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難做#
「正直、實誠、人品好的人」,是一種很神秘的存在。
ta們大部分反而不會得到這三個評價。
舉個例子——正直,往往意味著面對某些自己價值觀不認可的要求,堅決不予服從。譬如某人犯規了求放過,各種理由都擺出來了,不同意這些算可以接受的不執行的理由,這當然是正直。但是其執行的凈結果是啥呢?
多半是後來興起的「假公濟私」的流言,各種「看來是x總的狗」之類的評價。
堅持據實相告,如果不符合某些人不能接受其不為真的某些想象,會反過來被認定「不顧事實」,也就是「不實誠」。我相信有很多留學黨對此深有體會。中國人跟一些外國人說說新疆問題,一樣可以體會到。
「人品好」這個評價,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的行為對誰有利、對誰不利——不利的一方如果心智不成熟,常常會把結論認定為你人品不好。
人品好不好這事是非常復雜的,有時候僅僅根據一個人的行為去判斷ta的人品甚至是不可能的,舉個例子——潛伏在特務機關的地下黨員,表面上執行的是供職機關的事務,ta的人品是好還是不好?
簡單來說,在矛盾尖銳、關系錯綜復雜處,想要得到一個公認、無爭議的「正直、實誠、人品好」的評價,需要一個非常罕見的條件——評價者們心智上高度成熟,不會簡單的從一時一地的個人利益出發去扭曲道德原則。
而這個條件有多難達到?至今尚無一個社會真正達到過——連接近達到都沒有過。即使是精挑細選過的精英之士組成的組織內部,這也難以完美達到。
一旦你身處矛盾的中心,涉及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你能指望上「毀譽參半」都是很不錯的成就了——也許萬夫之中只有千夫發指,而人們記住的往往就是「千夫所指」。
所以這就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其實是倒果為因的。
不是有這三個評價的人都「混不好」,而是因為ta們一旦「混好了」,大機率會失去這三個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