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問題下又有不靠譜答主瞎扯什麼「八旗的鐵桿莊稼和超乎尋常的升遷」。忍不住寫個答案。
1、從乾隆朝開始,八旗的最大困境逐漸不是武備廢馳,而是生計艱難。
因承平累久、生齒日繁,清朝中期開始,八旗人口也和此時大清國的總人口一樣迅速膨脹,而兵額擴編速度與俸祿待遇提高標準卻遠遠沒跟上,導致八旗丁口中出現越來越多補不上缺、吃不著皇糧關不著餉的閑散旗丁。很多閑散旗丁只能在內廷和旗務官府機構下常年當蘇拉(雜務幫傭)。
蘇拉的俸祿收入比旗丁馬甲還要低,看清朝留下來一些內務府和內廷的資料,大部分蘇拉一個月只能領1~1.5兩銀子的俸。
現在一容易晚清京城八旗弟子的墮落德行,就說「提籠架鳥」。而實際上,當時已經有更多閑散旗人,生活窘困到連提籠架鳥的閑心和財力都沒有了。
這些人即沒有「鐵桿莊稼「,也沒有」超乎尋常的升遷」機會。他們也不可能有能力去鍛煉武功,只能是湊合活著。
2、清代中后期的帝王,對八旗現狀的了解程度很不一樣。
乾隆、嘉慶和道光,是非常清楚地認識到八旗武備廢馳、旗丁人口膨脹帶來的生計艱難問題。所以在乾、嘉統治時期,清朝也采取特別多的措施,首先先解決八旗生計。比如說讓大量的漢軍出旗為綠營,適當增加八旗兵員名額,把多出來的缺讓給旗丁(多說一句,綠營的兵員安排,其實和八旗類似,也是世代相傳、爹死兒子補缺的制度)。
在嘉慶年間,嘉慶還多次下旨,整肅北京城的娛樂行業,嚴禁戲班子進北城的茶館唱戲,限制旗人出城到前門外大柵欄戲園子看戲,不許旗人學唱戲等等,其目的顯然都是題主說的防止八旗兵墮落的用意。
從咸豐開始,情況就變了。咸豐1831年7月生人,1850年2月登基,即位時不足19周歲,政治素養和生活經歷嚴重不足,對八旗武備和生計問題沒有清楚認識。在隨后的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當長江流域和蘇杭地區的南京、杭州等地滿城旗兵參戰,清朝還多次從北京、西安等地調撥旗兵南下作戰。咸豐在這一時期的各種旨意中,曾頑固堅持認為八旗是勁旅,對塞尚阿、僧格林沁等滿蒙將領與他們指揮的滿洲、蒙古旗軍抱有嚴重不切實際的幻想。
咸豐之后的同治、光緒和宣統都是沖齡踐祚、心智發育都沒結束,朝政把持在太后和攝政大臣手中,指望不上這三個孩童天子能有啥作為。
不過這一時期,掌握政權的滿洲貴族,也有過多次嘗試。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后,清政府不僅和英法達成借師助剿的合作,同時也展開對軍事體制和武器裝備的合作。
當時清朝統治者,對英法聯軍的大沽口登陸戰和八里橋之戰印象深刻,覺得洋槍洋炮實在厲害,所以從1861年開始,一邊購買英法武器,一邊從京城選派八旗兵丁赴天津,接受英國陸軍教官教習,另外還一批旗兵備選派到北方恰克圖,接受俄國教官教習。
這是近代晚清中國,清朝滿洲統治者第一次通過吸收西方軍事來試圖改造八旗戰斗力的嘗試。神機營也就是在隨后成立。
事后,清朝方面對英國慷慨出售武器和提供教官的行為比較滿意,但俄國人比較奸滑,沒信譽,從此清朝不再與俄國展開任何軍事學習活動。
太平天國被平定后,八旗生計問題也得到一定緩解。因為在戰爭中,八旗男丁損耗也很多,南京、杭州等地滿城被太平軍攻破,駐防旗人全部死難貨損失嚴重;西安等地旗丁被調往南方作戰中也是死傷慘重。
各地滿城旗人在戰爭中的大量死傷,由此空出來很多兵缺。
所以在太平天國被平定后的10~20年,駐防滿城旗丁人員調撥頻頻,從人口多的滿城向人口少的滿城調撥旗丁,居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八旗生計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