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的死意味著曾經堅不可摧的鐵三角崩塌,同時也帶走了所有人的希望。
偉人曾說過,「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蜀漢集團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
劉關張三兄弟是蜀漢集團核心中的核心,甚至可以說他們三個就可以代表整個蜀漢,只要他們三個還在,蜀漢可以承受任何失敗,所以你可以看到哪怕兩次丟徐州,潰汝南,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這些敗仗都不關鍵,只要劉關張三兄弟還在,蜀漢集團依然充滿了勃勃生機,依然是潛藏于深淵的蛟龍,只待風云際會。
但這次不一樣了,關羽死了!鐵三角崩塌了!死去的不僅僅是關羽一人,還有先主和張飛的靈魂!
所以關羽死后,那個曾經百折不撓屢戰屢敗的先主變得怒不可遏,再也聽不進孔明、子龍的忠言;
所以關羽死后,那個曾經發誓戒酒改過自新的張飛變得喜怒無常,出師未捷便死于小人之手。
荊州雖然很好,但不關鍵。只要關羽能活著回到蜀地,我相信先主還是那個虛心納諫的先主,張飛還是那個粗中有細的張飛,他們會認真考慮諸葛亮、趙云伐魏的意見。
有人問劉備失敗那麼多次都站起來了,卻在夷陵大敗后就中道崩阻了?因為沒有靈魂的人是活不久的。如果先主能一路勢如破竹攻入建業,把孫權陸遜千刀萬剮,把呂蒙挖墳鞭尸,胸中惡氣一出,說不定能再堅持幾年,但既然戰敗,失去了為兄弟報仇雪恨的希望,自然就命不久矣。
美好、正義、智勇雙全的大英雄因卑鄙小人的背刺而毀滅本來就令人難以接受,而更讓人難過的是后面所造成的一系列后果:
失去理智的劉備與張飛不僅沒能為他報仇,反而接連隕落,別人都是哀兵必勝,到蜀漢這里卻是哀上加哀;
因為關羽之死導致的一系列大敗,使得蜀漢自赤壁之戰以來積累的精兵猛將喪失大半,徹底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希望,以至后面的諸葛亮、姜維再怎麼天縱英才,再怎麼勤勞王事,始終回天乏術。
同時北方百姓也徹底失去了從曹魏農奴一樣的屯田制下解脫的希望,自魏至晉,上層貴族愈發奢靡腐化,下層百姓生不如死。倘若官員大多清廉的蜀漢能夠取得天下,百姓何至于此?
如果再看長遠一點,由于晉朝的腐敗無能,導致了五胡亂華衣冠南渡,漢人淪為胡人奴仆甚至犬羊,倘若是繼承了強漢尚武之風的蜀漢統一天下,或許就變成了漢家兒郎躍馬草原,重現封狼居胥的雄光?
而這一切的幻想都被終結了,終結的時間在哪?在建安二十四年的冬天。終結它的人是誰?是大魏第一異姓王——孫十萬。
由于以孫權為首的東吳集團的貪婪、短視、狠毒,不僅奪走了蜀漢的希望,也奪走了天下百姓的希望,更奪走了未來幾百年漢人的希望。至于讀者就更不用多說,任何一個三觀正常的人,都不可能不對孫權集團的行為感到憤怒。
蜀漢集團的隕滅本來就是人們在古典小說中最大的意難平,具體出來就是兩點:關羽走麥城與諸葛亮星落五丈原,是以到了蜀漢滅亡九百年后的宋朝,百姓還會「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到了蜀漢滅亡后一千八百年后今天,知乎上還有無數「給諸葛亮XXX,北伐能否成功」的問題,所以蘇東坡一反孟子「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定律,提出了「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即人們永遠都會記得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對于真正的好人,不管過多少年,多少代,人們永遠都希望他能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