被騙進了郊區的黑磚窯,幸好只在里面熬了一年多,黑磚窯被警方端了。
沒過幾年他爸死了,家里只有他和母親。開始他每年還回來一兩次,後來過年都不回來了。2014年我在蘇州,他從北京聯系我,還加我微信,問我要不要去北京發財,我拒絕了。春節回家才得知他跟村里人完全斷了聯系。我去看他媽媽時,給他打電話,他接了,跟他媽媽說了一會兒話,還說過完年回來看他媽。後來過完年我問我媽這個叔叔有沒有回來,我媽說沒有。
前年國慶再回家,他媽來找我,我再聯系他時,他換了電話,微信也把我刪了。
事后我問我媽:「小奶奶(指他媽)家的房子有30年了吧?」
我媽說:「不止了,至少50年,你XX叔叔(指他)爺爺那時就蓋的了。」
「小時候去他們家,他們家又有牛又有馬還養豬,家里壇壇罐罐東西又多,覺得他們家很擠。
我媽說:「怕啊,你小奶奶已經不上樓睡了,就在堂屋隔壁的小房子搭了個鋪。」
我又問:「那他們家房子這麼多年沒翻瓦,夏天會不會漏雨?」
我媽說:「現在村里有錢了,你小奶奶被定為五保戶,房子漏了村里出錢幫他修,每個月還給她300塊生活費。她只是一個人住著比較可憐,經濟上倒是好過呢。」
雖然還是有年輕人想在人生的道路上奔跑得輕松便拋棄老人,但幸好有時代變了,這樣的時候會有政府來兜底,讓這些被拋棄的老人還能留有幾分做人的尊嚴。
至少吧,比20年前我小時候那些沒人管孤獨死在家里的老人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