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和郭嘉完全不同。
楊修更類似于神職人員,是毛拉;郭嘉只不過是單純的行政人員。
東漢是歷朝歷代里儒學宗教化味道最濃郁的帝國,在東漢,儒學無限接近于儒教,甚至發展到儒家經典凌駕于東漢法律法規之上,或者說儒家經典已經可以用來對漢律進行「司法解釋」了。
這已經無限接近宗教國家用教典指導生活了。
當然,眾所周知,東方內陸地區本質上是古代世俗化最高的地區,所以即使東漢已經最接近「政教合一」,但是和真正的「政教合一」相比依然有相當大的距離。
東漢在律法上是和秦朝以及西漢一脈相承,但是由于秦朝與西漢律法繁雜,而西漢從漢武帝開始又有意識「去專業化」,這就造成龐雜的法律條文與越來越去專業化的官員之間發生了矛盾。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西漢從漢武帝開始就從「成文法轉為判例法」
這個標準就是儒家經典,也就是所謂的「春秋決獄」,也就是按照儒家學說的精神髓來量刑。
這是不是無限接近宗教國家神職人員用宗教法典來裁決世俗犯罪?
至東漢末,東漢一共有律60篇,令300余篇,比900余卷。
事實上真正使用的是「比」,所謂的「比」就是判例。
而東漢中后期,儒家經典在法律地位是超過律法本身的,即使漢律明文規定的死罪,但是只要和儒家經典精神相背離,那麼修改的一定是律法。
換言之,誰能熟練的掌握儒家經典以及解釋儒家經典,那麼誰就掌握司法解釋權;所以這就直接催生了一個群體:
經學世家。
注意,東漢的世家和魏晉南北朝的世家最大的區別是,東漢的世家的重點是「經學」
東漢末年越是頂級的世家越是有自己獨家掌握的經學典籍。
比如汝南袁氏家族是世代研習《孟氏易》、弘農楊氏掌握《今文尚書》、潁川荀氏掌握《荀子》……即使河內司馬家這種三流經學世家好歹也是掌握了《漢書》,司馬懿他家祖上是軍人,但是後來靠背《漢書》,給皇帝當人肉《漢書》檢索器發跡,這也是沒有傳承的土豪家族的痛苦。
而且大家能很清晰看到,東漢經學世家都是從西漢末年普通儒生轉變而來。
這也進一步說明東漢時期「政教合一」的程度比西漢更嚴重。
所以才會有那麼多靠著專研儒家經典的儒生家族成了累世顯宦的高門,所以東漢才會有諺語「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
真不是東漢儒生更愛學習,而是有了獨家掌握的「一經」
那麼,是不是東漢時期門閥世家就徹底壟斷了嗎?
并沒有,因為東漢時期普通儒生一樣可以入仕,比如馬融、鄭玄這些當世大儒的學生一樣可以入仕。
《晉書·刑法志》載,東漢「叔孫宣、郭令卿、馬融、鄭玄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數十萬言。凡斷罪所當由用者,合二萬六千二百七十二條,七百七十三萬二千二百余言。」
當然,普通儒生入仕就不要想做到東漢高級文官了,就連曹操自己也說過,他當年最大的志向就是投軍然后以軍功封侯。
這也是因為曹操作為宦官之后,根本沒有家學傳承,所以他也沒資格做到高級文官。
當然,這種壟斷知識以及壟斷司法解釋權的行文,東漢皇帝是很不喜歡的,所以我們看到漢靈帝建的」鴻都門」大學與國子監打擂台。
「鴻都門」的顯學是什麼?是怎麼樣幫皇帝草擬圣旨(寫詩賦能力)。
所以,漢靈帝的老師蔡邕才會公開表示,詩詞歌賦都是小道、邪道;研習儒家典籍才是正道。
曹操父子與當時一眾寫詩寫賦寫得好的文人,在當時,那都是「邪道」,是「幸進小人」。
史書上說曹魏建立后,大臣們寫奏折都寫不好,國子監里的老師也教不好;并不是真的說曹魏上上下下都是文盲,當時曹魏可是有鐘繇這樣大書法家在的。
其實批評的就是曹魏建立后,朝廷里缺少一流的經學家,所以寫一篇符合經義的奏折都做不到,國子監里老師也不是碩儒,根本不知道教什麼。
而曹魏之所以缺少一流的經學世家出身的官員,這和曹操一貫提防和打壓經學世家有極大關系;這個就不展開了。
曹操殺楊修,絕不是因為楊修參與了曹丕與曹植奪嫡之爭,至少不是主要原因;更重要原因是曹操在臨死之前要用「殺雞儆猴」
要說參與奪嫡之爭,丁儀下的力氣更大,以至于曹丕一上台就把丁家滅族了,反而沒動楊修的家族;可在曹操活著的時候,曹操卻是非常信任甚至是喜愛丁儀兄弟的,絲毫沒有因為丁家兄弟下死力氣幫曹植奪嫡而遷怒于丁家兄弟。
丁儀兄弟的父親不但是曹操的老哥們兒,而且還是譙沛故人,要說信任,曹植肯定更信任從小玩到大,差點做自己姐夫的丁儀啊。
不得不說曹操選楊修來殺,選的真妙,楊修出自東漢一等一的經學世家弘農楊氏,他的父親是名滿天下的東漢末年「三公」楊彪,殺了他,絕對能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來說,楊修又是關西人,要知道在宋朝建立之前,關西與關東的地域矛盾才是古代主流矛盾。
董卓上台后關西經學世家普遍支持董卓以及王允殺掉董卓后重用關東人,這后面都隱藏著關西與關東的矛盾。
而曹操麾下的文臣,絕大多數都出自潁汝,都是關東人,曹操殺楊修,雖然震動很大,但實際上也并沒有真正損害潁汝經學世家的利益。
可謂是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了。
多說一句,由于曹魏代漢以及司馬氏代曹,使得儒學的神圣性(宗教性)一落千丈,到了南北朝時期儒學的神圣性完全崩潰,這個時候的世家就再也不以經學聞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