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生者必滅。
這只是一個簡單的規律,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終。特別是我們這個時代,一切都是快朽的,藝術是快朽,生活是快朽,一切都是那麼的匆忙。
想一想,你有多久沒接觸過吳亦凡的信息了?超級女聲好像就是遠古的事,犀利哥誰還記得?
互聯網的特色就是快朽,信息鋪天蓋地,一波接一波,不管是明星還是網紅,更新和淘汰的速度是很快的,特別是網紅,能活下兩年的都算是罕見了。
所以,你仔細觀察,但凡一個人稍微有點名氣(流量),就在拼命的撈錢,各種接廣告,商演,綜藝節目的。因為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還能火多久,索性趁現在火,就使勁撈,萬一明天撈不動了呢?
不是每一個明星都能成為藝術家的,成為藝術家需要時間的沉淀,這是一個非常巨大且艱辛的工程,好像這麼說也不合適,應該說是一個非常享受的過程,畢竟藝術家往往都是天賦秉異的人。
對于霍建華也是如此,當紅小生,總會過去,人上了年紀,總不能一直吃快餐吧,掙快錢人是很累的,一個年過四十的人,哪還有那麼多的精力去和十幾二十幾的小鮮肉競爭?那種步伐很難持續,畢竟消耗極大。
所以,過氣是正常的,這只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
流量的失去,是不是意味著一個人就要結束了?
恰好相反,我認為,才是一個人的開始;如果是結束,那也只是演員生涯的結束。
當一個明星,他「演員」的角色越弱,他自己就越真,他更會考慮舞台下的生活,舞台下的自己,這時候的他才會更加的務實,接地氣,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打磨作品,向著藝術家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