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說起來是非常復雜的,畢竟兩國的背景體系相差太多。
刨除個人的思想與品德,我個人則認為最大的影響就是兩國的主政體系所造成的。
魏國的核心是世家,又因為九品中正制的刻意討好,使得世家的影響力在國內異常的大。世家最可怕的就是手里有人,有人就有錢,有錢就有糧,有糧就有兵。所以任何一個世家所能掌控的私兵,都是很難讓人想象的。司馬家也同樣如此。而世家所帶來的弊端,簡單說就是自私,他們腦子里很少有忠心為國的想法,更多的是家族利益:跟你干有什麼好處,我應該怎樣爬到更高的位置,然后將家族的更多人員安排進核心領導班子,從而更加具有影響力等等。而核心領導之間的交流與站隊,也是以世家為團體的。所以如果有幾個人相互看的對眼,那可能就是幾個龐大的世家進行的聯合,其勢頭都相當的大,簡單來說就是造反變得相對來說很容易,幾個世家的聯合,加上一些世家的中立,就擁有顛覆皇權的可能性。
這麼再回頭看司馬懿以及司馬家就很明白了,自己家族利益至上,為了家族利益一頓向上爬,直到擁有了足以影響整個魏國的地步,自然而然的就擁有了自己做主的想法。而除掉曹爽之后,最后最具有影響力的曹家也完蛋了,國內影響力無人能當,順勢當皇帝也同樣就是順勢而已。只不過一個大問題就是一直沒有能真正拿的出手的輝煌戰績讓這種勢頭達到頂點,讓司馬家一直很苦惱。直到司馬昭滅蜀成功,戰績卓著,一切阻礙都推開了,就順勢奪位稱帝。
蜀國則是另一個形勢。一方面天下十分,蜀占其一,這麼大點的地方還一直外患不斷,沒有什麼心思搞哪些有的沒的。而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諸葛亮。
首先是世家問題,漢末世家當道,一個個腐朽臃腫又深入膏肓,更可怕的是天下好像也習慣了這種生活,所以很少有高位者真正的去打壓世家。
曹操在位時也是拉攏一批打一批。而諸葛亮當政之時,就是一心將世家的利益給一點點剝奪下來,再劉備剛剛掌控成都之時,兩人就趁著世家尚在搖擺期的時候,以雷霆之勢搞的七七八八。因此在蜀漢的政治內部,最多也就利益相關的分個東州派荊州派之類的,沒有能徹底顛覆皇權的可能。再加上諸葛亮以身作則,居中平衡等方式,各個派系也能在大方向上團結在諸葛亮的身邊,為蜀國的發展做貢獻。而諸葛亮自己,那就是沒有半點要造反的心思,而如果心里陰暗點的說,他也造不了反。蜀漢的理過之本是漢,是劉氏皇權,大義在此不可動搖,這是蜀漢的根基,不是其他人能動搖的,至少是短時間內無法動搖的。而諸葛亮,不向政治核心團體安插家族相關的人,唯才是舉,堅持打壓世家,讓皇權安穩,自己死后還將軍政兩方的權利分別托付給不同的人,為蜀漢強續國祚,真的是操碎了心。
插個題外話,之前我說了蜀漢的立國之本劉氏皇權,所以對于白帝城托孤我一直反對的說法就是劉備試探諸葛亮這個說法。因為立國之本在此,劉備不笨,諸葛亮不傻,都明白這個道理,不可能拿【君可自取】這個說法進行試探,因為根本沒意義。我更傾向于是劉備臨死前的放權,那段話也不是說給諸葛亮聽的,是說給其他在場的人聽的,意思就是「你們聽到了,就算我死之后,諸葛亮把我兒子罷黜了,那也是我的意思,所以以后諸葛亮的決策,你們聽就行了。」這是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君臣之間的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