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墮落從乾隆中葉就已經開始了。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不是沒有考慮過整頓八旗的問題。但是八旗經過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五朝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盤根錯節的利益關系網絡,而且八旗旗主不是皇帝的子侄就是世襲罔替親王的子嗣,并不能輕易撼動。另外清王朝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一直在實行對八旗的包養政策——這些人只要吃祖先的老本就足以過日子,每年還能從戶部衙門領取大筆的救濟款。這個體制不打破那麼整頓八旗就無從談起!
由于于敏中、鈕祜祿·和珅二人相繼坐上了首席軍機大臣的位置帶壞了官場風氣,這導致皇帝的很多圣旨無法得到有效執行。官官相護的事情不只是在文官系統,軍中也是很普遍的。高宗沒那個魄力去打破祖先的「包養體制」,所以更沒辦法去進行大規模的整頓和改革。
所以所謂「嚴肅軍紀」就變成了一紙空文罷了。
到嘉慶三年清仁宗愛新覺羅·颙琰親政的時候,八旗就已經沒有什麼戰斗力了。此時還稍稍能夠頂點作用的只有綠營軍。仁宗皇帝對于國家的掌控能力及對群臣的駕馭能力遠遜其父,連皇族的腐化墮落都無法有效解決,還怎麼去整頓八旗軍紀?清室講究「敬天法祖,勤政愛民」,到他這一輩就更不可能去嘗試打破那個蛀蟲般的體制。
在道光朝,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碰上了張格爾叛亂和鴉片戰爭。這兩場戰爭一個是平叛一個是抵御外敵入侵,宣宗根本沒有時間也沒那個精力去整頓。而且道光朝百病叢生積重難返,宣宗連陋規都查不了還能去碰「祖宗家法」?除了駐防鎮江的八旗副都統海齡所部之外,有血性的八旗軍基本沒有。
個人覺得鎮江保衛戰是清軍八旗最后的驍勇絕唱……
咸豐朝時,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任用肅順做首席軍機大臣,大刀闊斧地要削減八旗錢糧以改變這一包養體制。雖然文宗皇帝和肅順的初衷是解決日益嚴峻的財政危機,但是這一舉措依然遭到了整個滿八旗的強烈抵制!不過到這個時候八旗已經不頂用了,連綠營都爛到了根子里。文宗平太平天國、打英法聯軍靠的除了蒙古科爾沁親王博爾濟吉特·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之外,就是曾國藩的湘軍以及李鴻章的淮軍。
咸豐十一年清文宗駕崩之后,慈禧、慈安兩宮太后把重點放在了洋務及打造新軍及近代化軍工業上。洋務運動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革新八旗的重要性。到這個時候湘淮軍已經成為了整個清王朝國防的中堅力量。八旗也只能淪為提籠架鳥的擺設……換句話說,自嘉慶朝開始,仁宗、宣宗、文宗都想過動八旗,但是都無法有效解決這一痼疾。
在同治、光緒兩朝,八旗就已經被徹底邊緣化了。雖然說光緒年間慈禧太后有在頤和園籌辦「水師內學堂」并招收了部分八旗子弟準備訓練以滿族為中心的海軍力量,但是那不過是一個幌子而已。此時的八旗已經無法具有開疆拓土沖殺四方的能力了。
總結一句就是拘泥于祖宗定制,結果導致八旗放任自流,尾大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