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知友們都從制度,經濟方面分析過了,所以我就起個新頭。
八旗制度本質上早期皇太極那一脈為了統一滿洲但是實力不夠所制造產物,所以早期的清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多爾袞和豪格爭奪皇位,而他們爭奪的資本就是雙方身后的兩白旗,兩黃旗(依附非核心不算)在這種情況下八旗作為旗主王爺甚至朝中皇族重臣最大的政治資本戰斗力一直保持的不錯,可以說早期八旗旗主的政治權力對于皇帝有著很大制衡,就連皇位繼承也是早有旗主王爺支持的。
(畢竟是私兵,其實說來有趣的很很多時候往往都是豪門世家的私人軍隊家族護衛身經百戰。)
舉個例子康熙早期的圈地,一方面是滿洲貴族的私欲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自己下屬的待遇。
(其實圈地中那些旗主王爺的動力未必真有那麼大,不是因為他們人品好,而是身處高位很多時候反而會驚醒一些,康熙王朝中鰲拜和他下屬圈地一幕就跟有意思,鰲拜自己對于下屬的圈地都已經不滿了,但是考慮到對方是自己的政治資本,也只能繼續掩蓋了,說這個不是為了給那些王宮貴族洗地,而是想說有些人圈地真不一定僅僅是為了自己很大一部分也只是和下屬共進退投名狀。
)
可以說知道康熙時期作為貴族政治殘留的八旗作為最大的政治資本是很難衰弱的,直到康熙后期,康熙設立南書房皇權進行了再一次的高密度集中強化,成功的將八旗趕出了政治圈,最明顯的特征是早期八旗內部升遷是有旗主說了算,后期的統領佐領都是有皇帝指派,直接架空了旗主,而且為了平衡,往往從其他八旗中調過來的。
這樣喪失了資本的旗主王爺們對于下屬士兵的生活戰斗力就不會那麼操心了(其實也沒法操心了這種時候還要操心就成了意圖謀反了,還是腐敗好),而作為中央以安定平衡方面考慮也就是以腐敗墮落換取忠心平衡,而中層將領也因為各旗的矛盾和自身的安危放任了這一切。
失去了政治代理人的八旗士兵,這個作為早期滿清皇帝權力最大的挑戰者在皇帝,旗主,統領的共同努力之下走向了不可扭轉的墮落。
知道雍正乾隆時期皇帝想要扭轉這一切也因為要下方權力,和旗主統領的腐敗不作為而終止。
(雍正之后,八旗想要扭轉是需要皇帝做犧牲,付出一部分權力的,可問題是權力這東西太可人了,晚清如果不是太平天國導致了滿清皇帝權力下放,也不會出現左宗棠曾國藩那也厲害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