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澤作為劉邦的大舅子地位自然也要比普通人高一點,但是內政上不能代蕭何為相,領兵上值得一提的功績只有堅守下邑。要說史書有意抹殺他的功勞起碼應該拿出點可靠的證據,然而我在知乎見到的幾種說法都不太經得起推敲
個人比較懶,只隨便寫幾點吧
一、所謂定天下
陳平——出六奇計,定天下(五千戶)周昌——以御史大夫定諸侯(二千八百戶)許瘛——擊定諸侯(五百四十戶)夏侯嬰——常奉車,竟定天下(六千九百戶)
這只是一種可以張大其事的敘述方式,定天下諸侯的到底還是劉邦,米娜桑只是從/佐而已
二、
隊并不是兩支部隊的意思,更不是什麼漢軍第二部隊。
漢制軍下為部,設校尉,部下為曲,設軍侯,曲下為屯,設屯長,屯下為隊,設隊率,秩百石。所謂二隊將當即第二隊隊率或其他隊級干部,一個下級軍官。
另外還有騎隊率朱軫,二隊將陳涓(沒提屬呂澤),十隊將高邑,執盾隊史襄,隊卒周聚等
三、
丁復其人的記載十分混亂,幾乎每一句都要詳加考訂。
1、關于從起之地——
史記說他「以趙將從起鄴」,劉邦未曾渡河,在白馬擊破楊熊之后隨即西進曲遇、開封,入潁川,此時派遣部下渡河至鄴倏忽往還是毫無道理的。為婁煩將是在漢中時,與此無關
漢書則作「以越將從起薛」,諸將起薛者甚多,越將之名亦多見,如越將華無害、越戶將呂元、越連敖赤、越隊將搖母余。
漢書的記載明顯要比史記更加合理
2、關于龍且
史記說「殺龍且彭城」。龍且戰死濰水之事史傳甚明,無可置疑。題主釋殺為戰勝,實在沒有見過這種說法,不敢茍同。
漢書改殺為破曰「破龍且彭城」,應該是認為此戰非高密事。
而漢軍攻彭城只有兩次,一在龍且死后為灌嬰所陷,另一次則為彭城之戰,恰好此戰之前龍且曾在定陶阻擊漢軍。可能班固的意思是龍且敗后退保彭城,復為漢所敗。
3、破羽軍葉
葉縣在南陽,項羽只去過一次,且是在龍且敗亡之前。益證班固以為丁復破龍且事在彭城之戰時
史記作「破羽軍」、漢書作「破項籍」,然而此戰「漢王堅壁不與戰」,史書常有以主帥代指其軍者,可能這是指某一場戰斗的勝利,如滎陽之戰時灌嬰破楚騎。
4、封戶
作為無傳之將居然有七千八百戶之多,排位也只有十七名。而且史書還特別強調他是「忠臣」,似乎也不應該有什麼嚴重的政治問題。
即使說現在看到的排名已非高祖之舊,但就其功績(參考封戶)、事跡而言遠比幾乎無事可載的傅寬、周緤等為多,然而司馬遷、班固居然都不為其列傳,實在難以索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