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隆基當上皇帝第一件事,就是賜死姑姑太平公主?
查看全部 23 個回答
回答1
2023/09/15

ADVERTISEMENT

太平公主,是自作孽不可活。唐玄宗如果不滅了太平公主一門,唐朝就提前滅亡了。

713年,唐玄宗突然下詔,賜太平公主自盡。

誰知,太平公主拒不受死:「3年前,我助你誅韋后一黨、扶你父王登基、立你當太子,為何今日你竟恩將仇報、滅我全家?」

唐玄宗沉默不語,姑侄斗法是時候結束了,連她的親生兒子薛崇簡都在旁催促:「母親,是時候上路了!」

其實,對自己唯一的嫡親姑姑,唐玄宗剛開始是不打算下狠手的。唐隆政變后,他不顧姑姑的求情,毅然斬殺了上官婉兒,后又不顧禮法,搗毀了上官婉兒的墓穴,李隆基就是想通過這兩件事告訴太平公主:別跟我斗了,我是絕對不允許女人再掌權的!

只可惜,太平公主繼承了武則天剛強好勝的一面,不見黃河不死心、不見兔子不撒鷹,非要和李家三郎爭個你死我活,結果把自己和全家人的小命都搭進去了。

ADVERTISEMENT

唐玄宗為什麼一定要賜死姑姑太平公主?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1、捍衛李唐王室得之不易的皇權

自683年唐高宗李治駕崩后,李唐王室就因擋了武則天的道,頻頻遭到清洗。

好不容易等到705年,唐中宗李顯在眾人的支持下發動「神龍政變」,這才從女皇武則天的手中,重新奪回了皇權。

可李家人還沒支棱幾天,唐中宗的厲害老婆韋皇后就正式上線了。

韋皇后一直以婆婆武則天為榜樣,她和女兒安樂公主一樣,都想要成為像武則天一樣的女皇,為此,她們不惜逼死太子李重俊、毒死中宗李顯,還試圖殺掉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李唐王室再一次面臨滅頂之災。

千鈞一發之際,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決定聯合姑姑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

ADVERTISEMENT

710年7月21日,李隆基率軍攻入皇宮,殺掉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相王李旦被推上皇位,而李隆基因功,被立為太子,太平公主則被加封為鎮國公主。

自此,皇權才再一次回到李唐王室的手中。

為了避免重蹈覆轍、防止女人掌權,所以,在太平公主一再向皇權伸手時,唐玄宗才忍無可忍、最終下了殺心。

2、對太平公主步步緊逼的絕地反擊

唐隆政變結束后,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的「蜜月期」就結束了,為了爭奪朝政的話語權和最高統治權,姑侄倆人開始了一輪又一輪的「斗法大戰」。

第一回合:廢立

太平公主之所以在唐隆政變中,選擇侄子李隆基作為合作對象,主要是看中他年輕、在朝中沒有根基,方便日后控制。

可等大事辦成,太平公主才赫然發現——李隆基的魄力和手腕遠遠超出了她的想象,這個年僅25歲的年輕人,根本就不是個任人擺布的主。

事已至此,只能趕緊將太子換人了,幸好李隆基有一個很明顯的弱點——那就是他的庶出身份和排行老三的地位。

按照千百年傳承的嫡長子繼承制,皇位根本輪不到李隆基來繼承,正兒八經的繼承人應該是睿宗李旦的嫡長子李成器。

太平公主相信,只要抓住李隆基的這個弱點大做文章,就完全能讓東宮易主。

為此,太平公主先是命人在朝野上下散布輿論,稱李隆基不是嫡長子,沒有資格當太子。

而后,又利用自己多年打造的人脈關系網,往太子身邊不斷安插耳目,對他實行24小時不間斷、無死角的監控。

只要太子在私生活或政務上,出現過失,她就能第一時間抓住把柄,向皇帝哥哥彈劾太子。

可結果完全出乎她的意料。

李隆基深知我在明、敵在暗,所以一舉一動都非常小心,就連和妻妾同房,都嚴格控制次數。

ADVERTISEMENT

公元 711 年,急不可耐的太平公主突然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想不到的舉動——堂堂鎮國公主竟乘坐車輦,把宰相們堵在了下班回家的路上,然后公開攤牌:「我認為當今太子不適合坐這個位置,為了朝政考慮,咱們還是換一位太子吧!「

宰相們一個個面面相覷,半晌無語,誰都知道這里面的厲害關系,一個是權傾朝野的鎮國公主,一個是擁有繼承權的當朝太子,哪個也惹不起呀!

就在眾人搜腸刮肚、思索應對之策時,宰相宋璟挺身而出、率先打破了沉默:「太子有大功于天下,是我們國家臣民未來的主宰,公主怎麼突然有這樣的想法呢?」

很明顯,宋璟是堅定的太子黨。

太平公主強壓怒火,冷冷地盯著這個不識相的宋璟,想不到會在這碰了釘子。

不久,勝券在握的太平公主又收到了一份「噩耗」——睿宗李旦不愿看到妹妹在朝中勢力過大,就頒發了一道詔書,下令不準任何人再談論廢立太子之事。

第一回合,太平公主處處發力,卻沒有傷及太子分毫。

《資治通鑒》記載:公主又嘗乘輦邀宰相于光范門內,諷以易置東宮,眾皆失色,宋璟抗言曰:「東宮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廟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議!」

然而,太平公主毫不慌亂,憑著自己在朝堂多年積累的智慧和經驗,要對付這個初出茅廬的李家三郎,她還是很有信心的。

既然一計不成,那就再生一計。

可讓太平公主沒有想到的是,這回率先出手的,卻是李隆基。

第二回合:調離

眼見太平公主與李隆基已勢如水火,朝中大臣也紛紛站隊,無人再關心朝政民生。

宰相宋璟和姚崇趕緊向睿宗進言:

「宋王成器是陛下的嫡長子……如今,太平公主在其中挑撥離間,妄圖廢立太子,臣等擔心太子會有危險。為保社稷安寧、東宮無恙,應將宋王和豳王外放為地方刺史,絕了太平公主的念想,另外,應將太平公主及駙馬武攸暨遷出長安,往洛陽安置。

顯然,這個建議對太子李隆基更有利,對穩定政局也更有利。

可睿宗以思念親妹為由,只同意了對皇子的安排,而將太平公主安排在了離長安更近的蒲州。

一下子被調離了權力中心,太平公主在這個回合還沒出招,看似就敗了。可太平公主在武則天常年的言傳身教中,早就練就了一身臨危不亂的本領。

只要事情還沒有成定局,就一定有翻盤的機會。

思來想去,太平公主決定在臨走前,再做兩件事,無論如何,她是不會讓太子得逞的。

第一件,授意她的心腹大臣們,彈劾太子的堅定擁護者——姚崇、宋璟對先帝大不敬之罪;

第二件,親臨太子宮,擺出長輩的架子,聲色俱厲指責太子過河拆橋、忘恩負義。

在一干下人面前,李隆基被罵道顏面掃地、威嚴盡失,但他很快反應過來,太平公主在朝中還有很大的勢力,如果這次跟她硬鋼的話,說不定最后吃虧的還是自己。

想到這,李隆基心里已有了應對之策。

他趕緊向姑姑認錯,承認姚崇和宋璟做得不對,但他話鋒一轉,又指責說這倆孫子完全是自作主張,他們這麼做,就是想挑撥太平公主姑侄之間的關系,可見其用心險惡,對這樣的人,就該除以極刑。

在危急時刻,李隆基選擇了忍辱負重、丟卒保車,這是一個政治家必備的素質,也是一個帝王成長的必經之路。

自損八百、傷敵一千,太平公主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她十分不情愿地去了蒲州,與此同時,姚崇、宋璟也被革去了宰相職位,貶為地方刺史。

在這一回合中,沒有人是真正的贏家。

可不到最后時刻,太平公主是不會放棄的。

第三回合:禪位

公元712年7月,一顆彗星拖著長尾,劃破了靜謐的夜空。

太平公主仰望蒼穹,又想到了一個足以毀滅李隆基的計劃。

她立刻向睿宗上奏:「最近天有異象,看來太子蠢蠢欲動,要廢黜圣上,自立為天子!」

要擱在別的朝代、別的皇帝身上,太平公主這一封奏折上去,太子立馬就得人頭落地,上天預警+謀逆,這罪過可大了去了!

可睿宗在多年波譎云詭的政治斗爭中,二廢二立,早就看透了皇權,厭倦了當皇帝,他巴不得太子早點即位呢!既然上天都下了指示了,那還等什麼?

于是,712年8月,唐睿宗李旦正式禪位給太子李隆基,自己當上了太上皇。

本想把李隆基從太子位上拉下來,誰知,偷雞不成蝕把米,一封奏折,倒把他推上了九五之尊的寶座。太平公主仰天長嘆、頓足捶胸,大大的失策啊!

而和太平公主一樣憂心如焚的,還有剛成為皇帝的李隆基,他對時勢看得很清楚:一邊是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反擊的姑姑太平公主、一邊是手握實權、善于搞平衡的父親太上皇,他這個皇帝夾在中間,是真不好當。

第四回合:政變

為了結束雙方劍拔弩張的局面,713年7月,太平公主決定先下手為強、發動政變,武力推翻唐玄宗李隆基。

然而,就在動手的前一天,原屬太平公主一黨的宰相魏知古,突然叛變,將太平公主的計劃向唐玄宗和盤說出,結果,政變還沒正式開始,唐玄宗就掌握了大半的主動權。

結局可想而知,太平公主兵敗如山倒,只得倉皇逃往山中的一座寺院里避難,三天后,她心灰意冷地回到長安,希望侄子能看在往日的功勞上,準她頤養天年。

可是,當她前腳踏進家門,皇帝賜死的詔書后腳就到了。

在這一回合中,太平公主成了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她不僅搭上了自己的性命,還拉上了除兒子薛崇簡外的全家人陪葬,鎮國公主府的如山珍寶,也順理成章成了唐玄宗的財產。

《資治通鑒》載:「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賜死于家,公主諸子及黨與死者數十人。薛崇簡以數諫其母被撻,特免死,賜姓李,官爵如故。籍公主家。」

3、奪回太上皇李旦手中的權力

睿宗李旦退位后,手中依然掌握著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命權、重大刑案判決權以及國家大政的裁決權。

李隆基這個皇帝當得不可謂不憋屈。

所以,在鏟除太平一黨的同時,太上皇李旦也被禁軍控制了起來,他立即心領神會:這是兒子來向老子要權來了!

第二天,太上皇李旦就頒布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道詔書,宣布自即日起,「軍國政刑,一皆取皇帝處分;朕方無為養志,以遂素心」。

從此,太上皇李旦正式退出權力中心、淡出百官和臣民們的視線。

大唐,是李隆基的了。

作為武則天唯一的和最為欣賞的女兒,太平公主有勇有謀、政治勢力遍布朝堂,就連武則天都忍不住稱贊:「太平公主最像我「。

她在權力和政治斗爭中,獲得了無上的榮耀和財富,卻也為了權力,落得個身死家滅的下場。

太平公主,成了大唐女性在政壇上的最后一抹余光,女皇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更多回答
回答2
2023/09/15
李隆基登基殺了太平公主,這是唐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也是封建社會朝廷皇室內斗的一個富有深意的案例,很值得仔細分析探討。大唐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3
2023/09/15
李隆基:不然呢?等她喘一口氣賜死我?他心里清楚,太平公主是和武皇一樣的人。為了權利,武皇能把兒子拉下馬,何況自己只是太平的「好大侄兒」。1.其實太平公主,當初也不過是個暢想愛情與自由的普通姑娘。權利,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4
2023/09/15
因為其實在李旦心中,李隆基的重要性只能排第二,排在第一的,還得是他的妹妹太平公主。李隆基對此很不滿意。不過,更令他不滿的,是太平公主倚仗著皇帝的寵信,開始嘗試著對人事任免權進行壟斷化運作。六月二十七日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5
2023/09/15
唐玄宗李隆基殺太平公主,是為了奪權,但不是專奪太平公主的權勢,而是借機從父親李旦手里奪取皇權。殺太平公主之前,李隆基的皇位需要加引號李隆基于公元712年八月初三繼承皇位,可是直到第二年七月初四才接管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6
2023/09/15
自古以來,多少人為了當上皇帝,實現統一天下,父子之間反目成仇,不惜殘害手足。唐朝也不例外,李隆基為了登上皇位可以說是一路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7
2023/09/15
首先,李隆基登基本身就是太平公主弄巧成拙。太平公主使術士言于睿宗:彗星以除舊布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變,皇太子當為天子。本意是要離間李旦和李隆基,讓父子相殘。哪知道睿宗不中計,表示傳德避災,吾志決矣。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ADVERTISEMENT

回答8
2023/09/15
李隆基712年繼位,太平公主713年8月死的,這一年的時間堂堂的大唐皇帝唐玄宗啥事都沒干唄?問之前先查一查,避免鬧笑話。不是立馬殺,是對方作死想造反。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9
2023/09/15
準確講是李隆基真正掌權之后賜死太平公主。太平公主跟李隆基聯合政變成功之后,兩人出現利益分歧。太平公主原本以為李隆基非嫡非長不是那麼名正言順很容易控制。結果李隆基不僅能力強、主見大、還根本控制不住。太平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0
2023/09/15
因為李顯不是被韋后和安樂害死的。他的死,以及之后的唐隆政變,都是有人在幕后布局操控發生的,這個人就是李隆基。https://zhuanlan.zhihu.com/p/41059636李顯被流放在房陵十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1
2023/09/15
她差點當了皇太女,勢力又大。短暫的聯盟都是各懷鬼胎。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2
2023/09/15
太平公主企圖將李隆基變成劉襄、劉章、劉興居三兄弟,拿他當敢死排頭兵,清洗武韋兩家,再吊銷儲君位置,還要將他定性為謀反。然后扶持李成器成為撿漏的漢文帝,李旦取代李顯,成為中啟唐運的漢高祖,她和她的親信就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3
2023/09/15
其實武則天犯下的錯誤就是沒有把位置傳給太平公主,假設傳給了太平公主,那麼唐朝就會像英國一樣,女性能獲得位置。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4
2023/09/15
707年,太子李重俊謀反,忙于逃命的上官婉兒神色慌張的沖進唐中宗李顯寢宮,唐中宗見此問道:「愛妃,你如此狼狽,外面發生了什麼事?」上官婉兒出身名門,自稱是西漢上官桀的后裔,祖父是高宗時的宰相上官儀。上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5
2023/09/15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急于處置姑姑太平公主,并非他冷酷無情、六親不認,而是當時如果不先發制人,或許他連活下去的機會都沒有,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6
2023/09/15
713年,李隆基賜姑姑太平公主自盡。公主長嘆道:「我助你父親登上帝位,你如今卻要殺我一家老小?」旁邊的薛崇簡對他的母親太平公主,說了一句話,太平公主聽后,含淚拔刀自刎。太平公主是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7
2023/09/15
在一個政治家眼里,只有政敵,沒有姑姑歷朝歷代為了權力地位,血腥殺戮早就是司空見慣的,大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實屬正常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8
2023/09/15
武則天的女兒能不想當武則天第二?那個時期相當武則天第二的女人太多了。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19
2023/09/15
為母報仇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0
2023/09/15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回答21
2023/09/15
...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
評論
分享
問答