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幾乎所有游牧民族,如匈奴、鮮卑、羯、羌、氐、蒙古在進入中原后,都不可避免地迅速墮落并衰敗了,而且是不可逆的。八旗兵的墮落不過是歷史的再一次重演,只是這次重演更加漫長。唯有漢族,能在幾千年中,憑借著文化優勢,一次又一次東山再起,最終將這些游牧民族打敗。
再來說題目,八旗兵是從乾隆以后開始墮落的嗎?
其實剛入關就開始墮落了。
八旗兵的巔峰只存在了短短三年,之后就衰敗了,以至于清朝奪取天下最終靠的還是洪承疇、吳三桂這些漢人。根據顧誠《南明史》:
在歷史上,每一個新興王朝在軍事上都有一個由盛轉衰的過程,清朝也不例外。只是被清廷統治者視為爭奪天下和鞏固天下的嫡系軍隊的由盛轉衰過程來得特別迅速。1644年到1647年(順治元年至四年)滿洲八旗兵所向無敵的場面就像曇花一現似地再也沒有出現過。
由于清朝最后統一了全國,它的統治集團從來忌諱談自身的弱點,後來的史家也很少注意到這一重要轉變,沒有看出入關初期清廷的不可一世和後來的外厲內荏,因此,也沒有認真探討清廷在初期以滿洲八旗兵為主逐漸轉化為以漢制漢的政策變化。滿洲八旗兵實力下降,難以繼續擔任征服全國的主力是出于以下因素:第一,滿洲八旗兵來源于滿族成年男子,而滿族在當時是一個人口相當少的民族,入關初期清軍總兵力十萬,其中已包括了漢軍和蒙古兵,真正可以披甲出征的滿族軍士不過幾萬人。進入中原以后屢經戰陣,戰死和病死的人數很可能超過人口自然繁殖數;進入漢人居住區后,享受著程度不等的勝利者的優待,逐漸滋長起追求生活安逸的風氣,遠不像入關前后那樣淳樸、勇于用命。
概括一句話就是兵員少了,士氣低了。第二,清朝入關初期咤叱風云的領兵大將由于染上天花,迷戀女色和內部傾軋,凋謝殆盡。如:豫親王多鐸病死于順治六年,攝政睿親王多爾袞病死于順治七年,肅親王豪格在順治五年死于獄中,英親王阿濟格于順治八年被賜死,巽親王滿達海順治九年二月病死,衍禧郡王羅洛渾順治三年病死于軍中,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病死于順治九年三月,饒余郡王阿巴泰順治三年病死,其子端重親王博洛順治九年三月病死,多羅謙郡王瓦克達順治九年八月病死,敬謹親王尼堪于同年十一月陣亡于衡陽。僅存的鄭親王濟爾哈朗自順治五年最后一次統兵出征湖廣以后,到八年就因年高處于半退休狀態,至十二年病死。看一下上面列舉的名字,清楚地表明到順治九年,清朝賴以開國的久經戰陣、功勛卓著的大將都已不復存在。
這些親、郡王死時的年齡一般都比較年輕,濟爾哈朗算是最長壽的,也只活到五十七歲。他們的子弟即便承襲爵位,卻少不更事,缺乏戰斗經驗,無法替代父輩馳騁疆場的角色。親、郡王以下的貴族、將領雖然還留下了一批,但他們也無復當年英銳氣概。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詩人方文順治十五年在北游京師時寫了《都下竹枝詞》,其中二首是:「自昔旃裘與酪漿,而今啜茗又焚香。雄心盡向蛾眉老,爭肯捐軀入戰場。」「東戍榆關西渡河,今人不及古人多。風吹草底牛羊見,更有誰能敕勒歌。」說明到1658年滿洲將領已經普遍沉浸于溫柔鄉中,雄心的逐漸消磨自然還要早一些。這種嚴酷的事實,清廷統治集團內非常清楚,盡管他們諱莫如深,閉口不言,但從對南明各派抗清勢力的戰略部署和戰術安排上都明顯地看出他們越來越多地采取以漢制漢的方針。
戰略上表現在更多地依賴漢族擁清派進行招撫;戰術上不到關鍵時間不動用滿洲兵,即使在關鍵戰役中也大抵是讓綠營兵和漢軍打前陣,滿洲兵將處于二線,這樣既可減少傷亡,又可起到監視漢軍和在最后關頭奪取勝利首功的作用。
簡單來說,清兵入關后,八旗兵的衰敗主要有幾點:傷亡嚴重、水土不服、安逸享樂、政治斗爭。最終結果是,老一代的八旗主力人才先后死去,新一代八旗兵生活環境已經變化導致戰斗力日益低下,而漢人的地位又逐漸提升。終于一代不如一代。
另一方面,八旗兵墮落的背后,顯然不只是某一個滿族群體的墮落,實際上代表著整個滿族,尤其是以愛新覺羅家族為首的貴族們的集體墮落。
比如看看有個叫愛新覺羅·奕山的人做的事: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道光帝將主持廣東軍務的欽差大臣琦善革職,1月30日任命奕山為靖逆將軍。
奕山以「粵民皆漢奸,粵兵皆賊黨」、「防民甚于防寇」,另在福建招募未經訓練的士兵,又日夜飲酒作樂,經歷57天才由佛山行至廣州。5月21日,奕山所部在白鵝潭水域向英軍發起夜襲,結果一敗涂地,廣州城外炮台盡失。清軍退入廣州城,不敢出戰,南海鄉勇和湖南鄉勇為搶奪糧食而引發內哄,城內大亂。26日,奕山派人舉旗投降。與義律簽訂《廣州合約》。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被圈禁在宗人府空室,隔年八月即被釋還,又賞給二等侍衛充任和闐辦事大臣,接著數年下來,功封鎮國將軍,伊犁將軍。咸豐元年(1851年)7月,俄羅斯全權代表科瓦列夫斯基與中國新任伊犁將軍奕山、參贊大臣布彥泰在伊犁談判。俄方要求按照《恰克圖貿易舊章》議定具體辦法。
奕山一味妥協退讓,除喀什通商一事未允外,「接受了俄方的所有提議」。8月6日,雙方在《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上簽字。咸豐五年(1855年12月),被任命為黑龍江將軍。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俄羅斯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以「助華防英」為由與奕山談判,「中俄必須沿黑龍江、烏蘇里江劃界」。更以「最后通諜的方式」,用武力威脅,在黑龍江沿岸不斷用炮火示威。奕山怖懼,亦不愿輕啟邊關戰端。咸豐八年四月(1858年5月),雙方簽訂《璦琿條約》,將黑龍江以北六十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劃歸俄羅斯。咸豐十年(1860年),俄羅斯又借機迫使清廷訂立《中俄北京條約》,將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由「共管」割歸俄羅斯。
前后兩次共一百多萬平方公里領土喪失。
那麼他的下場如何呢?《璦琿條約》簽訂后,奕山被革職,召回北京。後來又復起用,繼續好吃好喝供著,1878年病死北京。
一個滿族貴族,在鴉片戰爭中主動投降英國。不僅沒受到什麼懲處,仍然養尊處優,甚至搖身一變成為黑龍江將軍,將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拱手送給俄國人。清朝的漢族高層同樣不少,無能的也很多,但從來沒有聽說過這樣賣國的事情。大多數進入高層的漢人至少是讀過孔孟之書的,起碼還有點底線。很多滿族貴族已經底線很低了,又怎麼去管八旗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