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我看到題主的題目及后續的補充了,在說我的想法之前,我給你先分享一個案例。-----------------我父母是工作之后認識的,外公外婆當時生活在郊區農村,帶著三個未成年的孩子——我的兩個舅舅、小姨,我爸爸在跟我媽媽結婚之前是沒有干過農活的,這是大背景。
兩個人結婚之后,每到我外公外婆家里秋收,我爸爸跟我媽媽都會請假回家里幫著我外公外婆收麥子,忙秋收——按我媽媽的話說,我爸用很短的時間就學會了收麥子的技巧,從一個門外漢變身成了收麥子的熟手。從我沒有出生到我出生之后的一段時間的每年秋收,我爸爸都會義不容辭的去收麥子且毫無怨言。
後來的後來,我出生了,外公外婆在市郊定居,小學時我在外公外婆家上小學(爸媽工作忙,沒時間照顧我,再加上如果我在家去小學要過一條車來車往的馬路,為了安全,我媽媽就送我去外公外婆家讀書了),那時候外公外婆在后院養了雞——后院有一個很大的籠子做雞舍,最高的地方跟院墻快一樣高了,有養過雞的都知道,如果不及時清理,雞舍會很難聞的。
那時候每周還只休息一天,我爸爸經常出差,但是一旦有時間來看外公外婆,他會去打掃雞舍,里里外外的弄得很干凈,當然,如果我爸出差不在家,我媽媽來看外公外婆的時候,她也會自己打掃雞舍,不僅如此,還幫外公外婆做一些洗洗縫縫的家務活。
其實我的視角就是個旁觀者的視角——我發現爸爸在外公外婆家干活還是很開心的,雖然他在自己家都沒干過這些活,但是他還是心甘情愿的去學習、去做,而且做得很好,我想這大概就是——愛屋及烏吧!他真的很愛我的媽媽,也把我的外公外婆當做親人看待。
--------------------分---------割---------線----------------------
以上就是我爸爸媽媽的案例,後來的後來,我也成家立業了,對兩方老人的付出,我跟先生力爭一碗水端平,而且我們也有自己的處事原則——如果是自己的父母,不管什麼事情,自己作為溝通橋梁。
比如說我媽媽從外地飛北京,正好是周末晚上的時間,她想讓我家先生去機場接她。我媽媽不會直接跟我家先生講,而是跟我說,當然,我不會一口答應下來——因為我也不知道那個時間點他是不是有其他安排,我說:「媽,我知道了,我問一下他時間安排,如果沒其他安排,那就去接您,如果沒有辦法接您,我給您安排個網約車過去接您,一樣的,放心吧。」
先生聽了我跟他講的我媽媽的希望之后,跟我說:「我看了一下時間,那個時間我沒有其他的安排,我們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機場接咱媽,跟老太太說吧,請她放心。」
那我就把這個消息反饋給我媽媽,老人家很開心。
當然,我婆婆這邊有什麼事情想讓我辦,就直接跟我家先生說,我家先生再跟我說,征求我的意見,我可以直接跟我婆婆反饋我的想法,如果我認為不好表述,我會請我家先生跟我婆婆說。
目前兩家老人跟我們小家沒有產生任何大的矛盾,可能跟我們這種溝通邏輯有關系——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孩子搞定。
-------------------------分----------割------------線-------------------------------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處事原則,兩個案例分享給了題主,我給題主的建議就是既不要大包大攬也不要輕易代辦——當好中間協調人、不做溝通「雙面膠」——你不是已經把你父親大人的想法反饋給你家先生了嗎?你家先生還很開心?那你就鼓勵他回去好好表現、及時認可他就行了,做事情只是一方面,其實這也是感情溝通的一種方式和媒介。
當然,如果你的先生、兄弟都做不好老父親交托的事情,做兒女的也完全出錢請人來達成老人的心愿——只要拿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事兒,你說呢?
題主不要為沒有發生的事情而擔心,愛屋及烏是在現實中存在的,預祝題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