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兒女》有一集,小雨在學校被欺負,就打算把自己弄生病不去上學,于是半夜弄了桶涼水打算澆自己身上讓自己感冒,結果手滑全澆在了劉星身上,結果就是小雨輕微發燒,確實躲過了上學,但劉星被披頭蓋臉澆一身發起了高燒。
第二天劉梅和夏東海說起這事的時候得意洋洋的說:「劉星看到小雨生病不去上學,自己也裝病 ,可我一想,今天他數學考試。你沒看他裝的打噴嚏那樣,特像!和真的似的。。。。。。」後來劉星打著噴嚏進門,夏東海還補了一句「這孩子以后能當演員。」
感興趣的可以去搜一下原劇,從喜劇角度來講包袱做的很好,但這一段就很能回答這個問題,劉梅先認為劉星在裝病,即使劉星打了「和真的一樣」的噴嚏,那也是裝的。好,那麼問題來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發燒很難嗎?一個體溫計加十分鐘,再不濟摸摸腦袋也可以,可見劉梅一旦認定裝病這個事實,她連摸一把的耐心都沒有。
那劉梅的理由是什麼呢——今天他數學考試(言下之意——我瞎猜的。。。。。。)至少在我現在的工作中,你把這個當理由,大家都會覺得你有點什麼大病。當然跟情景喜劇較勁沒什麼意思,這一集主題也不是這個,所以情節上可能有bug(比如劉星沒有最開始就說小雨把水澆到自己床上了)我承認。但從和父母溝通的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試圖和父母溝通的時候,是不是都是同樣的情景呢?你在講道理(我真的生病了),擺事實(打噴嚏),他們靠腦補,甚至連驗證的耐心都沒有,溝通的結果是我是你爸(媽),你就得聽我的。所以在「地位平等」不是雙方共同認可的前提下,是不存在溝通的,更別提順利溝通了。
當然了,也沒必要過去苛責自己的父母,我不是完美的,也就不去要求我有完美的父母了,我父母雖然在成長過程中有那麼多讓我恨的牙癢癢的瞬間,但這個多年也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他們把他們能拿出的所有的愛都給了我,按小說情節,如果有一天真的需要「以命換命」的時候,我百分之一萬的確定我父母會站用他們的生命出來讓我活下去。
這就是典型的中國父母,大事大非毫不含糊,小事上嘛。。。。。。但我們誰不是這樣的人呢?因為疫情三年沒回家了,真挺想他們的。
回到溝通的問題,如果大家的父母和我的父母類似,這個問題又是不是特別過分了話,就不要那麼大的戾氣了,想一想當初你執意把蘋果認做西瓜的時候,他們是不是也在不厭其煩的和你一點一點的解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