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徹底明白了,康熙到底是怎麼想的。
康熙的兒子有二十四個,其中有九個參與了皇位的爭奪。
他們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廢太子)、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後來的雍正)、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最早爭奪皇位的,其實并沒有那麼多皇子參與,只是大阿哥胤禔和太子胤礽之間的角逐。
胤礽排名老二,怎麼會當上太子的呢?
因為胤礽是皇后赫舍里氏生的,按血統排序,他才算是嫡長子。
而大阿哥胤褆,雖然投胎排了個第一名,但他并不是皇后親生的,而是惠妃庶出的,所以康熙從一開始就根本沒有重視過他。
康熙與皇后是自幼就認識,兩小無猜長大的,他倆感情很好,當年皇后生孩子時難產而死,但還是把胤礽生下來了。
康熙很心疼,他把對皇后的愛都寄托在這個克死了母親的孩子身上。
所以在胤礽兩歲的時候,康熙效法漢人王朝的傳統,立胤礽為太子。
沒想到,這就遭到了大臣們群起反對:
「咱大清立國以來,祖制就沒有過早立太子之說。阿哥未成年就立為太子,這對其他皇子不公平。」
大臣們搬出的這條祖制,是說太子不一定立嫡,所有皇子都有機會,這樣才是公平競爭,皇子們就能積極表現自己,讓后世不出現昏君。
但康熙不同意:「我就偏要立胤礽為太子,你們都別叨逼叨了。」
康熙對胤礽非常溺愛的,他是一個很寵孩子的爸爸。
胤礽四歲時曾感染上天花,嚇得康熙終日惶惶,不僅親自為兒子端湯送藥,更是天天前往太廟禱告,募集天下名醫為太子治病。
他挑選最好的老師給太子上課,日理萬機的他,也經常抽出時間來教胤礽讀書認字,學做人道理。
經過康熙多年嘔心瀝血的照顧,太子長大成人后果然儀表翩翩,博學多才,滿朝文武官員都認可他。
只不過,隨著日子的推移,很多事情都在改變,因為其他的阿哥們也都長大了。
康熙是一個父親,看著孩子們內心感嘆:「你們都是朕的兒子啊,手心手背都是肉,朕都一視同仁。」
除了太子,康熙也一直好好培養其他兒子們,給他們鍛煉的機會。
只要干得好,康熙給他們有的封王,有的封為貝勒。
身為太子的胤礽,從小就習慣了父皇的寵溺,對于父皇將這種愛意分給了其他兄弟的行為,感到了嫉妒。
他開始急躁冒進,有了非分之想,認為自己是太子,所有一切都是應得的,是理所當然的。
于是胤礽成年之后,性情大變,養成了暴戾的性格,做事無法無天,高傲自大。
大臣們都搖頭:「太子爺太剛愎自用了,動不動就要殺下人和奴才,不把奴才們當人。」
胤礽不光喜歡虐殺自己的奴仆,對很多親王和大臣都不屑一顧,有次發怒,還動手鞭撻過郡王和貝勒。
這惹得康熙很不高興:「誰教你這麼殘忍的?朕的大清還能交給你嗎?」
這是康熙第一次公開訓斥太子,這就引起其他阿哥們虎視眈眈。
只要太子一出錯,那就意味著他們的機會就來了。
其中就要數大阿哥胤褆最不服氣。
大阿哥一樣喜歡發牢騷:「憑什麼胤礽就因為是皇后生的,便可以當太子?我身為大阿哥,在皇阿瑪面前努力表現了這麼多年,卻沒有做皇帝的機會,命運就這麼不公平嗎?」
事實上,大阿哥胤褆從小便出類拔萃,堪稱文武全才,文能辦理政務井井有條,武能上戰場打仗手撕敵人,不滿二十歲就代父出征,一點都不是紈绔子弟。
對比康熙其他二十多個兒子,大阿哥也是最有實力和太子競爭的。
因為兩個人的背后,都有朝廷勢力的支持。
大阿哥胤禔的舅舅是納蘭明珠,官拜武英殿大學士,議政內大臣,正一品大員。
太子胤礽的叔姥爺是索額圖,官拜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也是正一品大員。
「大阿哥黨」和「太子黨」水火不容,兩派人經常明爭暗斗。
明珠想幫助大阿哥上位,在朝廷里面黨營私、排斥異己,他利用職權打壓了太子一派的人,給太子黨的官員穿小鞋,或者將他們貶去做地方小官。
明珠這麼做,引得康熙很不爽,把他叫來罵了一頓:「明珠,你最近手是不是伸得有點長了?」
面對康熙的敲打,明珠表面唯唯諾諾,背后卻并沒有收斂跡象,繼續卷入到儲君的斗爭中。
康熙大怒:「朕的話你沒聽清楚嗎?」
于是他進而罷黜納蘭明珠內閣大學士之職,讓這個名震天下權臣一朝歸零。
明珠失了勢,等于大阿哥沒了靠山,在朝中沒了黨派支持,他只能夾起尾巴做人,等待機會。
很快,大阿哥的機會就來了。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率兵御駕親征噶爾丹,大阿哥胤禔隨軍出戰,而太子胤礽則受命留守監國。
太子自小被寵愛著,并沒有想到應該怎樣好好維護自己與父親的關系。
在西北戰場上指揮打仗的康熙,很掛念在家里的太子,就算戰事吃緊,他都不忘寫信派八百里加急文書和兒子聊天。
「乖兒子,朕今天打退了一股敵人,哈哈!」
「哇哦,今天的西北煎餅很好吃啊!」
「媽呀,朕今天坐馬車暈車了!」
幾乎很多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跟這個寶貝兒子嘮叨一番。
大阿哥在一邊看著,表情像吃了狗屎一樣:「皇阿瑪,你怎麼天天都給太子寫信啊?」
康熙露出慈祥父親的微笑:「太子一個人在家監國,朕不是怕他掛念嘛。」
大阿哥很嫉妒,但那有什麼辦法呢?父皇在乎的人是太子。
然而,太子卻一封信也沒給回過來。
這種感覺就像舔狗給女神發消息,舔狗打了一堆字,女神一句沒回,要不就是「嗯嗯」,這任誰都來氣。
但康熙明明不是舔狗,我是你爹啊!
這事弄得康熙大發脾氣,下了正式的圣旨嚴詞訓斥太子:
「你監國太子有這麼忙嗎?一封信也不給朕回復,你爹在外打仗,刀光劍影,你一點都不關心你爹嗎?」
太子被嚇怕了,他顫顫巍巍地問內閣首輔索額圖:「皇阿瑪這是怎麼了?」
太子著實沒有注意到自己老爹的感受,他生性麻木涼薄,自小就在有人哄有人寵溺的環境下長大,認為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的。
其他皇子見康熙震怒了,知道機會來了,于是打太子小報告的密信一封接著一封送到康熙的大營里。
這些舉報信里,有不少是說太子勾結索額圖,圖謀不軌。
原來,索額圖等眾多大臣趁皇帝外出御駕親征時,整天在太子身邊阿諛逢迎,使得太子飄飄然了,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太子在紫禁城金鑾殿上監國,在眾大臣面前趾高氣揚,他眼巴巴盯著身后的龍椅,卻不敢坐上去。
他無比渴望著這個帝位,他的御服都用黃色,暗地里悄悄穿上龍袍,一切儀制幾與皇帝相似。
索額圖明白太子的心思,為了讓太子早坐龍廷,他組織了一堆黨羽官員,日夜在密謀。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看著這一封封舉報信,康熙氣得嘴唇在發抖:「反了,反了,這個不成器的兒子,養條狗都好過養他!」
大阿哥趁機火上澆油:「太子早就想取代皇阿瑪的位置了,這次出巡正好給了他機會。」
西北戰事稍微不緊張了,康熙御駕回京,開始找太子算賬。
他處死了太子黨的近臣隨從,讓胤礽好好感受一下皇帝的雷霆之怒:
「我叫你不回復信息,叫你圖謀你爹的皇位!」
太子嚇得跪在地上。
康熙又大罵:「還有你,索額圖,你是本朝第一罪人!」
因為太子黨的領袖就是位高權重的索額圖,康熙決定要好好打擊這股氣焰。
他勒令索額圖提前退休,又扣了個把持朝政、意圖謀反的帽子,將他送交宗人府審查。
不久后,一代權臣索額圖活活餓死在囚牢之中。他是繼明珠后,又一個因奪嫡被扳倒的重臣,太子從此失去了在朝廷里的最大勢力。
康熙對太子很是失望,這個兒子在自小被精心栽培,如今卻長歪了,他只得獨自嘆息。
為了打擊太子的勢力,康熙還將其他皇子的地位提升,給他們都封了爵,很多阿哥不是被封王,就是被封為貝勒,太子實力大受削減。
大阿哥被封為直郡王,他離皇位近了一步。
然而,面對皇帝老爹的敲打,太子不光沒有改正,依然故我,這終于導致了他跌下神壇。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帶著八位皇子巡視塞外,太子和大阿哥都在內。
其中的十八阿哥年齡最小,僅僅七歲,在旅途中對大漠的氣候水土不服,出現了發燒嘔吐的現象,看似有生命危險。
康熙很疼愛這個小兒子,決定停止這次行圍,帶領大隊人馬返回京城。
康熙每天都衣不解帶地照料著小兒子,為了避免十八阿哥旅途顛簸,康熙特意命令隨行隊伍緩緩而行,讓他躺著的馬車舒服點。
盡管如此小心翼翼,十八阿哥的病情還是再度惡化,御醫們都束手無策。
康熙心急如焚,叫來太子:「你來處理御駕隊伍的事務,朕要專心照顧十八阿哥。」
太子臉色不耐煩地回了一句:「知道了。」
太子這副態度激怒了康熙:「你弟弟病重,你做大哥的一點都不關心嗎?」
康熙失望至極:「你立刻給朕滾。」
太子挨罵之后,如同杯弓蛇影,心里驚慌失措。
他每天都派出親信去偵查康熙的日常起居,他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作死的邊緣來回試探。
夜里,他偷偷跑到康熙營帳前,扒開幃幄的縫隙,鬼鬼祟祟地窺視里面的動靜。
他這個舉動可能是想來看看老爹今天心情怎樣,忐忑不安,不知道該不該進去認個錯。
但這一幕被大阿哥發現了,大阿哥馬上打起了小報告:「太子昨晚深夜窺視皇阿瑪的營帳,可能要弒逆。」
在大阿哥的添油加醋之下,康熙認定太子這是圖謀不軌,要弒父殺君,然后他就可以登基。
讓康熙更加心煩意亂的是,趕回京的旅途中,十八阿哥還是沒能挺過來,病亡了。
康熙懷著對死去的小兒子悲痛之情,他的情緒爆發了,召集了諸皇子大臣,狠狠訓斥著太子:
「你這幾日來在朕的帳幄周圍來回蹦跶是想干嘛呢?你是想謀害朕啊?」
胤礽嚇壞了,跪在地上辯解:
「皇阿瑪說我萬般不是,我都認了,但要說我謀逆行刺,我絕對不敢有此心啊。」
康熙怒火攻心:「朕的江山社稷,怎麼可能交付給你這種狼心狗肺之徒。」
康熙捶胸頓足,叫來近侍準備筆墨紙硯,寫了一道詔書。
胤礽本來是投了個好胎,一出生就被封為太子,到如今已是第三十四個年頭,沒想到自己給自己作死了。
回到北京后,紫禁城金鑾殿上,宣旨太監當眾宣讀了詔書:
「太子胤礽居心叵測,覬覦帝位,意圖不軌,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實難繼任大統,即時廢除太子之位。」
太子被廢,朝野震驚,群臣無不愕然。
康熙一言不發,癱坐在龍椅上,臉色沉重,表情復雜。
聽到太子被廢的消息,最高興的莫過于大阿哥胤禔了,他等這一天等得太久了。
如今這塊絆腳石終于被扳倒了,而皇子之中就數他最有資歷,也最有實力,那就意味著他可以上位了。
康熙命令他負責看管被廢的太子,這可把大阿哥樂壞了,他興奮地給皇帝進言:
「如果要誅殺胤礽,不用皇阿瑪親自動手,只要一聲令下,我這就去宰了他!」
康熙差點氣得吐血,他只是想懲罰一下太子,現在你卻落井下石,還想要把太子殺了?這簡直是毫無人性。
「你們是親兄弟啊,為了爭奪皇位,居然要自己兄弟去死,天下間還有你這等冷血之人嗎?」
大阿哥傻眼了,原來他判斷錯誤了。
康熙憤怒地說:「你太讓我心寒了,就算廢了胤礽,我也不可能立你為太子!」
太子胤礽剛剛被廢,兒子們一個個就像斗雞一樣,在那里蠢蠢欲動,這無疑又給了康熙沉重的精神打擊。
他想起唐朝的玄武門之變,想到李世民兄弟自相殘殺的可怕結局,康熙便痛不欲生,整個人像是被一盆冰冷的雪水澆過一樣。
太子和大阿哥斗得兩敗俱傷,這就給了其他兄弟機會。
那麼康熙的其他兒子還有誰可以選擇呢?
三阿哥胤祉,是個書生學究,他聚集了社會上的一些名家合力編書,他傻傻地以為可以因此討得皇帝的歡心。
他的門人曾經四處活動,聯絡黨羽,但康熙并不喜歡他,更不可能將皇位傳給他。
四阿哥胤禛,平日誠實孝順,吃齋念佛,以標榜自己對皇位沒有覬覦之心,但他又是康熙兒子里心機最重的一個,人稱「冷面王」。
他行事低調,很沉得住氣,沒有人知道他在暗地里結交死黨,積蓄力量。
八阿哥胤禩,天資聰穎,待人寬和,大臣們都稱他為「八賢王」,簇擁在他身邊的官員一大堆,連很多皇子都攀附于他。
相比四阿哥胤禛,老八的集團太過于出風頭了。
九阿哥胤禟,自幼愛好讀書,喜歡發明,曾親手設計戰車式樣,十分熱愛外國文化和西學,曾自學外語。
但他是個不懂人情世故的愣頭青,康熙并沒有青睞他,他只能轉而支持八阿哥。
十阿哥胤?,生母是個貴妃,但他行事魯莽,頭腦簡單,經常被康熙訓斥,看奪嫡無望,也只能加入八阿哥一黨。
十三阿哥胤祥,年少的時候,深得康熙的歡心,康熙亦曾派他去泰山代父祭天,當時許多人認為十三阿哥的前途不可限量。
但廢太子一事,胤祥替太子求情,遭受了牽連,被廢了爵位,在這段時間他得了一種叫作「鶴膝風」的病,因而退出了奪嫡,轉而支持四阿哥。
十四阿哥胤禵,他與四阿哥胤禛乃同一個皇妃生的親兄弟,但他們的感情并不好,他吃里扒外,加入了八爺黨。
但胤禵是康熙兒子之中能力最出色的一個,能征善戰,掛帥出征,屢屢得勝還朝,他的功績可以說是眾兄弟都做不到的。
九個皇子各有所長,但他們也都或多或少犯了些錯事,受到康熙批評。
他們為了上位,劃分了各自的陣營,形成了大爺黨、太子黨、四爺黨、八爺黨等多個派系。
奪嫡之爭開始浮出水面,并且愈演愈烈。皇子們都使出渾身解數,滿朝文武都開始選邊站隊。
康熙不禁感覺到,在這個爾虞我詐的朝堂之上,竟然只有自己是孤獨一人。
大阿哥已經被康熙點名說不會傳位給他了,眼看自己奪儲無望,他耍起了心機,向康熙舉薦了八阿哥胤禩。
他說:「有個叫張明德的術士,算命很準的,他預言八阿哥胤禩日后必定能繼承大統。」
康熙聽了這話,不太舒服,但不置可否。
這是大阿哥有意挖的坑,他知道老爹最討厭阿哥們找風水先生算自己能不能當皇帝,結黨互相舉薦更是大忌。
康熙不太相信自己這些兒子們,那就看看大臣們有沒有什麼好建議吧。
他讓大臣們推舉皇儲之人,但讓他大跌眼鏡的是,大臣們都支持八阿哥胤禩。
康熙不高興,叫來大學士李光地:「朕也老了,這些龜兒子們一天天不省心,依愛卿看,朕百年之后,傳位給誰好呢?」
李光地實在不敢多說,搞不好把哪個皇子得罪了,自己將來怎樣死的都不知道,于是他很圓滑地說:「這是帝皇家事,一切由皇上定奪。」
康熙不讓他這樣兩邊討好,非讓他說出來不可。
他支支吾吾,只好說:「眼下這些皇子們,就數八王最賢」。
李光地這樣說,可是害死老八了。
其實八阿哥胤禩為人踏實能干,品行端正,內外關系確實都處理得不錯。
但與朝廷大臣們關系太好并非好事,皇帝之所以要廢黜太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太子對皇位覬覦之心太重。
而此時滿朝文武都支持老八,那豈不是比太子胤礽還要有威脅?
康熙一向反感和警惕手下人拉幫結派,從此八阿哥就成了康熙主要打擊的對象了。
故而在廢太子僅一個月后,八阿哥胤禩也被革去貝勒爵位,降為閑散宗室。
為了教育皇子們別再爭權奪利,康熙干脆將所有皇子都叫到他跟前。
他專門將大阿哥胤禔、八阿哥胤禩揪了出來,作為反面的教材。
康熙當著眾多皇子們訓斥道:「你們都看看啊,老大、老八這兩個家伙,整天就會鉆營,現在朕宣布,他倆這輩子都沒有繼任大統的資格了,不光如此,朕還要重罰他倆。」
康熙本想殺雞儆猴,震懾其他蠢蠢欲動的兒子,但沒想到有兩個傻兒子毫無政治覺悟,居然跳出來求情。
九阿哥胤禟、十四阿哥胤禵跪下來說:「八阿哥是絕對沒有異心的,我們愿意以性命擔保」。
「我去你的!」
康熙噴出了一口老血,剛剛不是才訓斥了皇子之間不要結黨嗎,你們這不是把老爹的話當耳邊風?
康熙氣得怒火攻心,當場就想拔出劍來把他們宰了,幸虧大臣們勸解方止。
但皇子之中,有一個人很鎮定,就是四阿哥胤禛。
雖然老四也覬覦皇位,很想當皇帝,但是,他懂得隱忍,收斂起鋒芒做人。
十三阿哥與他是一伙的,朝會散去后,他過來問胤禛:
「四哥,朝會上你咋不上去求情啊?」
老四說:「十三弟,你沒看見皇阿瑪發多大的火嗎?咱要懂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等台上的人斗得你死我活,時機來了,咱才出手。」
不得不說,老四是一個聰明人,他深刻懂得人性,能洞察一切,為人又很低調,很會掩飾自己的野心。
老四在康熙面前總是一副很誠懇的樣子,跟各個阿哥都很友好,盡管其他阿哥陷害他,找他麻煩,他都默默接受,不去爭,不去搶。
康熙曾經當眾贊許:「老四與世無爭,光明正大,很孝順,這麼多皇子,就數他最讓朕舒心了。
」
人們并未察覺出,老四其實就是一頭蟄居著的伏虎,竭盡全力掩飾自己,磨去了棱角,等待時機發出致命一擊。
只有十四阿哥胤禵心里最清楚這一點,因為他和老四是同一個貴妃生的,最了解老四的性格了。
為了爭奪皇位,他已經和老四水火不容,早就翻了臉。
十四阿哥在背后跟其他皇子說道:「你們都別被老四的外表騙了,別看他老老實實的,他其實是一個老陰人,心狠手辣著呢,他將來要是做了皇帝,你們都得死。」
皇子們將信將疑,可能十四阿哥說得對吧,不叫的狗才是最會咬人的。
兒子們的明爭暗斗,讓康熙精疲力竭,他一時半會兒也沒心神去收拾這群癟犢子。
他總會回想起被廢黜的太子,于是便派太監去打探胤礽的近況。
太監回來報告說:「廢太子病了,經常一語不發,行為瘋癲,好像被鬼附身了。」
康熙回想起來,胤礽被廢當天,天色忽暗,大風旋繞駕前,看來老天也不同意他廢掉太子啊!
他還屢次夢見已故的皇后赫舍里氏和祖母孝莊太后。
在夢中,這兩位對康熙最重要的親人都說:「胤礽被廢很不應該啊,這是冤案,望皇上收回成命。」
康熙也感覺到,太子已經立了幾十年了,此時被廢實在可惜。
胤礽碰了壁,也認錯了,這讓康熙心軟下來。
他在想:「縱使廢太子是個爛蘋果,都遠比狼子野心的大阿哥、八阿哥這種更爛的蘋果要好多了。」
但怎麼說呢,廢太子的詔書是自己下的,君無戲言,這著實難堪啊。
三阿哥胤祉看出了康熙的心思,也想趁著這個機會徹底扳倒大阿哥。
他向康熙告密:「皇阿瑪,大阿哥曾經去找蒙古喇嘛,搞木偶詛咒的厭勝術,來害廢太子!
大阿哥迷信喇嘛,為了謀奪儲君之位,便用木偶扎針之術以擾亂太子胤礽的心神,這就是太子性情大變的原因。」
「啊?有這回事?」
康熙想起當初廢太子的時候,大阿哥甚至說出要替父殺子的話,這就不奇怪了,原來是這兔崽子的陰謀。
胤祉附和道:「是啊,現在水落石出了,就是大阿哥在搗鬼。」
康熙一怒之下,下旨革除大阿哥一切爵位,終身圈禁在一個府邸里不能外出。
大阿哥徹底沒了機會,也就從此下線了,遠離了奪嫡大戲。
盡管三阿哥胤祉舉報有功,但這種打小報告的作風,事后也遭康熙訓斥,命他去編撰《律歷淵源》。
此后,三阿哥胤祉轉行去做學問,再也沒有參與皇位爭斗,又一個皇子出局了。
康熙心里安慰自己,太子是被陷害的,他想借著大阿哥陰謀搞詛咒的事件就坡下驢,把太子接回來。
于是,僅僅半年后,他又將坐冷板凳的胤礽重新立為太子。
胤礽二次上位,喜極而泣。
但這回他也學聰明了,對于這種將太子說廢就廢、說立就立的老爹,根本不值得再信任,身為太子,他若想順利繼承皇位,還得培植自己的勢力。
于是,胤礽開始秘密結黨,他找到以前索額圖的余黨,組成了新的班底。
新的太子黨里,包含九門提督托合齊、刑部尚書齊世武、兵部尚書耿額、都統鄂繕,還有大內的太監,一系列朝廷重臣。
好家伙,太子已經把皇帝身邊的人都收買了。
九門提督托合齊,掌握著京城的衛戍布防,是肩負首都安全最重要的一個人。
連六部尚書的高官,都拜入太子門下,這還得了?他們要是密謀著找個機會搞政變,像唐朝李世民逼李淵退位一樣,也不是不可能。
只是,他們的密謀不知道為何泄密了,很快就有人報告給了康熙。
更加逆天的是,胤礽此時也說出了這一句靈魂拷問:
「古今天下豈有四十歲太子乎?」
他當了幾十年的太子了,太迫不及待想繼位了。
康熙惱羞成怒:「這幫狗賊,不殺不足以正朝廷風氣。」
他下旨把太子黨的黨羽全部抓捕歸案。
一時間眾多高官人頭落地,九門提督托合齊被挫骨揚灰,兵部尚書被鐵釘釘在墻上,刑部尚書被吊死在大獄……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再次下詔廢掉胤礽太子之位,將其拘禁看守。
胤礽第二次被廢,等于葬送了自己的政治生涯,這下他徹底完蛋了,再也沒有機會了。
兩次廢黜太子,給康熙造成嚴重的精神傷害,他開始反思起自己這數十年來在立儲問題上的失敗教訓。
他知道,只要有太子的存在,就是一個巨大的利益誘惑,給人爭權奪利提供了目標。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他再也不想立太子了。
太子兩次被廢,大阿哥被圈禁,還有幾位皇子已經出局。
現在最有競爭力的就是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了,當然還有那個平日裝得與世無爭的四阿哥胤禛。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內容
目前,該付費內容的完整版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內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